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有泪水的牲口 (1)我离开马坊好多年了。我熟悉的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有泪水的牲口

(1)我离开马坊好多年了。我熟悉的那些人,尽管有一大群已经回到土里去了,但在土上继续活着劳动的人,还是大多数。而我熟悉的那些牲口,连影子都找不到了,全部消失在村子的记忆里。如果硬要追问,有些细心的人,会指着他们家的一盘并绳,说这是那些牲口的皮做的。

(2)这就是一头牲口的命运。

(3)它们挺着那么巨大的骨架,在大地上驾车运送过多少东西,拉犁耕种过多少土地,这是谁也说不出的。等它们被繁重的活路磨到老死后,它们包裹过太多力气的皮,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显示着牲口一身的柔性和韧性。

(4)在马坊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根鞭子的阴影。那是用死后的牲口的皮拧成的,是用抽打活着的牲口的。有一种高角鞭子,是赶大车、碾场的人用的。一根细软的竹子,系一根细软的皮绳,稍子是马的鬃毛。这种鞭子,摔在空中是一串炸响,落在地上起一阵土雾。它在挥鞭人手中爆发出的力量,常常使牲口细软的皮毛上,隆起一道血痕。一村人中,有几个鞭法很好,我们也就常常围上去,听他们讲述在赶车的路上,或在碾麦的场里,一鞭子挥下去,牲口的耳朵是怎样被撕裂的。那些撕心裂肺的痛,不会说语的牲口,用自己的皮肉承受着。

(5)我在那时就有一种感觉: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

(6)我们从大地上要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

(7)这样的苦,既出在人的身上,也出在牲口的身上。

(8)还有一种牛皮鞭子,很短的,从手里摔出去,也就几尺远,刚好能打着犁地的牛的头。我是用这样的鞭子,打过村上的几头牛的。那是在犁地的时候,由于我喊出的吆喝,不通牛的习惯,牛总是踏不到畔子上,犁出的地歪歪扭扭,被背着手走过的队长彦英骂了几句。我心里很窝火,就用手里的牛皮鞭子,狠劲地抽打着那头黄牛。

(9)牛不会出声骂我,牛转过头看我。我突然发现,牛的眼窝里是噙满泪水的。在这以前,我只知道人的眼窝里,常常会流出泪水,压根就没想过,这些从心底里涌出的东西,牛也像人一样拥有着。

(10)我那时忍受着许多委屈。想到这些,我一摸自己睁着的眼,里面全是泪水。我想那头牛的泪水,就是我的泪水,我不敢在白天的劳动中流,只能在一个人的夜晚里,这样悄悄地流。

(11)我由自身知道,有泪水的牲口,是有悲伤的牲口。

(12)我从此在劳动的前后或间隙,都要在牲口的眼睛上摸一摸,让它的长流不止的泪水,能浸润一下我的手心。因为在夜晚,我知道自己无处抓摸的手心里,还有我白天摸到的,牲口的泪水。

(13)我在想这些有泪水的牲口,哪那么大的力气?

(14)我清楚地记得,村里那高大的脬子牛如何把深陷泥地的装满一车玉米的大车吃力挪动的。在它的嘴唇前,有一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在晃动。挤在激动的人群中,盯着这头有泪的牲口的眼睛,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

(15)这头牛后是怎么死的?死时一村人怎么用土埋葬它的?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它面对金黄色的玉米棒子,眼里也是有泪水的。现在,我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些有泪水的牲口,身上怎么有那么大的力量?

