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北京部分中学生曾经给《北京晚报》写信,对父母私看学...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北京部分中学生曾经给《北京晚报》写信,对父母私看学生日记、老师私拆学生信件表示不满,提出呼吁:“保留我们心中的一块‘绿地’吧!”

请以“我心中的一块绿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记叙自己心灵深处最美好、最珍贵、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或人、或事、或物、或景、或情。

要求:1、中心明确,感情真挚,文体规范。  

2、选材真实、典型、新颖、生动。  

3、800字左右。

 

我心中的一块绿地 前世有缘,命中注定,你是我父亲,我是你女儿。 雨,如丝的细雨,下了又停,停了又下。好像永远也不会停息。而我心中的大雨也滂沱而至。 淋着雨,我不禁想起父亲无数次早晚接送;无数句“好好学习”的叮咛;无数个写满爱的眼神。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的一切像放电影似的在我的脑海中一点一滴的回放。电影放完了,而眼睛里那不知名的液体却不听话地滚落下来,和如丝的细雨交夹在一起,不知到底是眼泪还是雨滴。我的成长,却换来了父亲的衰老。 前几天,走完亲戚回家,我在半路上将脚给扭了,当时不能自己行走,只好让父亲背着我回家。父亲那越来越慢的脚步和极速的喘息声提醒我:时光飞逝,岁月无情。当年一只手就能轻而易举地将我举过头顶的父亲,可现在却……一阵风吹来,扰乱了父亲的头发,那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下面却隐藏着无数刺眼的白发。父亲老了,这白发让我不得不相信父亲真的老了。是风,让我发现了这个只有父亲才知道的天大的秘密。那不知名的液体又从我眼中滑落,我要警告自己:不能让父亲再操心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在日日成长,父亲却在夜夜衰老。 记得小时候,父亲便亲自教我写大字。 那天放学回家,一路上鸟儿叫得多清脆;花儿开得多么艳丽;河水流得我么欢畅。这美妙的风景使我忘记了即将到来的炼狱般的训练。 刚回到家,父亲便严厉地训斥道:“怎么这么晚回来,不知道今天要练大字吗?又想挨打吗?快点拿纸和笔出来。”听着父亲严厉的话语,我只好像小狗一样乖乖拿出纸笔来写大字。 “哎呀——”刚刚一个字没写好,父亲那把诫尺就落在了我的手上,我根本就没时间闪躲。只能任由父亲的诫尺拿我的手当“鼓面”了。 父亲那严厉的表情和那近乎绝情的话语,常常使我疲惫不堪,泪流满面。每每此时,父亲都会一直重复那句“坐要正,站要直,挺胸收腹,从头再来。” 我知道父亲在用一种不寻常的方式塑造一个不寻常的女儿。父亲成功过,也失败过,可他从未放弃过。因为他坚信只要有梦想,勇于拼搏努力就一定能抵达成功的彼岸。我很庆幸我懂得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现在我长大了,但我却越来越喜欢在日落之前和父亲散步;在月光下同父亲谈心,在黎明第一缕晨曦绽放时听父亲朗诵唐诗宋词。这时,父亲总会跟我讲一些人生的哲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越来越喜欢听了。 望望天,雨滴仍有飘落。可我的心中却早已阳光明媚,划出了一道彩虹,而那彩虹下面就是一片碧绿的草地。这时,我又想起了父亲的话:“敢想才会做,敢做才会拼,敢拼才会赢。”有父亲,还怕什么。   父亲啊,如果我是一株柳,你就是柳生根的泥土;如果我是一条鱼,你就是鱼儿赖以生存的清水;如果我是一棵草,你就是草儿永远生活的绿地。 父亲就是我心中那片永不凋零,永不枯萎的绿地,因为父亲带给了我生命,教我识大字,写大字,让我懂得人生的哲理,指引给我正确的方向,让我体会到春的盎然生机。父亲永远是女儿心中最爱的人。 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从前世追随到今世,来生我们还做父女……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加命题作文。审题策略:1、从标志性词语中辨明体裁,本题已经给出要求写记叙文。2、从语法结构中明确重点,(1)如果题目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要搞清它的含义及所涉及的范围。(2)如果题目是几个词构成的,要分析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明确题目的中心所在。如《我心中的一片绿地》是两个词,并列关系,即我与“绿地”;(3)从修辞角度考虑,很明显“绿地”是象征手法,明确它指代对象及象征意义。 审题立意可以有如下几类: 可以写一个人对我的影响很大。 可以写一件事对我的教益很大。 可以写一个物,比如某本书给我的心灵慰藉。 4.也可以写一种精神品质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比如诚实、爱心、信念、亲情、友情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仿照画线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整齐(每句3分)

