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拾叶者言 李国文 ⑴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拾叶者言

李国文

⑴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就比较罕见了。

⑵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也很长,通常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才能结果。结的果子,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果肉色绿而糯,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在上海,冬天,夜晚,常可听到有小贩叫卖“糖炒热白果”者,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热烘烘的剥来,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

⑶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但树上挂着果实的,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实在是很遗憾的。所以,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同人家集邮,集火花,集钱币一样,也是一件乐在其中的事情。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形似贝,薄似纸,轻似羽,轻盈飘逸,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

⑷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近些年来,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都还十分孱弱,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当满山黄栌红了起来的时候,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用另一种鲜艳,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要好看些。站在山下,放眼看去,红中有黄,黄中有绿,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

⑸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的纪念。

⑹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

⑺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先读叶片,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某地逗留的情景。

⑻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它从来也不会扮演重要角色的。它在你的书页中,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

⑼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

⑽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的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的了。

⑾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的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和寻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

⑿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南方的季节要晚些,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⒀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却总是应该记下它的一段时光。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⒁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

1.文章第3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3分)

2.请分别说说第9段中两个“一回事”的含义。(4分)

3.文章写了泰安岱庙的银杏,又写了韶关南华寺的银杏,这样写是否重复?请说明理由。(6分)

4.作者从“拾叶”中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请简要回答。(6分)

 

1.(1)由写银杏树及果实过渡到写拾银杏叶(1分);(2)总体描写银杏叶的特征(1分)并表达拾叶的乐趣(1分)。 2.“一回事”指银杏叶平凡普通又自然而然的特点;“另一回事”指银杏树疏朗端庄、高标挺拔的令人敬仰的伟岸气质。(每点2分) 3.不重复。两处描写的侧重点和用意都不相同:泰安岱庙的银杏重在写树,突出其古朴高标;韶关南华寺的银杏,重在写叶,意在表现其平凡。(“侧重点”和“用意”两方面每答一点并说明清楚不同之处,得3分) 4.(1)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就会省得许多烦恼,也就有了尊严;(2)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3)人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每点2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本题,首先要考虑段落的位置,在中间就应该想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什么内容,引起下文什么内容,一定要围绕银杏叶来回答。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这些词语所在语段进行分析,不能脱离语境。“一回事”陈述的主体是“叶”,“另一回事”陈述的主体是“树”;再结合语境,“一回事”指银杏叶平凡普通又自然而然的特点;“另一回事”指银杏树疏朗端庄、高标挺拔的令人敬仰的伟岸气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从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作者的写作角度入手,找到文中对泰安岱庙的银杏和韶关南华寺的银杏的描写,指出他们的侧重点的不同,答出用意是什么。对泰安岱庙的银杏描写是: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数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突出树的高大。对南华寺的银杏的描写是: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飘然而下,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主要突出叶的特点。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回答时结合文本内容并联系现实做到有理有据,言之有理。结合一下段落内容分析:第⑻段,“其实,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便省得许多力不从心的烦恼。当然,也就有了尊严。”第⑾段,“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的启示,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天地了。”第⒀段,“人也一样,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去了,也就由它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生活中辛酸和悦的感受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应该谨记的。”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余与同社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五人墓碑记》)

(2)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

(3)日月忽其不淹兮,                                ,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4)                  ,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5)顾吾念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3分)

(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取了那种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覆,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是脱高祖。

高祖之初与徒属欲攻沛也,婴时以县令史为高祖使。还定三秦,从击项籍。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疲,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①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至平城,为胡所围,七日不得通。高帝使使厚遗阏氏,冒顿开围一角。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

婴自上初起沛,常为太仆。竟高祖崩。以太仆事孝惠,孝惠帝及高后德婴之脱孝惠、鲁元于下邑之间也。乃赐婴县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之。孝惠帝崩,以太仆事高后。高后崩,代王来,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废少帝,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与大臣共立为孝文皇帝,复为太仆。八岁卒,谥为文侯。            

(节选《史记》)

注:①面雍树:大人面向小孩,小孩抱着大人的脖子好象悬在树上一样,可理解为安排好孩子,面,面向,面对;雍,通“拥”,抱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婴已而补县吏,与高祖相         爱:亲近

B.后覆,婴坐高祖系岁余           狱:案件

C.追至平城,为胡所困             北:向北

D.曰“近我”,以尊              异:使…与众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得脱    旦日飨士,为击破沛公军

B.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            独五人之皦皦,何?

C.终是脱高祖                      方其系燕父子

D.高后崩,代王                  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侯婴年轻时就和刘邦有交往,刘邦犯“伤人”罪,他不仅为刘邦开脱,而且替刘邦受过。

B.刘邦兵败而逃,夏侯婴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多次救护刘邦的儿女——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C.被胡人围困于平城而脱身时,夏侯婴劝刘邦慢行,让弓箭手拉满弓,防止敌人有诈。

D.夏侯婴以太仆的身份先后侍奉高祖、孝惠帝和高后,又与大臣共立汉文帝,在汉文帝八岁时去世,死后被谥文侯。

4.把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帝出欲驰,婴固徐行,弩皆持满外向,卒得脱。

(2)婴以太仆与东牟侯入清宫,废少帝,以天子法驾迎代王代邸。

(3)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A.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B.共其乏困   

C.秦伯说                  D.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3分)

A.焉用亡郑以      陪:增加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夜,缒         秦以城求璧赵不许

B.其无礼于晋       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惟君图           生也幸

D.吾还也           哀斯墓之徒有石也而为之记

4.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以其无礼于晋          D.恐年岁之不吾与

5.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相同的一项(   

例:济而夕设版焉

A.梁君臣之首        B.素留侯张良

C.吾得事之          D.则思江海百川

 

查看答案

根据语境,将下面的句子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衔接连贯。(只填序号)(5分)

一个爱笑的人,是一个阳光的人;                                      

          。这一张张笑脸,犹如友谊的春风,吹向世界。

一张张笑脸,充分体现了我们的自信,我们的宽容,我们的友善

让五千年文明中国的魅力,让中国人的友善如花绽放

一个爱笑的民族,是一个阳光的民族

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犹如“吹面不寒杨柳风”

阳光,来自积极的心态,源自宽容的胸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