(16)我想到了它们的胃。

(17)这是属于田园的胃。这是属于农业的胃。这是属于乡村的胃。

(18)这样的胃,在一头牲口的身体里,为了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不停地蠕动着。这样的胃里,装着一座山的颜色,装着一座山的力量。而你真正看清它,就是一把青草。这样的胃是疼痛的,因为我看过,村上人从一头牛的胃里,用吸铁石吸出了那么多的铁丝和铁钉。那时,我觉得自己的胃也很痛,我知道有泪水的牲口也是为自己的胃,而无言地流着泪的。

(19)我也在诗里写到:“而活在一地的青草里/我在马坊的原野上/看见的牲口,没一匹不拉着木犁或楼耙/深入土地的心脏,把一身骨架/山一样耸立起。不要说青草在野/也不要说青草贫贱,在牲口毛色/发亮的身上,我看见乡村/正一寸一寸地生长。”事实上,我们和一头牲口,和一株庄稼,和一棵草木一样,都在乡村里生长。

(20)只是要记住,我们更和有泪水的牲口一样,也是在自己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在乡村里生长的。(节选自《第五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多次写到牲口的流泪,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一个牲口的痛苦生长,而且更感受到在乡村中成长的人也一样充满艰辛与悲苦。

B.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回忆了马坊中的那些牲口以及与这些牲口有关的经历和故事。

C.文中描写了听鞭法好的人讲述鞭打牲口的情形,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

D.文章第3段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田园到乡村,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牲口在乡村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牲口的赞美之情。

E.本文视角独特,以“流泪的牲口”观照人在乡村中“成长的艰难”,在字里行间中饱含着真切的生命体悟和沉痛的乡土情怀。

2.牲口为什么流泪?联系全文,分条概括。(6分)

3.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请简要阐释第(14)段“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一句的含意。(2分)

(2)文中第19段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作者为什么说“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联系文章内容,结合现实生活或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6分)

 

1.CD 2.(6分)①因无端遭受责打,“委屈”地流泪。②为了生存,“屈辱”地流泪。③为了积聚劳动力量,忍受粗劣的食物,“无言”地流泪。(答对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3.(l)(2分)生命本身不卑贱,是珍贵的,有尊严的,平等的,但是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忍受生命的苦痛和磨难。(语意相近即可)(2)(4分)①借诗句形象凝练地表现牲口在生活中的艰辛,抒发了对牲口顽强生长的赞美。②使文章内容深进一层,表明生命虽充满苦难,但也要顽强地生长。(答对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4.答案示例:作者认为,农业并非田园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充满着宁静与平和,而是充满艰难与苦痛。(2分)正如文中的那些“牲口”一样,它们为了生存,忍受屈辱,眼里总是“噙满泪水”;它们为了生存,忍受疼痛,胃里总会存留“铁丝和铁钉”。牲口如此,人更是如此,因为我们要从大地上获得一把粮食,就要付出皮肉之苦。(2分)个人理解略。(2分) (准确理解句子含义,2分;结合文章内容合理阐述,2分;能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或者阅读体验分析,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文章的主题、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C项“表达了作者对挥鞭人鞭打牲口这一行为的强烈谴责”理解不正确;D项,“层层深入地揭示了……重要作用”理解不正确,“排比”错误。所以选CD。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牲口”流泪的语段,然后联系上下文,找到答题区间,例如第4、第9段、10段、11段、12段,然后根据语段提示筛选出来概括即可。“我心里很窝火,就用手里的牛皮鞭子,狠劲地抽打着那头黄牛。”“有一个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在晃动。挤在激动的人群中,盯着这头有泪的牲口的眼睛,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生命中的高贵和屈辱,是同时存在着的。”“为了聚集劳动所需要的力量,日夜不停地蠕动着”可综合起来概括作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试题分析:第一问考查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可联系上文“挤在激动的人群中,盯着这头有泪的牲口的眼睛,我想为了生存,一头牛和一个人是一样的”从牲口与人一样,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忍受生命的苦痛和磨难这个角度作答。第二问考查的引用诗句在文中的作用,此题可结合着合引用诗句的一般性作用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作答。引用诗句自然是为了赞美牛的顽强生长,自然深化了主题,面对苦难,要顽强的生长。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此题,要先理解“农业绝对不是一首田园牧歌”在文中的含义,然后结合着文章主旨,联系生活现实来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田园意味着宁静与和平,“绝对不是”表明了农业充满了艰难与困苦。由此可联想到人正如牲口一样,为了生存,总要付出艰辛与泪水。故答题时,要围绕牲口、人生存的艰难等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6个小题作答)(6分)

