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解放受压迫者,也解放压迫者 近日来,一位老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解放受压迫者,也解放压迫者

近日来,一位老人牵动了世人的心。岁月已留不住生命远去的脚步,但历史却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纳尔逊·曼德拉。因为他数十年为南非摆脱种族隔离制度的执著努力,更因为他超越恩怨仇恨走向原谅和解的胸襟。

曼德拉,1918年7月18日出生在南非特兰斯凯一个部落酋长家庭。他早年就带着很强的反叛性格,被父亲称作是“招引麻烦”的人。1938年,他进入黑尔堡学院,他热衷政治辩论,深受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启发。也正是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为南非黑人争取政治、经济权利的政党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后因为参加学生会活动,被校方勒令退学。此后不久,他又因为拒绝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在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法学专业学习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了种族隔离的社会现实,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黑人活动人士。

他投身黑人争取平等权利运动是从非暴力抗争开始的。1944年他加入主张非暴力斗争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并与其他年轻人一道共同建立了非国大“青年联盟”。1948年,刚刚在立法选举中获胜的南非国民党将常年推行的种族隔离政策制度化,曼德拉很快成为黑人民族运动的重要领头人物,于1951年当选非国大德兰士瓦省主席和全国副主席,投入了反对不公正法令的不服从公民运动。

但和平的集会和罢工抗议活动不断遭到当局的镇压,曼德拉多次被捕,非国大遭到当局禁止,非暴力抵抗运动陷入困境,他开始尝试武装斗争,领导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的活动。他因此而被当局称作是恐怖分子,于1964年被指控 “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处终身监禁。

曼德拉开始了长达27年的铁窗生活,其中18年都是在被称作是“活地狱”的罗本岛监狱度过的。酷暑烈日下采石场的艰苦劳作侵蚀了他的肺脏,但没能摧毁他的意志,他始终是狱外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尊崇的领袖。在狱中,他学习南非白人的语言,阅读他们的书著,借此深入他所面对的敌人的心灵,也因此而学会了包容对手。迫于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南非执政当局最终于1990年2月11日释放他。此时的曼德拉已经72岁。

刚刚获得自由的曼德拉立即开始了与德克拉克领导的南非政府的对话谈判。1991年,南非议会投票废除了一系列作为种族隔离制度重要基础的法律同年,曼德拉当选非国大主席1994年,南非首次组织不分种族的全国大选,非国大获胜,曼德拉以622%的支持率,当选为南非首位民选黑人总统。

不过,曼德拉之所以今日赢得世人的崇敬与爱戴更在于他宽容、和解的胸襟。数十年反抗白人压迫的抗争记录着无数的血泪,27年的牢狱生活也留下了无数虐待的印记,他从未放弃抗争,或偏离争取权利平等的目标,但他也表示,在走出牢房、迈向自由的那一刻,他的使命就是既解放受压迫者,也解放压迫者。在他看来,一个剥夺他人自由的人,自身也成了心中仇恨的囚徒,禁锢在偏见的铁栅之后。他后来回忆获释出狱当天的心情时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1994年5月,曼德拉在总统就职仪式上,恭敬地向三位曾经在罗本岛监狱看守他的狱卒致敬。他后来解释说,正是在狱中学会了控制情绪才活了下来。他说,感恩与宽容经常是源自痛苦与磨难的,必须以极大的毅力来训练。如果说曼德拉由此表现出的宽容大度令世界为之动容的话,曼德拉也正是凭借他如此宽容的心胸,推动饱经种族压迫之苦的南非,超越仇恨,走向和解,和平实现了民主过渡。1995年,他签署《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解法》,宣布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抚平南非人心中的怨恨,为南非此后的稳定与和解奠定了基础。

告别了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今天也许尚没有摆脱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但南非民族和解的模式也超越了国界,而成为世界各地社会从对立、分裂走向和解的典范。曼德拉以它的实践,使得原谅、宽容、和解这些词语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理想,正如南非大主教、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图图所说,曼德拉如今已经成为象征和解的全球偶像。1993年,曼德拉与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时期最后一位白人总统德克拉克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曼德拉在获奖感言中说,原谅可以让灵魂解放,让恐惧消失,这就是为什么原谅是如此锋利的武器。

200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7月18日,他的生日,定为国际曼德拉日,以表彰他为和平与自由作出的贡献。“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何种不同。这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曼德拉说。

(节选自迪瑞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一段从曼德拉的不幸离世而牵扯动了世界人民的心下笔,不仅在内容上概括了曼德拉高尚品行,领起全文,而且在结构上很自然地引起了下文对曼德拉具体事迹的回忆,行文自然得体。

