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课内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

课内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非常:意外的变故      B.距关,毋诸侯   内:接纳

C.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D.不如因善   遇:相逢,会面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私见张良,具告              ②具沛公言报项王

B.①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②度我至军中,公

C.①良曰:“长臣。”                ②樊哙覆其盾

D.①沛公默                        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3分)(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③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②③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⑤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3分)

(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4分)

 

1.D 2.A 3.D 4.B 5.(1)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就比不上。怎么应付这件事呢?” 沛公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意。由上文“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遇”,应为“款待,对待”。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主要和几个方面有关系:在句中的位置、前后词的词性、固定句式。A项,“以”后面加的是名词,都是介词,把。B项,“乃”: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①副词,于是;②副词,才。C项,“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①介词,表比较;②介词,表处所。D项,“然”:①形容词词尾;②连词,表转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掌握。审题很重要,从题干可以知道对象是项伯,特点是重义气、少谋略,表现的方式可以是直接,也即本人的言行(即可排除别人的评价,别人的事情),也可以是间接的,即别人对他的评价。采取排除的办法,②表现张良的谋略;③是张良与项伯交往的缘由;④是刘邦的话。排除这三项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往往会出现这些问题:张冠李戴、时间地点错移、曲解词义等等。可以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子,并将选项的意思与原文进行比较。B项,“表现了他处变不惊”说法不当,文章中有“沛公大惊”一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默然”译为沉默的样子,“固”译为本来、原本,“为之奈何”固定用法,译为怎么应付这件事。(2)“岂”译为怎么,“而”表示转折,译为然而、却,“义”词类活用,译为讲信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诗中写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其中,“新娘”的比喻充满新意,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一见钟情。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极具历史价值。

C.《战国策》是一部继《国语》之后记载战国时期诸国历史的国别体历史著作。它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和辞说。《荆轲刺秦王》选自其中。

D.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称为“长短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此亡秦之续耳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是寡人过也   ②行李              B.①秦王还柱    ②倚柱

C.①君我呼入     ②窃大王不取也        D.①击沛公于坐    左手把秦王之袖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常以身蔽沛公 ②群臣 ③此其志不在 ④越国以鄙 ⑤顷之未发,太子 ⑥素留侯张良 ⑦吾得事之 ⑧项伯杀人,臣 ⑨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⑩项伯乃驰之沛公军

A.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                   B.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失其所与,不知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