(1)于是废先王之道,                   贾谊《过秦论》

(2)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5)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过零丁洋》)

(6)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释】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如何理解“百种千般巧”中的“巧”字?请作简要分析。(4分)

2.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查看答案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划8处)(4分)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天顺间,锦衣卫指挥门达宠骄横,凡忤之者,辄嗾觇卒潜致其罪,逮捕拷掠,使无诘证,莫可反异。由是权倾一时,言者结舌。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京城有杨埙者,戍伍之余夫也。素不识彬,为之上疏曰:“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及驾还复,授职酬劳,公论称快。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考掠备至,罪定而后附律,法司虽知枉,岂敢辨明。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见此不平,昧死上言。”遂击登闻鼓以进,仍送卫狱。

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乃缓埙死,使诬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埙佯诺之。达遂闻会三法司,鞫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达计不行,彬犹降黜,居第尽毁。

未几,英宗升遐。言者劾达罪,举埙事为证。达谪死南丹,彬复旧职,代达总卫事。成化初,修《英宗实录》。称“义士杨埙”云。

埙字景和,其先某处人。父为漆工。宣德间,尝遣人至倭国传泥金画漆之法以归,埙遂习之,而自出己见,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如旧法纯用金也,故物色各称,天真烂,倭人见之,亦齚指称叹,以为不可及。盖其天资敏悟,于书法诗格不甚习,而往往造妙,故其艺亦绝出古今也。既不避权奸,为此义举,人亦莫敢以一艺之。有欲授之以官者,不就,遂隐于艺以自高。

华亭张弼论曰:义者,无所为而为,合天下之公论者是也。使虽公论,行之以私,则其中已不义矣。若埙者,于彬无恩,于达无隙,又非言官,以图塞责也。特以公论所激,挺身以突虎口,其不死者幸也,勇于行义何如哉!(节选自明·张弼《义士杨景和埙传》

【注释】①觇(chān)卒:密探。觇,窥视。②登闻鼓:古代帝王为了听取臣下谏议或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击鼓上闻,谓之登闻鼓。 三法司:指全国高级司法机关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④齚(zé)指:咬着手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锦衣卫指挥门达宠骄横     怙依仗

B及驾还复,授职酬劳       辟征召

C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     秩官品

D人亦莫敢以一艺         目看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达计不行,彬犹降黜           青,取之于蓝,青与蓝

B法司虽知枉,岂敢辨明         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C达遂闻会三法司               勇气闻于诸侯

D故物色各称,天真烂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也?”

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同僚袁彬质直不屈,乃附以重情,拷掠成狱。(5分)

(2)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5分)

4.文中杨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概括作答。(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历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使用“应用美术”这个名词表示制作色玻璃、珠宝盒、插图稿本,以区别于大规模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在这些小型艺术中,哥特艺术的成就同样是无与伦比的。这些艺术的繁荣发展有其社会经济原因。中世纪晚期,富商在生活方式上与贵族竞争,他们保护和资助艺术的发展,促使手工艺人取得杰出的成就。

色玻璃广泛地应用于哥特式大教堂的窗户上,由各色的小玻璃片组成,他们由铅丝连接起,这些铅丝构成玻璃上的人物的轮廓线。整个画面的不同场面,常固定于扇形的框架里。每个间隔里都有一个选自《新约》或《旧约》的故事场面,意在教育虔诚的信徒。人物的数目尽可能减少,以保持画面的清晰。人物本身的体形是平面的,只表示高度和宽度,不表示深度。人物姿态尽可能用粗线表示,使画面清晰明确。背面也是平面的,并不表示深度。

建筑的图像通常在小立柱上的尖拱中表示出,风景用程序化的石头和树木表示,海洋也是程式化的,表示为一系列波浪形的条纹。制图极为精细,连最细微的部分都要求高度的准确性。尽管这类作品一般供人们从远处欣赏,但其精致与优美却与当时的插图稿本不相上下。颜色通常是鲜明的红色、蓝色、绿色、黄色,互相配合,色彩和谐,从而使哥特式色玻璃“焕发出宝石般的色彩”。