B曼德拉早年就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一是源泉于他的家庭——部落酋长家庭的特权地位,二是源于他所接受的教育,黑尔堡学院学习期间,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理念对他影响很大。

C在曼德拉95年的人生中,有长达27年是在铁窗里度过的,而且有18年是在被称作是“活地狱”的罗本岛监狱度过的,残酷的狱中生活迫使他重新思考斗争方式——与其强斗不如妥协宽容。

D曼德拉以他的实践,使得原谅、宽容、和解等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理想,曼德拉如今已经成为象征和解的偶像,在他的努力下,南非告别了种族隔离制度和摆脱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E文章通过一系列事件,将曼德拉描绘得有血有肉,不仅展现了一个反抗种族隔离制度的斗士形象,更再现了一个与敌斗争中那种宽容对手、超越恩怨仇恨走向原谅和解的胸襟。

2.曼德拉表示在他迈向自由的那一刻,他的使命就是“既解放受压迫者,也解放压迫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分析。(6分)

3.曼德拉的人格魅力也是他被称颂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曼德拉说:“生命的意义不仅是活着,而是我们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何种不同。这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1.EA(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 2.①黑人受压迫的黑暗现实迫使他投身黑人解放运动。(2分)②他认识到一个剥夺他人自由的人,也并非是一个完全自由的人,因为他们自身也成了心中仇恨的囚徒,也被禁锢在偏见的铁栅之后。(2分)③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仍在狱中。所以既要解放受压迫者,也要解放压迫者。(2分) 3.①关注国家和民族,关心黑人社会地位的强烈的责任感。如大学期间热衷于政治辩论,关心国事,深刻体会到了种族隔离的社会现实,进而为之奋斗。 ②领导人民进行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担当精神。如建立了非国大“青年联盟”,成为黑人民族运动的重要领头人。 ③不顾惜自身利益的牺牲精神。如投入了反对不公正法令的不服从公民运动,被指控“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处终身监禁,在狱中仍没有停止斗争。 ④宽容对手的博大胸怀。如在狱中,学习南非白人的语言,阅读他们的书籍,深入他所面对的敌人的心灵,也因此而学会了包容对手。 ⑤平等待人的谦逊品质。如平等对待下属,乃至于曾经看管他的狱卒,这不仅仅是宽容,更是一种真正平等待人的谦逊。(每点2分,回答3点即可满分,分析稍加结合文本例子即可。) 4.这句话道出了曼德拉精神的高尚和胸怀的宽广。他的生命意义就在于给别人的生命带来了不同。①使受压迫者获得自由平等,改变他们的生活。②让压迫者停止压迫,消除仇恨和偏见,获得心灵解脱。③他抚平南非人心中的仇恨,让他们超越仇恨,走向和平,和平实现了民主过渡。这也启发人们:生命中的一切遭遇,有些时候,当我们能从自身精神升华的高度去看待一切,生命的价值可能也会随之提升,生命的意义也会随之不同。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代人原文进行比较分析,B项,“一个桀骜不驯的人”偷换概念,原文是“他早年就带着很强的反叛性格”;D项,“在他的努力下,南非告别了种族隔离制度和摆脱了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表述不正确,过于绝对化,原文是“告别了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今天也许尚没有摆脱不平等的社会现实”。C项,“残酷的狱中生活迫使他重新思考斗争方式——与其强斗不如妥协宽容。”理解有偏差,原文是“在狱中,他学习南非白人的语言,阅读他们的书著,借此深入他所面对的敌人的心灵,也因此而学会了包容对手”。所以选EA。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本中找到“既解放受压迫者,也解放压迫者”所在的语段,然后根据段落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答。答题区间在第7段,可联系“数十年反抗白人压迫的抗争记录着无数的血泪,27年的牢狱生活也留下了无数虐待的印记,他从未放弃抗争,或偏离争取权利平等的目标”“在他看来,一个剥夺他人自由的人,自身也成了心中仇恨的囚徒,禁锢在偏见的铁栅之后。”“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提炼性的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传主人物形象及人物精神和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传记中与曼德拉人物形象及人物精神相关的语段,然后曼德拉的言行举止及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来提炼性的概括作答。组织答案时,可结合着传记的具体内容,从曼德拉的社会责任、奉献精神、担当精神、博大的胸襟、谦逊的精神品质等方面来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语句内涵的题,解答此题,可根据对传记内容的理解,结合着曼德拉的人物形象及精神品质,结合着传记中的具体内容,从曼德拉的奉献精神与勇敢、宽容、生命的价值等角度来阐述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联系现实,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阐述曼德拉的这句话对自己人生的启发。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一碗面的悲与喜

