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两题。(8分)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两题。(8分)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这是一首表现宫女怨苦的诗。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1. “锁”字是诗眼,(2分)它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1分)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流逝。(1分) 2.运用了反衬手法。(2分)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1分)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之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诗眼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根据诗眼的概念和作用,这首诗的诗眼应该是“锁”,只有这个字才能表现诗题,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落红,落花。结合诗句可知,宫女们因为深锁宫中,艳羡落花的自由,所以运用了对比或反衬手法,表现宫女们的不自由。建章,建章宫,古代汉族宫殿,这里应该是代指宫殿。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共3分)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柯:当时地名)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

1.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鲍叔终善          对待

B.鲍叔遂管仲          进:保举,推荐

C.尝与鲍叔            贾:作买卖

D.然孔子            小:变小

2.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牙“能知人”的一组是( 3分

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④ 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⑤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⑥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鲍叔牙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

B.在柯地会盟,桓公背弃了曹沫逼他订立的盟约,而管仲劝他信守盟约,说明管仲能慎重的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C.管仲执政善于顺应民情,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D.司马迁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值得赞颂,这一点与孔子见解不同。

4.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               (2分)

(2)吾尝三仕三见逐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4分)       

(3)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关羽崇拜

李国文

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感到奇怪:“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若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尤其怪的,由于崇拜,其身份也由侯而王而帝,一路上升,到清代达到最高峰。据说满清未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满文,以为从政规范。

中国人好绝对化,好则全好,坏则全坏。伟大的人物绝对要一无瑕疵,而被否定的角色则一无是处,哪怕有一点点对的地方也是错的。一些历史人物总是盖棺论定不了,就因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卷进了太多的感情用事的成分。欲美化者,恨不能连伟人放个屁也是香的,其错当然也就错得正确;同样,欲丑化者,那个绑在耻辱柱上的人,肯定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的货色了。

应该看到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因为《三国演义》把他写成能敌万人,是仁义之师,是必胜之将。老百姓深知对付万恶的作威作福的统治者,还是青龙偃月刀最为管用。降魔压邪,扶善反恶,需要关羽这样有力量的神。二、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的神。在书中,他是“义”的化身,这个“义”,在老百姓看来,更多的是江湖义气的“义”。施之以恩,报之以德,款之以情,还之以义,这“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的相互之间的盟契基础。三、关羽的“义”与正义、大义,不完全是同一范畴的概念,而是以自身的价值观、利害观为标准的。无论你是谁,刘备也好,曹操也好,只要一片真心,以诚相待过我,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豁出身家性命,虽万死而不辞来回报。这也正是人们不敬别的神,独敬关羽的缘故。

从帝王的角度,需要这样忠心不二的神,来鼓舞民心,激励士气,实施统治;从百姓的角度,需要这样仗义正直的神,庇护弱者,保佑良善,得到信仰的力量。由此,也可以了解这部古典文学永盛不衰的原因了。“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的公案,已经是昨天的事情了,但是,小说造神,只有这部《三国演义》是当之无愧的成功范例。小说的一个人物,能够跳出小说文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上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不能不说是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字奇迹。

近数百年间,中国人信关帝、关圣、关公菩萨者,几乎与崇敬孔夫子的人数等量。全国各地都有关帝庙,但未必都有文庙。而一般人家礼拜孔夫子的,远远没有供奉关羽的多。这种被万民景仰的程度,真使那些生前恨不能成为上帝、死后便被人努力忘记者,在九泉下难以瞑目。造神,本是中国人最爱玩的一种骗人游戏。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造神来愚弄老百姓,或者索性造自己为神,鼓吹个人迷信,让大家顶礼膜拜。但不论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10月19日)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也感到奇怪,在其书《陔余丛考》一书中说,许多神刚开始时很受人崇拜,但到后来就衰微了,但关羽却不是这样。

B.清军未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了满文,并将其作为从政规范,关羽的地位也因此而达到了最高峰。

C.中国人喜欢绝对化地看人,要么全好,要么就全坏,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有许多感情用事的成分,这不是一种理性看待历史人物的态度。

D.中国许多历史人物无法盖棺论定,与中国人看问题绝对化的方法有关,欲美化者就一切都好,欲丑化者就一切都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能说明“关羽所以成神,是有相当群众基础”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把关羽塑造成能敌万人,仁义而必胜,老百姓可以用他这样强有力的神来降魔压邪,扶善反恶。

B.在中国人的神鬼文化中,关羽是最具有人间色彩的,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义”正是那些毫无安全感的小民们所期求拥有的。

C.无论你是谁,只要对我真心相待,那你在危急中,我必能拔刀相助,这其实体现的是人与人的一种利害观,也是人们独敬关羽的缘故。

D.《三国演义》对这个人物的塑造,跳出了小说文本,变成一个远比书本上所刻画的那个形象更高大、更威武的神灵,名垂万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帝崇拜可以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因素的,不能仅仅归结于统治者的推崇与造神。

B.关羽成神,既要看到历代统治者的需要,也要看到老百姓的心理依托,不能简单地把关帝崇拜归结为封建迷信而加以全盘否定。

C.在封建社会中,不论神造得多么神乎其神,终究有倒牌子的一天,从这一点上讲,关羽把自己神化也是他自己的一种悲哀。

D.近数百年间,信奉关公的人类几乎与崇敬孔圣人的人数相同,这也体现了关帝崇拜在中国的普遍程度。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 仁”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集体与国家。为了实现“仁”,孔子主张“礼治”。“道之以礼,齐之以礼”体现了孔子“礼治”的思想。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我们所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就出自该书。

C.《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小说自始至终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狄更斯著名的作品还包括《艰难时世》《双城记》等。

D.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合理手段?大规模动用武力是否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B.中秋、国庆长假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客流量增大,服务部门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服务环境和快乐的人性化服务。

C.国家既需要记忆光明、璀璨和辉煌,也应当记忆黯淡、曲折和苦难。真实的记忆让我们坚守追求真善美,回归人性的本真,寻求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D.教师这个古老而神圣的职业,需要大众和教师共同守护,如果失去了对教师的尊重,在文明传承的链条上失去了教师这个最关键的纽带,我们还能剩下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