当时,金匠制作的珠宝同样受到珍视。这项艺术的发展,不能光用国王、贵族、市民和教士的喜欢奢侈解释。对中世纪的人们说,材料的珍贵象征着器物的精神价值——这个时期大多数珠宝都是供宗教使用的,包括圣餐器皿——圣杯和圣饼盒——盛放圣人遗骨的圣骨盒及圣体匣。许多大教堂和修道院都以拥有这类金银器皿而自豪。哥特式建筑的塔尖和拱扶垛,以及对垂直性的普遍强调,大大影响了当时的珠宝制造者,他们常常把圣骨盒和圣体匣制成小型的建筑形式。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工艺品是凡尔登的尼古拉斯制作的圣骨盒。它由橡木制成,像大型的长方形教堂,有中堂和两排走廊,前者比后者高。外部装饰有银质镀金的浮雕,忠实地再现了大教堂的外观特色。较长的一边装了由小立柱支撑的拱,如中堂的拱一般。每个拱都有一个使徒、先知或国王的雕像。

和色玻璃制造者的艺术一样,插图绘制者在创造性和艺术性方面同样出类拔萃。初期,插图都画在手抄本羊皮纸上,末期,绘制者开始作书籍插图,这些书相比《圣经》和《福音书》要小得多,也更易于处理。其中有祷告的诗篇、赞美诗集、祷告文书、祷告用的小册子或私人使用的弥撒书。

在书或章节开首的大写字母是纯粹装饰性的,后发展到常常在书页的四周画上线条型的阿拉伯式图案。另一些占满整个篇幅的插图则直接讲述一个故事,以说明文字的内容,有时只有一张画,有时则在一页上画满了一系列连续的场面。每个场面周围,装饰着四角形的画框,再加上那鲜明的色彩,就使这些书页看上去像色玻璃。与色玻璃一样,彩画的式样也不表示深度,是平面的,通常在金底上精细地画出风姿高雅、穿着华丽的人物。对中世纪的人说,这种丰富多彩的插图、鲜艳夺目的色彩、金光灿灿的装饰,就和珠宝一样,都显示着书籍内容的精神价值与宗教价值。然而,插图画的主题并不总是宗教性的。《极丰富的祈祷》即描绘了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农业劳动及日常生活的其他场面。

(刘杰《浅谈哥特艺术之应用美术的辉煌成就》,有删改)

1.下列关于色玻璃、珠宝、插图三者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色玻璃、珠宝、插图是相对于大规模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而言的小型艺术。

B.这些艺术品,材料珍贵、制作精致、色彩鲜明,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C.这些艺术品在应用上都有着宗教层面的价值。

D.色玻璃、珠宝、插图的繁荣与发展,都与富商们的保护和资助分不开。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色玻璃上的故事场面自《新约》或《旧约》,是为了起到教育虔诚信徒的作用。

B.色玻璃上的图象优点是制图极为精细,缺点是风景用程序化的石头和树木表示,海洋也用程式化的波浪形的条纹表示。

C.国王、贵族、市民和教士的喜欢奢侈及珠宝器物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价值都促进了珠宝艺术的发展。

D.插图画的内容多属宗教性的,农业劳动及日常生活也都可以成为插图画的主题。

3.从全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物体形是平面的,只表示高度和宽度,并不表示深度,这既是色玻璃的特点,也是插图彩画的特点。

B.尼古拉斯制作的圣骨盒的每个拱上都有一个使徒、先知或国王的雕像,这是制造者受当时建筑普遍强调垂直性的影响的结果。

C.书页上的大写字母及阿拉伯式图案可以起装饰作用,而一系列连续的场面可以起叙事作用。

D.带插图的书籍比《圣经》和《福音书》小得多且更易于处理,可以说这些书就是当时的“口袋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