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如果你去印度,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里...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如果你去印度,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里的公路特别破旧,最好的路都赶不上我们的二级公路。但只要你沿着公路走,每隔数公里你就会发现一座华丽的教堂,其华丽程度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一位旅行者问当地的居民:“你们这里教堂如此华丽,公路却如此破旧,你们就不能把那些建教堂的钱用来修公路吗?”居民答道:“路是通向财富的,不重要;教堂是通向神的,很重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含意,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守住精神的家园 如果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棵大树。艺术是枝叶,思想是根须,那么,这棵树已叶黄枝枯根损了。 周杰伦的几句“哼哼哈嘿”就把中国民歌挤到了角落,超级女生“想唱就唱”的旋律一起就压住了京韵大鼓的铿锵之声。人们习惯了流行乐的节奏,而忘却了民歌的韵律。绘画、书法展越来越冷清,动漫展却日益火爆。人们忘记了写意的神韵、工笔的细腻,忘记了楷书的工整、行书的流畅、草书的奔放。 枝叶枯必因根须损。 近年来,韩剧的热播,让我们反思,韩国的文化底蕴不及中国,但韩剧却可以享誉亚洲。而中国却没有,是不愿去做,还是力不能及?都不是。是人们把“根”遗忘了。当硫酸泼狗熊事件、虐猫事件令人震惊时。人们忘了释迦牟尼提倡的“众生平等”;当人们到处寻找刺激。迷醉于灯红酒绿时,人们忘了老子所道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当那些一杯不满半杯晃的“学者”在台上谈天说地时,人们忘了庄子说过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当那些“君子”不择手段争名夺利时,人们忘了孔子呼吁的“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当那些名落孙山之人自暴自弃、自叹自哀时。人们忘了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先贤圣人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被抛在一边,实在可惜。 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过时了:京剧太缓慢,没有跳跃的节奏;书法太单调,没有丰富的;色彩。非也,它们没有过时。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沧桑,一直延续至今,在它的身上一定有一种精髓。这精髓是忠孝仁义,是道德文章;是游子思乡之泪,是勇士捐躯之血:是支撑中国走过兴衰荣辱,走向强大的动力。它已跨越了时代,怎会过时? 有人认为,“洋”的总比“土”的好。应该学习西方文化,抛弃中国传统文化。此大谬也。谁说“洋”的定比“土”的好?他们有钢琴。我们有二胡;他们有芭蕾,我们有京剧;他们有苏格拉底。我们有孔丘。应该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学习西方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当年佛教流人中原、唢呐从西域传人。而今不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吗?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不应忘了中国传统文化,不要沦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 我们应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多听一些二胡的婉转,多看一些书画的意境,多赏一些陶瓷的精美,多晓一些诸子百家。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古至今,汲取前人思想财富中的智慧而成功者数不胜数。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韩剧的热播值得借鉴,它把自己的文化融入电视剧中,给人以新的感受。中国有实力有能力,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现在,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面临断层的危险。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炎黄子孙们,一定要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让她重新焕发光彩!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审题时,可根据材料中有价值的信息构思立意。“路是通向财富的,不重要;教堂是通向神的,很重要!”从中可提炼出财富与信仰的关系。故可从坚守精神家园、摒弃虚无的追求等角度立意。也可着眼于信仰的内涵与形式的关系,侧重论述内涵的重要,而否定华丽的形式。还可以辩证统一地提出既要坚守信仰又要积极创造财富的观点,可以视为最佳立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西施亡吴之谜

吴王夫差是一个亡国之君,却不同于一般昏君,恰恰是个霸才。他的最显著的弱点是刚愎自用,轻敌拒谏。吴越是世仇,都想问鼎中原。越王勾践恰好是个阴谋家。《国语·越语》记勾践曾对范蠡说:“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乱民功,逆天时”云云,这是从敌人方面说的坏话;从《国语·吴语》及《史记》看,看不出他怎样沉湎于酒色。吴强越弱时,越国遣大夫文种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越人便以美女八人献与太宰嚭,太宰嚭向夫差说了好话,夫差就答应了越国,则受美女的是太宰嚭。这人是从楚国逃亡出来,后来成为吴国罪魁,夫差的致命伤是容许卧榻之侧的强敌安然存在。

说到吴国之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就像谈唐明皇的出奔,会想起杨贵妃一样,可是在《国语》和《史记》中,却一句也没有提到西施。

先秦载籍中,《墨子·亲士篇》曾这样说:“是故比干之殪,其伉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车)裂,其事(功)也。”这当是最早提到西施名字的史料,但西施为什么会因美而被沉在水中,没有明说。这以后,西施便成为美女的共名,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就像月里嫦娥成为美女共名一样(历史上也有由共名而成为专名的,如漂母)。《孟子·离娄》的“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之,”西子之称,自孟老始。《庄子·天运》有西施病心而颦,邻居丑人效之的故事(后来乃有东施效颦之说),《荀子·正论》里也提到她,这里就从略了。说明在先秦时,西施已成为美人的典型,并且有故事在流传着,流传的地区当在今河南、山东一带。

