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大家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大家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  

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皆因人类有一种优越的力量,能改变外界,创造东西。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他,就必须调理他。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对外界我们尚需要调理,对自己则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调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调理驾驭的。而心思之清楚有调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而。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且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干什么事都不会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就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的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心很乱,或初上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

                                              节选自梁漱溟《朝话》,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

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

D.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2.根据文意,下列做法不属于“调理心情”的一项是 

A.备考要拟订周密的学习计划,拟订计划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安定。

B.教室黑板上方的墙壁上,张贴着“净”“静”“敬”“竞”四个大字。

C.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

D.学习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方请教,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学会回头看自己,健全自己的心思心情,是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B.心思与心情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要想条理心思,就得先调理自己的心情。 

C.心情的暴乱与散懈,两者看似不同,但都能使我们陷于一种机械性,乱而导致行事不顺。 

D.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1.A 2.C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篇文章共有六段,第一段提出问题:要调理自己的心理。第二段写为什么要调理。第三、四段写调理要注意的心思和心情两个方面。第五段写调理需要精神。第六段强调调理是大事。可见,文章是围绕“心理的调理”展开分析论述的。BCD项都有失偏颇。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是属于“调理心思”,写文章要“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说法有误,原文强调的写文章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而“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恰恰是作者所谓的“苟且从事”。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原文是最后一段“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这句话,这个地方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而写文章仅仅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而已。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历职:曾经任职

B但以刘日西山             薄:迫近

C则刘病日                 笃:沉重

D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到了

2.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州司临门,急星火           ②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B.①臣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     ②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C.①但刘日薄西山               ②猥微贱,当侍东宫

D.①报养刘日短也               ②师道不传也久矣

3.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查看答案

下列对《琵琶行》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六句描写冷月映照茫茫江水之景,烘托主客相别时凄凉、伤感之情。   

B第四句中“无管弦”呼应“忽闻水上琵琶声”,并为下文琵琶女出场作铺垫。   

C第三、四句交代人物活动:主客二人下马到船上,主人设宴饯别客人。   

D第二句用“枫叶”“荻花”等意象,营造了秋夜送客的慷慨悲壮的意境。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同的一项是

例: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植也

A.鱼虾而友麋鹿

B.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C.吾家读书久不

D.故述往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