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审美“关系在先”及...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审美“关系在先”及其自由性

朱立元

审美“关系在先”的思想,在理论上是有根据的。根据之一是,依照马克思“人就是人的世界”的存在论命题,人与世界源初是一体的,而不是现成的主体、现成的客体二分的。因此,在逻辑上,审美关系活动之外或者之前,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也不存在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活动,即使是最富于创意的艺术家和最富有经验的鉴赏家,也算不得审美主体;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作品和最优雅的田园山水,也不是什么审美客体。人能否成为审美主体,世界能否成为审美客体,都取决于审美关系是否生成。审美主客体是在审美关系活动的状态中生成和存在的。根据之二是,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逻辑确定者。例如我们只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和审美状态中,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定为审美客体。可见,人之所以被称为审美主体,世界之所以被称为审美客体,其根本前提在于二者已经处在审美关系中了。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实践,永远是审美关系发生的独一无二的根基。

但是,人并非每时每刻都处在审美状态,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客体,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每时每刻都呈现为审美关系。世间不存在绝对的、无条件的审美关系,只存在特定条件、情境、机缘下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根据“关系在先”的原则,任何从生生不息的生成之流中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是抽象的、无根的,也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同样,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也都是随着审美关系的生成而生成,而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林黛玉听到女子们歌唱《牡丹亭》中的唱词,最初还处于非审美状态,还不是审美主体,因为它并没有成为她的审美对象;之后,才逐步形成了审美关系而不能自已,获得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一种精神性的自由关系。审美主体不追求对象的功利的满足,在外不受他物的束缚,在内不受欲望的限制,完全由自己做主。自由又表现在审美主体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并且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而展开自由想象和联想,自由地展开自己的心灵形式。自由还表现在审美是人与世界之间的精神情感交流。      选自《论审美关系及其生成性》,有删改)

1.下列对于“审美关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审美,关系在先,即审美活动之外或者之前,既没有任何现成的审美主体的存在,也不 会有任何现成的审美客体的存在。

   B人与世界的关系并非呈现为静止的固定的审美状态,而是在特定的条件、情境、机缘当下才会生成

显现出一种审美关系。

   C任何审美关系,只存在于当下生成显现的审美关系中。审美关系发生的唯一根基永远是人生活在世上,

人的生存的实践。

D审美关系生成,人才成为审美主体,世界才成为审美客体,即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只有在审美关

系中才能生成和存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是精神性自由关系,始终关注对象的感性意义形象,展开自  由的想象和联想,在外不会受到他物的束缚。

B审美“关系在先”并有自由,任何截取出来的静止的固定的审美关系都抽象无根,不是真正的审美关系。

C由《牡丹亭》中的几句唱词引发了林黛玉复杂而细微的情感过程,是因为她形成了审美关系并获得了

独特的审美体验。

D世界并非每时每刻都成为审美对象,世间上任何审美关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既然离开了一定的审美关系,艺术家和鉴赏家,算不得审美主体,那么其艺术作品和田园山水,也

就不会是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中的主体,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中的客体。可见,审美关系是审美主体和审美

客体的逻辑确定者。

C只有在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审美关系中,我们才能把陶渊明确定为审美主体,把南山确

定为审美客体。

D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可见,审美关系,也就是审美活动是

很难建立和发生的。

 

1.B 2.A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 式,其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文中重要概念",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指根据具体语境准确领会文中重要概念的意义,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就要既明确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又明确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分析可知,B.理解错误,该项表述中心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强调“人与世界不一定产生审美关系”。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分析可知,A.与原文不符。根据文意,缺少“环绕这一感性意义形象”这个“自由想象和联想”的前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即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本题可以运用比较排除法。在理解原文大意的基础上,把原文内容与选项进行比较,做出判断。分析可知,D.根据原文,“任何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不可能是先在的、固定的、现成的”强调的审美关系生成的条件或前提,和“审美活动很难建立和发生”没有必然的联系。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界限,有的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有不少界限只是存在于你的心里,是你自己所竖立的一堵围墙,只要推倒心中的围墙,这个界限也就不存在了。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2)自拟题目。(3)自选文体,诗歌除外。(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5)8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以”意义与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常身翼蔽沛公         介词,相当于“用”

B.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介词,相当于“因为”

C.若舍郑为东道主       动词,相当于“认为”

D.乘彼垝垣,望复关     连词,相当于“来”

 

查看答案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秦之将军,可谓深矣    遇:对待

B.从骊山下,芷阳间行    道:取道

C.女也不,士贰其行      爽:差错

D.我戍未定,靡使归      聘:聘请

 

查看答案

依次填人下面语段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礼、义、仁、智、信”,其本质核心是“仁”,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使中国封建社会得以维系、变革与发展

    以“仁”来塑造社会、教化人生

    正是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及其所形成的种种具体价值范畴

    在中国封建文化中,“仁”是一种道德规范

    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更是一种社会理想,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纲领

    A④⑥⑤②①③       B②④⑥③⑤①

C②⑤④⑥③①       D④⑤②①⑥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