朱奚荭

面店不是很大,楼上楼下共60米见方。面的种类也不是很多,到了冬天,就只有一种,招牌羊肉面。店的位置也偏,位于城的东北角。

只是,城里的学子考上了大学,要背井离乡到异地求学,出发之前,到此店里吃一碗面,临走,咂咂嘴:“有一段日子吃不上这面了。”

公务出差有些日子的人回来,先不忙着回家见老婆孩子,却先来此店,吃碗面,解解馋,安慰苦熬了许久的胃。

经年在外打工的人回来,吃了这碗面,恢复了味觉缓解了一路的思乡情,久经颠簸而恍惚的头脑这才清醒过来:“终于尝到了这老家的面,果然是回家了。”

面店举城闻名,源于面的味道之好。

据传,这面店追溯起来,还属于上个世纪的风光。世道变迁,人事沧桑,只是这面,还是祖宗留下的秘笈所成,还是那个味。

徒闻其名、未尝其味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此面价钱很贵,尤其是招牌羊肉面,是其他店的一倍不止。

来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外面不大的空地上,停的不是宝马就是本田。

这不,刚从那辆红色迷你宝马车上下来的贵妇,抱着一只黑色贵宾犬,款款地步入店内,用纸巾仔细地擦拭桌椅完毕后,才优雅地坐下。

“老板,来两碗羊肉面。”

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面无表情,不苟言笑,十年如一日。

她的绝活是本店的另一传奇,店堂里有再多的客人,她也能丝毫不差地记清楚几号桌哪位客人点的是什么面,面要软还是偏硬,拌面还是汤面,汤多还是面多;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丹田之音传到隔开两个房间的厨房里,那声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好像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

不到三分钟,面就端上来了。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

贵妇也不在意,细致地挑着面吃,用另一双筷子从另一只碗中夹了面条喂那狗吃,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各吃各的面。

不久,店里进来了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头搀扶着老妇人,两人一进门,店里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老人,那只贵宾犬也似乎看出苗头,朝两人吠了起来。

跨进门后,老头搀扶老妇人在一个角落里坐下,而后走到柜台,目光在价目牌上搜索良久:“我要一碗羊肉面,面多点。”老头从衣服的夹层里掏出一个黑油油的布褡裢,再从褡裢的某一层中捏出一叠有一元、五元也有几毛的零票,又点了一遍,交给老板。

面上来了,老头把面推给对面的老妇人,用筷子拌匀了,撒了些胡椒粉:“快吃,热乎的才好吃哩。”老妇人的脸被腾出的热气蒸得显出些红润,脸上露出孩子似的欣喜,用筷子伸进碗里,蘸了蘸汤水,放进嘴里嘬着,又挑起几根面,欠着身子要去喂老头吃,老头摇了摇头:“你先吃,我多要了面,剩下我再吃。”老妇人低头抿了口汤,又把碗推过来,让老头喝汤,老头固执地把碗推了回去,做出生气的样子。

老妇人这才开始吃面,吃得很慢,很享受,额头上渗着些小汗珠,老头见了,用桌上的卷纸仔细、轻柔地给她擦着汗。

老妇人吃了一半后就不吃了,把面推过去。那羊肉也没动,看上去,好像还是一碗才端出来的面。老头又推回去:“再吃些,把肉给吃了,我不爱吃那羊肉,有味儿。”

老妇人又吃了几口面,老头一把抢过筷子,夹起肉喂到老妇人的嘴边。老头把所有的肉喂给老妇人吃完,又夹了些面喂她,这才揽过碗,心满意足地大口吃起面来,没多久,一碗面连一滴汤也不剩了。

老两口互相对视着,眉眼里透着满足和快乐。

老头细心地给老妇人围上毛巾,两人搀扶着出门了。

“哟,这不是城东捡垃圾的杨老六吗,怎么今天也来这里吃面了?看来,这年头,捡垃圾的也发喽。”一位穿皮风衣的胖子夹着一股寒风进来,嘴里嚷着。

隔桌上,那贵妇的面剩下了一半,而贵宾犬的那只碗里还剩下了大半碗的面,那些羊肉几乎未动过一箸。

店员端下贵妇的两只碗和那对老人的那只空空的碗,转身进去时,店堂里的人清晰地听见一声轻微的丹田之音:“把那只碗给扔了。”

