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你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题目自拟。2、 明确文体,诗歌除外。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 字迹工整,不少于800字。

 

放好心的位置 痛苦与幸福是对立的,但他们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能放好自己的心的位置。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他们不懂得如何放好自己心的位置,以致于产生这种片面见解。放好心的位置,你会发现最前与最后都是很美的,很幸福的。 爱迪生——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发明上千种东西,他可谓是在这些领域走在最前的人。但是他却不感到痛苦,在他千百次失败后,他依然面带笑容地去全身心地研究。当他看到世界上第一盏电灯亮起来的时候,他忘记了自己的失败的痛苦,脸上洋溢的是成功后幸福的微笑。这就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他们不以自己走在最前面而痛苦,相反他们感到的却是欣慰幸福的微笑。他们能为人类作出贡献,他们以自己是最勇敢的先锋而感到骄傲而体会到幸福。他们放对了自己的心的位置。 在中国古代作战中时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他们撤退时有一部分人在后面阻挡敌人,让大部队撤退。这一部分军人便是走在最后面的人。然而,他们不为他们是最后的队伍而感到痛苦。他们认为将军让他们在后面阻挡是对他们的一种信任。曾经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别人对自己的信任。的确他们感到很幸福,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保护大部队安全撤离。他们以自己胜利完成任务而感到幸福。因为他们也学会了如何放置自己的心,如何让心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人走在最前面,也必然会有人走在最后面。我们不应该因为位置的好坏而去衡量自己的利害得失。我们应该为我们能够处在这两个特殊的位置而感到欣慰,而不是所谓的痛苦。我们不能纯粹地用眼去衡量这个世界,而应该学会用心去衡量它。 领头雁为自己是队伍的领军者而幸福;雄鹰为自己是垫后者而欣慰。我们人类同样要学会去正确看待它。我们要放好自己心的位置,洗去那痛苦的愁容,焕发出幸福的微笑。 【解析】 试题分析: 要准确审题,我们就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性。对于材料中提出的观点,是赞同还是反对,考生要有明确的观点。 1、从正面立意的角度分析 考生可同意材料中的观点,走在最前面与最后面是痛苦的。因为走在最前面的人面临着各种前所未有的艰难险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要承受巨大压力;走在最后面的人则要面对别人鄙弃的眼光,并面临着被强者欺凌的危险。 2、从反面立意的角度分析 考生可以不赞成材料中的观点。走在最前面的人也许在物质上是痛苦的,但他们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人,可赞颂他们的开创精神,写他们发现了真理、创造了历史、改变了世界;走在最后面的人虽然没有开创事业,但是只要他们安于平凡的生活,也是满足而快乐的。 3、从辩证立意的角度分析 考生可辩证思考,写出较新的立意。从材料观点来看,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走在最前面和走在最后面的人,都是痛苦的,只有走在中间的人最幸福,因为他们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前面的人开拓道路,后面的人为其垫后,中间的人简单而幸福。 第二,走在最前面的人和走在最后面的人既是幸福的,又是痛苦的,其幸福和痛苦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心态。如果能够保持良好乐观向上的心态,那么无论走在最前面还是最后面,都可以过得幸福。 选材·微点拨 1、从正面立意的角度 我们可以选用历史素材、改革素材。如商鞅,可谓变法革新第一人,却遭遇车裂之刑。同类例子有很多,如布鲁诺、哥白尼、王安石等。 2、从反面立意的角度 可写历史素材,如居里夫人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她并不为自己柔嫩的双手变得粗糙而痛苦,也不为岁月在她光洁的额头上刻下了丝丝皱纹而痛苦,而是为了全人类而快乐地工作着。牛顿、爱因斯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结前人的理论,发现不足,不断改进科学理论,获得骄人的成就。丘吉尔学生时代的功课在全校最后,却锲而不舍,努力奋斗,终成大器。陶渊明、李白,他们走在蝇营狗苟谋取官位的人群的最后,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并没扭曲自己的人格。 3、从辩证立意的角度 牛顿说过:“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写作时,可选用名言来论证“最前面和最后面”的辩证幸福,如钱学森,如感动中国人物,他们都走在最前面或最后面,却能正确看待名利与事业,最终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或者谋得真正的快乐。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1.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2.作者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4分)