我想生活在唐朝,生活在诗的世界里。在唐朝,我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填入横线,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书法是易学难精的艺术。作为一门传统艺术,______________。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生活中真正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书法大家。

①它要求笔墨有出处,结字有法度 ②诚然,既定的法度有时会使书法显得死板 ③传承是它显著的特征 ④“穿着汉唐服装,舞出时代风采” ⑤但是一流的书法家都是从法度中走出来的 ⑥不像现代艺术那样可以“天马行空为所欲为”

A.③①⑤④②⑥   B.①③⑤④②⑥  C.③①⑥②⑤④   D.①③⑥②④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从一个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国家,变成一个巍然在世界东方的发展中大国,60年来,中国实现了令世界惊羡的“美丽转身”。

B.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C.在当时,包身工住的工房由日本警察、巡捕、带工头手下的流氓紧紧地封锁着,实际上是一所管理得十分严密的监狱。

D.在山西某砖窑,被诱骗来的孩子们大多从事制造瓦坯的活计,他们几乎以每三十秒一次的频率反复,一日下来以千次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那些曾经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国际政治人物不会被历史所遗忘,他们的一举一动依然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B.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C.艾青对他的养母大堰河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

D.回望过去的岁月,无论是悲喜忧乐,还是得失成败,都串联起如星辉斑斓般美好的回忆,闪烁在我洒满阳光的花样年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共14分)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①也许有人比我更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走在街上,我从没有胆子向寿衣铺里望望。夜半,即便从很远很远地方飘来的僧器或诵经声,也必害得我用棉被厚厚包起头来,直像那是什么符咒一样。

②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中,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③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到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④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肋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⑤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⑥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伴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空着的肚皮充满着的一半是对“尸骸”的恐惧,一半是对“伟大”的钦仰。我们跨进那座御花园的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我端着气向陌生的大人打听路线,好容易才攀了一道高大石阶,在花圈花篮的簇拥中,我看到安息着的孙中山先生。

⑦——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

⑧我们环着那铜棺走了一圈,又蹑着脚步走了出来。

⑨抬头,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我似乎打了一个冷颤,然而,除了模糊的“伟大”,我并没有摸清死的是什么人。只是冥冥中,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哀戚或尊敬感觉梗塞在我喉咙间,我赶不掉它。

⑩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条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当时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懂,但是当孙传芳乱批三民主义,张作霖满街捉革命党时,我却私下藏了一本《孙中山传》。

⑾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⑿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1936年10月,上海

(原载1936年《中流》第1卷第5期)

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在数千吊唁鲁迅先生的人中,有一个衣衫褴褛、腿下微跛的小孩,对鲁迅先生连鞠了七个躬,所以作者对他由开始的忍不住想笑,转变为极大的崇敬。

B.当“我”和同伴跨进御花园大门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向下沉落了”;当“我们”蹑着脚步走出来时,“紫禁城角的太阳已经沉落下去了”。这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我”的哀戚心情。

C.“――我记得,当时我的心一点也没有跳”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看见孙中山先生的遗容时,对伟人的敬慕战胜了对死人的恐惧。

D.文章第③段在描写数千位吊唁者的神情动作时,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E.通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在为鲁迅先生守灵时,对鲁迅的崇高精神、伟大人格内涵的理解及由此产生的敬慕之情都是朦胧的。

2.“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哪几个事例来表现“朦胧的敬慕”?(4分)

3.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3分)

4.这是一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回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