将西施作为美人计的宠儿,始于后汉人赵晔的《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越王和文种商量后,“乃使相者国中,得宁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乃使相国范蠡进曰……吴王大悦曰: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这完全是小说家的笔法,还有是后汉人袁康的《越绝书》卷八,内容相类,文字更简单。至于馆娃宫、响履廊之类,全出于后人的附会铺张。又据上述记载,越国所进的还有一个郑旦,而西施却独享艳名,现在知道郑旦的人就不多了。

当吴王夫差接受越国二女时,伍子胥立即反对:“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这话原是老生常谈,却又很重要,因为这三个美女,都是被征服部落故意以美女进献的。到了后汉的赵晔、袁康时,由于西施在战国时已享艳名,而赵晔、袁康又是会稽人,也即越人,便把她补了进去,成为亡国之君生活上一种连锁性的取败特征,实际仍不脱“女祸论”的习见。总之,在《国语》和《史记》时代尚无西施亡吴之说,否则,以史公的好奇,岂有不刻画之理?《论语》里“子见南子”的寥寥四五语,到了史公笔下,就写得帏影珮声,摇曳生姿。至于《墨子》里“西施之沉,其美也”二语,《墨子问诂》引苏时学说,以为与《吴越春秋》所记的“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之说符合,那是以后说来弥缝前说,《墨子》原意究意如何,尚不可知。

颇疑“进美女”一度也成为史学界的思潮,而这又是女性意识强化的一种辐射,也是创作心理上很有趣的现象。回到先秦去,那里有看不尽的迷宫,足够我们徘徊流连,而且同样能够呼吸到新鲜空气。

1.“说到吴国之亡,自然会想起西施,就像谈唐明皇的出奔,会想起杨贵妃一样”运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6分)

2.作者不同意“西施亡吴”之说,其根据有哪些?请分条列举。(8分)

3.指出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查看答案

名句名篇默写(共10分,每空1分。)

17(1)故《易》曰:       ,差以千里。(《太史公自序》)

(2)然我一沐三捉发,       ,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鲁周公世家》)

(3)谚曰“桃李不言,        。(《李将军列传》)

(4)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         。(《孔子世家》)

(5)        ,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列传》)

(6)王曰:“此鸟不飞则已,       ;不鸣则已,       。(《滑稽列传》)

(7)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刺客列传》)

8           ,不扶而直;          ,与之俱黑。(《屈原列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以事走郊外示友

陈与义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

黄尘满面人扰去,红叶无言秋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

往来屑屑①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衣。

【注】①屑屑:劳瘁匆迫的样子。

1.简要赏析颈联“瘦”和“微”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

2.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

童区寄传

柳宗元

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自毁齿①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不足,则盗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者,力不胜,皆屈为僮。当道相贼以为俗。幸得壮大,则缚取幺弱者。汉官②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以是越中户口滋。少得自脱,惟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幸而杀彼,甚善!”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复取刃杀市者。因大号,一虚皆惊。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愿以闻于官。”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大府召视儿,幼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皆曰:“是儿少秦武阳②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

注:①毁齿,小孩换牙,指七、八岁。②汉官,汉族官员,边境地区多是派汉人做官。③秦武阳,战国时燕人,十三岁杀人,后作为荆轲的副手刺杀秦王,未成被杀。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是越中户口滋      耗:减少        B行牧              且:而且

C童微其睡            伺:观察        D大府召视儿,幼    愿:老实

2.下列“以”的用法和意思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以是越中户口滋耗       B以缚即炉火

C愿以闻于官             D无不一以当十

3.下面的句子,全都直接表现区寄机智勇敢的一项是(      )(3分)

①少得自脱,惟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 ②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③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        ④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

⑤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⑥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区寄所以能够自救,在于利用了敌手麻痹大意、低估对方的智力和胆量的弱点。

B.再被贼人抓获后,区寄危在旦夕,但他用“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打动强盗的心,不仅保住了性命,而且再次留下了杀贼逃脱的可能。

C.本文中,作者通过一个牧童被劫的故事,揭露了掳掠儿童、贩卖人口的社会现实,并且说明在残害人民这一点上,官匪本是一家。

D.区寄机智勇敢。他伪儿啼哭,就刀就火绝绳,连杀二贼,哭叫报官等等,这些都是一般孩子难以达到的。虽是传记,但是可以看出本文虚构的成分居多。

5.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3分)

②彼不我恩也,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4分)

③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3分)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句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连结一人之后交        B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C岂管仲之谓乎          D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