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2014年6月7日早晨,深圳梅林中学的一位班主任带着全班的高考准考证驱车赶往考点...

2014年6月7日早晨,深圳梅林中学的一位班主任带着全班的高考准考证驱车赶往考点,不料却被堵在了路上。幸好遇到执勤交警,该老师立即弃车坐上交警的摩托车飞奔而去,终于在考前把准考证送到了考点。据悉,许多学校都出台了这样一项规定:高考准考证,甚至身份证都由班主任统一管理,直到考前才在考点统一发放给每一个学生。

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思考和启示,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

 

要敢于担当 深圳梅林中学的一位班主任带着全班的高考准考证,这是一种担当,担当的是一种责任;执勤交警带班主任飞奔考点,这也是一种担当,担当的不仅是责任,还有职责以及为孩子、为国家的重任。因此,担当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无私的奉献,还是一种勇气的象征。大而言之,担当更是一种为国、为天下的重任。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担当也同样如此,在担当家的同时,也应该担当国家的大任。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用担当的心促成了蜀国的繁荣,他用担当的肩膀扛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在朔北的环境严酷,大漠的狂风凛冽的情况下,那个用忠贞大义担当起国家使命的英臣——苏武,在富华豪奢的享受与民族大义之间选择担当起国家的重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为担当起国家存亡的责任,英勇地在虎门销烟。不仅男子汉是如此,女子们也是英雄豪杰。“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王昭君承担起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出使西域。一代女皇武则天改变了千百年来天子为男的习俗,肩负起国家大任,开创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盛世局面。当代也同样是这样,担当成为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孙中山担起共和,毛泽东担起解放,邓小平担起了改革,正是他们一代代领导者的奋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担当就是要对国勇于承担,乐于奉献自己,让自己的力量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之中。 担当在我们中学生心目中很崇高,似乎有些望不可及。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大事的担当固然很重要,小事的担当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既可以树立起以建设祖国为理想而读书的决心;我们也可以担当起平时值日的工作,为同学营造好的学习氛围;我们还可以尽可能献出我们的爱心,向灾区捐出我们的零花钱;我们更是可以经常弯下腰捡起地上的纸屑,拾起落在地上的黑板刷……我们可以担当的有太多太多,只要我们立刻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应该而且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敢于承担,勇于奉献,我们就可以筑起一座担当的虹桥,并且使这座虹桥越来越绚丽多彩。 【解析】 材料作文审题,最根本的是要认真研读材料,全面把握材料,然后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审题立意方法,选择恰当的角度立意。在这个过程中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它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把准主旨,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主旨,并以之作为文章的中心,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具体做法是――抓住材料关键,通过反复追问为什么,以探求其内涵,揭示题意。本题的材料可以从以下的角度去思考:①可以从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的过分包办与代替方面考虑;②可以从学生过分依赖家庭学校方面考虑;③可以从呼唤挫折教育方面考虑;④可以从信任是和谐的基石方面考虑。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据统计,2002年至2013年期间,在中国内地公映的科幻片总量达到103部。但这103部科幻片的产地以美国为主,达到61部,中国仅有5部,票房上美国也遥遥领先,累计达到111.76亿元,占比超过8成。有人认为,美国科幻片席卷中国市场的现象给中国本土科幻片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不利于中国本土科幻片的健康发展,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100字左右。(6分)

 

查看答案

针对学生普遍不读经典书籍的情况,某校高三(1)班准备开展主题为“阅读经典”的语文活动,你作为活动的主持人,如何组织同学们步步深入地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请你设计三个思考问题。(4分)

要求:紧扣活动主题,问题步步深入;语言表达简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一株斜柳

温海宇

    ①一株斜柳生在护村河旁,树干像船一样弯躺在水面上,它什么时候长在这里?又经历了怎样的际遇长成这般模样?实在是无从考究了。袁村人不管这些,只是姑娘媳妇们喜欢蹲在其干上洗衣洗菜。护村河的水是活水,常年流向下游的马家潭,马家潭是淮河的一个小支流。袁村只有八九户人家,村后是一大片茂密的竹园。袁村杂树丛生,郁郁葱葱,从外观上看袁村乌黑一片,像上苍遗留在田野上一团水墨,透着古韵沧桑。