3.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3分)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填空。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        ”之一,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与韩愈同领唐代古文运动,著有《何东先生集》。                  ,为“永州八记”之首。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4分。任选4句,如超出4句,则取前四句评分)

(1)                      ,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转轴拨弦三两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庄子《逍遥游》)

(5)置杯焉则胶,             。(庄子《逍遥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中华国学最突出的核心价值或理论价值是它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其具体表现为始终彻底地从一种伦理化的人文世界观立场看待世界和人生,追求“人”“仁”同格的道德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推广到人伦之中,体现了一种强烈的普世关怀和人文实践精神。

  国学中的“人文”一词,早在《周易》中已出现。《易传》在解释贲卦的卦义时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阴阳二气交互作用,产生自然界的“天文”现象;告别愚昧,居于文明,是人类特有的“人文”现象;根据天文,可以察知自然界阴阳寒暑、风霜雨雪等天时的变化:根据人文,可以改变人性气质、风俗环境等社会条件,从而使整个社会趋于良善。可见,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人文”一词,用以指称人类社会赖以健康发展的文化精神特征,标示“天文”“地文”“物文”等与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之本质区别。

  天文、地文,乃至虎豹之文,在古人看来皆属自然界表现出来的文彩,而“人文”乃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不同于天地,也不同于草木鸟兽。用荀子的话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里,“亦且有义”四字可以概括出国学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它不仅与天文、物文等自然之文不同,也与人类特有的文化产生出来的“神文”“鬼文”“权文”“钱文”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之文不同。可以说,以儒家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体认普世性的实践理性和道德关怀。在《论语》中,有一段子路求教孔子的故事,子路问孔子如何才算完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的“文之以礼乐”,即是强调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们不能把儒家的道德关怀仅仅限制在伦理或政治领域,其更重要的意义乃是对“人”的发现,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对人的主体性的揭示,也是对人作为本体存在的价值体认。所谓“主体性”或“本体存在”,皆指人的道德自觉。用孟子的话说便是人皆有“四心”(或“四德”),因此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是道德自觉;而构成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又是儒家的仁爱学说。《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了一百七十多次,即可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孔子以“仁”界定“人”,即是肯定人的价值核心在于“仁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把“爱人”作为人的基本品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再通过推己及人的方法,达到“爱亲则继其爱人”、“孝之放爱天下之民”等社会效果。孟子发挥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又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认为孔子所谓“仁”,乃是仁者对他人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切,因此“仁”必须是自觉的而“非由外铄”,这样才能由“不忍人之心”,发展为“不忍人之政”,以仁德之心施仁政于百姓,使天下之穷民(鳏寡孤独等无依无靠的人)而无告者皆有所养,从而实现仁治社会的愿望。

                               (选自2013年第5期《社会科学论坛》,略有删改)

1.下列对国学中的“人文”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我们国学中的“人文”一词,这在《周易》中可以找到最有力的证据。

B.“人文”一词在国学中可以用来标示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与“天文”“地文”“物文”等的本质区别。

C.“人文”既不属于自然之文,也不属于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之文,而是以道德自觉为核心内容的儒家之文。

D.“人文”专属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理念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内涵,以礼乐道德为主要内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的话来说明仁爱、礼乐道德,这些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中华国学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

B.仁爱学说是构成儒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即道德自觉的必要条件,其内涵已经超越伦理或政治领域。

C.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从爱自己的父母出发,然后推己及人,从仁德到仁政,从而实现仁治社会的愿望。

D.孔子“文之以礼乐”的思想,强调了礼乐道德是人文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为中国文化主干的儒家的人文关怀。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到

B.凡在故老,犹蒙             矜: 怜惜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       笃:更加

D.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达:显贵

2.下列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谨拜表          B.臣供养无主

C.但刘日薄西山      D.是区区不能废远

3.对有关内容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写了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以史为鉴,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刻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