留下的是店里所有人的疑问:“是哪只碗?”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家有名气、价钱贵的面馆,同时接待了一位贵妇人和一对捡破烂的老夫妻。作品叙述了贵妇人与宠物犬吃了两碗面,而捡破烂老夫妻同吃一碗面的故事。

B微型小说为了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有时会通过模糊的方式来呈现题旨,这篇小说就是这样的。

C这篇小说语言清新,叙事生动,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作者在作品中将旁观者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D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E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面馆吃面满足而快乐,但也有个小插曲:在吃面的过程中,老妇人把面推给老头,老头很生气,又把面推回给老妇人。

2.小说以“一碗面的悲与喜”为题有何妙处?(6分)

3.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的结尾“把那只碗给扔了”一句很精彩,到底“是哪只碗”很耐人寻味。有人说是扔掉犬吃过面的碗,有人说是扔掉捡破烂夫妻用过的碗。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后,借古讽今,画龙点睛地表明写作动机的句子是“               ”。

(2)《永遇乐》中辛弃疾以“               ”两句,将自己和名将比,表达了勇武不减当年的雄心壮志。

(3)杜甫《登高》开篇“               ”描绘出一幅奇妙精美的图画,将听觉、视觉融为一体,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1.这首诗的前两联刻画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5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技巧?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倪思,字正甫,湖州归安人。乾道二年进士,累迁秘书郎,除著作郎兼翰林权直。光宗即位,欲试思能否,一夕并草除公师四制,训词精敏,在廷诵叹。

侍立修注官,直前奏:“陛下方受禅,金主亦新立,欲制其命,必每事有以胜之,彼奢则以俭胜之,彼暴则以仁胜之,彼怠惰则以忧勤胜之。”又请增置谏官,专责以谏事。又乞召内外诸将访问,以知其才否。

初,孝宗以户部经费之余,则于三省置封桩库以待军用,至绍熙移用始频。会有诏发缗钱十五万入内帑备犒军,思谓实给他费,请毋发,且曰:“往岁所入,约四百六十四万缗,所出之钱不及二万,非痛加节,则封桩自此无储。”遂定议犒军岁以四十万缗为额,由是费用有节。又言:“唐制使谏官随宰相入阁,今谏官月一对耳,乞许同宰执宣引,庶得从容论奏。”上称善,除礼部侍郎。

上久不过重华宫,思疏十上,言多痛切。会上召嘉王,思言:“寿皇欲见陛下,亦犹陛下之于嘉王也。”上为动容。时李皇后预政,思进奏:“人主治国必自齐家始,家之不能齐者,不能防其渐也。始于亵狎,终于恣横,卒至于阴阳易位,内外无别,甚则离间父子汉之吕氏,唐之武、韦,几至乱亡,不但鲁庄公也。”上悚然。赵汝愚同侍经筵,退语人曰:“谠直如此,吾党不逮也。”

兼权吏部侍郎,出知绍兴府。宁宗即位,召除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御史姚愈劾思,出知太平州,历知泉州,建宁府,皆以言者去。久之,召还,试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嘉定十三年卒,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七》,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立修注官                    权:代理

B.非痛加节,则封桩自此无储      撙:节制

C.时李皇后预政                  浸:渗透

D.历知泉州、建宁府,皆以言者  论:弹劾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直接表明倪思“谠直”的一组是3分

训词精敏,在廷诵叹      权侍立修注官,直前奏

思疏十上,言多痛切      思谓实给他费,请毋发

谠直如此,吾党不逮也    时李皇后浸预政,思进奏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倪思文才卓越突出,在担任秘书郎期间,他曾一晚一并起草了四道含意辞藻精确敏捷的除授公师的制书。

B.倪思政治视野开阔,注重真才实学,他能够从宋金对峙的形势中发现制敌死命的方法,又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召见朝廷内外将官,通过咨询问话来考察他们有无真正的才干。