  ②斜柳的躯干有一抱粗,乌乌的树皮展示着它年岁的久远。春天来了,斜柳的枝条远远地泛着一抹浅黄,似有薄薄的寒烟笼罩着,春天的太阳格外的红,照在袁村就有了一种空灵明丽的色调。紫气东来,斜柳的枝条在春意的督促下由浅黄变为嫩绿,都水灵灵地下垂着,似乎触及到刚刚寒冰融化的春水。经过一个枯寂而漫长的寒冬,斜柳像刚睡醒的样子,焕发出恒久的活力,是最先长出绿叶的树木。鸟儿们对这一抹久违的新绿也由衷的青睐,三三两两,穿梭其中,唧唧咋咋,呼朋引伴,为柳增色。《闲情偶记》说:“此树为纳弹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可见柳树这种诗意的特质果真名不虚传。

  ③柳树是没有实际功用的,其弯弯曲曲的造型难成大用,质地亦欠佳,只怕连木匠也难以垂青它。柳树像一个浪漫主义的文人,潦倒而并不消极,依然斜斜地长在那河畔。

  ④袁村人的观念渐渐发生了变化,村里的许多杂树都被砍伐一空,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笔挺高拔的白杨树,这种俗称“穿天杨”的树种非常健长,六七年就能成材,自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斜柳长在河畔并没有占置袁村植树的土地,因此免除杀身之祸而幸运地保留了下来。或许是根系扎在水里的缘故,这株斜柳长得也出奇的大气、茂盛,几乎延伸到河的对岸。虽说它有近百的岁数,却一点也不显得苍老衰败,相反给人一种不断进取的昭示和生生不息的昂扬。许多的村子里都被裁上了“穿天杨”,大树老树早就被伐尽了,只有这袁村的斜柳倚老卖老地在护村河畔张扬着它庞大的姿态,几乎成为袁村的一大特色。然而袁村人还是把它看作一种低贱的树。姑娘媳妇依旧蹲在它的躯干上洗衣洗菜,它也并没有因柳的减少而得到尊贵的待遇。斜柳依旧那样知足地活着,而且活得还是那么富有诗意。夏天水涨大了,它斜斜的躯干便浸泡在水里了,顿失了洗衣洗菜方便,被农妇村姑们诅咒谩骂几句也是有的。夏天也常有成群的白鹅在斜柳下伸翅嬉水,白鹅们都伸长脖子去吃柳叶,可怎么也够不着,白鹅便哦哦哦地叫唤着,流露出对斜柳的不满。斜柳“身上”的知了是很多的,也叫得天昏地暗,算是对白鹅的回应。

  ⑤斜柳热闹了一夏。

  ⑥后来,袁村依托独特的自然优势,办起了农家乐,旅游业迅速在这里“火”起来。游客见到这么一株奇特的老柳,都觉得罕见和不可思议,它到底是怎样长成的呢?人们带着种种疑问纷纷拍照,把水上那“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自然景观定格在相册里,以便永久珍藏。斜柳的命运从此发生了变化,袁村人再也不敢轻视它,都觉得斜柳是袁村的一景并能带来财富的树了。斜柳也被人刻意地保护起来,躯干不再有一双双脚踏过,害虫也得到了根治。歪歪扭扭的斜柳变成了人人景仰的富贵树,让人想起文人的大器晚成。

  ⑦斜柳地位的提升并没有让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依然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不俗不媚地活着,活在晨曦里,活在夕阳下,活在斜风细雨中。他见证了时光的轮回和岁月的变迁,在它生命的年轮里,储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动细节?只有它自己清楚了。

⑧冬天下起了雪,斜柳身上落满了雪,一树的白。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在开头结尾都说斜柳的阅历不被外人所知晓,前后形成照应,在反复中强调,蕴含着对斜柳精神气质的深沉喟叹。

B.文章引用了《闲情偶记》的内容来赞美柳数既娱目又悦耳的特点,与后文评价斜柳为“浪漫主义的文人”形成了呼应。

C.“斜柳活得富有诗意”一句用拟人手法生动表现斜柳在农人洗衣洗菜、白鹅嬉水和知了鸣叫的环境中泰然自得的情景。

D.斜柳在袁村人办农家乐前后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充分体现出斜柳的生命价值终于被袁村人认识和接受。

E.本文通过对斜柳命运的展现,反映出人们在不同时期的追求,同时作者在行文中还探究了人们对斜柳不同态度的原因。

2.文中第段作者为何说斜柳“潦倒而并不消极”,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3.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6分)

4.斜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课文,就花草树木和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谈谈你的思考(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6小题,每空1分)(6分)

(1)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3)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过零丁洋》)

(4)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的《定风波》)

(6)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7)         ,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8)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北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注】①取次:随意。

1.上阕中,作者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杜鹃?(4分)

2.结合全词来看,作者在听杜鹃啼叫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