C.孝宗因户部有多余的经费,就在三省设置封桩库来准备军用,后来经费挪用频繁,针对这一情况,倪思就大力节制犒军费用,这样才使情况有了好转。

D.在礼部侍郎任内,倪思关注皇室后宫生活,他曾多次奉劝皇上应多到重华宫去看望寿皇。他又建议国君整治家庭,严防汉唐后宫乱政的历史悲剧重演。

4.把文中画横线及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谏官月一对耳,乞许同宰执宣引,庶得从容论奏。(5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选自(《项羽之死》)(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从思想史而言,先秦儒家中,孔孟虽然很少论及“情”本身,但其伦理道德本体的建构却根源于人的自然情感。孔子讨论的一些核心问题,如孝、仁、礼、仁政、道等观念,是以人们日常的世俗情感为关切点,直接从世俗之“情”中加以引申。《论语·阳货》章关于“孝”的讨论,即以亲子之情来说明“三年之丧”的合理性,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情”和“礼”之间的渊源。同样,在孟子那里,其仁义礼智普遍道德本性的确立,也是通过人自然情感的端绪扩充完成的,从而将人的自然情感作为道德建立的前提和因缘。虽然孔孟思想中没有涉及对人性自然情感的直接讨论,但在我们今天发现的处于孔孟之间的儒家文献郭店楚简中,却集中探讨了性情问题,并且明确将“情”视作“礼”的内在根据,使得孔子与孟子之间从世俗情感到道德情感建立的内在理路线索得以清晰呈现。楚简里的好多篇章表明竹简所代表的原始儒家对人的情感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情”作为“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展示,和心性本体相即不二,同时还作为现实社会中善、恶、忠、信的依据和尺度,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成为社会秩序“礼”的起点。

但遗憾的是,孔孟以及竹简这一尚情思想在后来的儒家思想中一直隐而不彰,取而代之的是对“情”贬抑和改写的历史。从荀子开始,“情”站在了“礼”的对立面,被赋予了否定的意义。虽然在“情”和“礼”的关系上,荀子同样主张“礼”因人情而设定,但由于他是持“性恶论”者,认为“礼”是为了对治人情的恶而出现,“礼”和“情性”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冲突与矛盾:“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汉代的董仲舒将阴阳五行说引入儒学,以阴阳说性情。人有性有情视如天之有阴有阳,而性情之有善有恶,正是由于禀阴阳二气所致,而“阳气爱而阴气恶”,由“性阳情阴”引申出的却是“性善情恶”论。唐代的李翱,吸收佛教的“一心二门”对立转换的结构,提出“灭情复性”的理论:“情者,妄也,邪也,邪与妄则无所因矣。妄情灭息,本性清明。”这一理论直接成为程朱理学贬抑情感的理论先导。到了宋代理学家那里,“性静情动”、“性明情暗”、“性善情恶”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并以“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情理尖锐对峙的极端方式表达出来。

虽然在思想领域,情感几乎无容身之地,但在中国诗学中,却给予了情感自由表达足够的空间。以“言志”与“缘情”为标志的诗学纲领确立了情在诗学中的本体地位。“诗道性情”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原则,情是诗发生的动因,也是诗的基本内容,也当然构成诗的本质规定。尽管不同历史时期诗文在“载道”与“言情”之间存在一定的消长起伏,但却始终不能背离情这个根基。

(摘自洪涛《晚明文学主情思潮的情感逻辑与思想症状》,有删节)

1.下列有关“情”和“礼”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代的董仲舒将阴阳五行说引入儒学,认为人有性情犹如天有阴阳,而性情有善有恶,从而由“阳气爱而阴气恶”得出了“性善情恶”论。

B孔孟虽然很少论及“情”本身,但他们所倡导的一些核心问题却根源于人的自然情感,这说明在孔孟思想中“情”和“礼”有一定的渊源。

C今天发现的处于孔孟之间的儒家文献郭店楚简集中探讨了性情问题,其中有诸多篇章明确将“情”视作“礼”的内在根据。

D荀子持“性恶论”,他认为,“礼”是为了对治人情的恶而出现,“礼”和“情性”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冲突和矛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孔孟思想虽然没有涉及对人性自然情感的直接讨论,但从其不少著作中可以看出,人的自然情感是道德建立的前提和因缘。

B在原始儒家思想中,“情”作为现实社会中善、恶、忠、信的依据和尺度,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成为社会秩序的起点。

C在中国诗学中,“情”得以尽情表达,是诗发生的动因,也是诗的基本内容,构成了诗的本质规定。

D唐代的李翱继承并发扬了董仲舒的思想,认为“情者,妄也,邪也,邪与妄则无所因矣。妄情灭息,本性清明。”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孔孟有关仁义礼智等观念,是以人们日常的世俗情感为关切点,直接从世俗之“情”中加以引申的,这说明他们平时注重人情世故,世俗之“情”。

B儒家文献郭店楚简中诸多篇章的内容都说明原始儒家对人的情感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这表明至少在儒家思想中“情”占有一定的地位。

C倘若没有唐代李翱“灭情复性”的理论,宋代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就不会出现,因为李翱的理论是程朱理学贬抑情感的理论先导。

D从中国诗学的角度看,以“言志”与“缘情”为标志的诗学纲领确立了情在诗学中的本体地位。可以想见,诗歌常常充满了作者自由表达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