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从林中采来一朵花—— 一位戴眼镜的怪物 一口气数清...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从林中采来一朵花——

一位戴眼镜的怪物

一口气数清了数目

给她分“科”归“属”!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 自然 我热爱地球,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爱她的青山绿水,爱她的碧草蓝天…… 在四野飘香的花丛中,我和蝶儿一起嬉戏、欢笑;在郁郁葱葱的森林里,我与小鸟一起追逐、歌唱;清晨,我迈着轻盈的步履去原野上踏青,雾霭缭绕着、白纱般的柔柔地漂浮在空中。吮吸着花草的芳香,欣享着阳光的沐浴,我被陶醉在这如痴如醉的梦幻里;夜晚,我坐在稻谷飘香的农家小院里,仰望着璀璨的星空,聆听着蝉鸣嘹响,蛙声如潮,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般的王国。春天,我坐在牛背上,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听那牧歌婉转,牧笛悠扬。夏天,我坐在小船上,任双桨拍打着那碧绿的湖水,看海鸥轻盈地掠过辽阔的湖面;秋天,我站在树下,凝神瞩望着那金黄的叶子一片片地落下;冬天,我站在窗前,欣赏着如絮的雪花在空中翩翩飞舞。在这如诗如画的仙境里,我的心都醉透了! 曾几何时,人们乱砍乱伐,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沙丘吞噬了万顷良田,洪水冲毁了可爱的家园,大自然的报复让人类尴尬哑然。梅水溪曾经说过,没有自然,便没有人 类,这是世界一大朴素的真理。一味地掠夺自然,征服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系统,咎由自取,使人类濒于困境。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错,人不给自然留面子,自然当然也不会给人留后路,98洪水、2000年的沙尘暴,其实,这就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示。 曾几何时,人们乱捕乱杀,使人类的朋友惨遭涂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就是对捕杀动物后果的最真实的写照。从大学生的伤熊事件到愚人们的疯狂捕猎,人类是否也将要把枪口对准自己?切记,保护动物就等于保护我们自己。 曾几何时,战争的爆发,使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满目疮痍。炮火对植被的破坏,核辐射对生命的摧残,尽管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已经散去了半个多世纪,可那里依然还是不毛之地。由此可见,和平是全人类绿色环保的重要前提。 真不敢想象,我们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这个世界将会是一幅怎样的惨景呢?地上寸草不生,天空尘沙弥漫,人类将在魔鬼般的尖叫声中化成堆堆白骨。到那时我们只能说,人类曾经属于过地球,但地球将永远不会再属于人类了。 顾炎武曾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护环境与维护生态平衡的历史重任要落到我们跨世纪一代的肩上。让我们都来关爱自然,热爱地球吧,手挽手、肩并肩、心连心地铸起一道绿色环保的大堤,捍卫资源、捍卫环境、捍卫地球、捍卫我们美好的家园吧! 文章开头阐述中心论点:“我热爱地球,热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接着从自身与四季自然的亲近写起,列举三个排比段,用“曾几何时”列举现象加以论证,然后,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怎样才能做到“爱护自然。最后,总结强调中心论点,照应开头,呼应题目。本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一气呵成,显得浑然一体,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始终紧扣所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议论问题,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举例恰当,逻辑性强,说理透彻,且语言简洁生动,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解析】 试题分析:读罢全诗,诗人对科学的厌恶之情流露无疑,“科学”在该诗中是为了认识而认识,在“科学”面前,自然已不再是一个有机体,其中的诗意已不复存在,完全成了科学具体研究的对象。故本材料可从“自然”、“科学”、“自然”与“科学”角度立意写作。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鲍尔吉·原野

我终于明白,水化为雨是为了投身大海。水有水的愿景,最自由的领地莫过于海。雨落进海里,才伸手,就有海的千万只手抓住它,一起荡漾。谁说荡漾不是自由?自由正在随波逐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雨在海里见到了无数的兄弟姐妹,它们被称为海水,可以绿,可以蓝,可以灰,夜晚变成半透明的琉璃黑。雨落进海里,就开始周游世界的旅程,从不担心干涸。

我在泰国南部的皮皮岛潜泳,才知道海底有比陆上更美的景物。红色如盆景的珊瑚遍地都是,白珊瑚像不透明的冰糖。绚丽的热带鱼游来游去,一鱼眼神天真,一鱼唇如梦露。它们幼稚地、梦幻地游动,并不问自己往哪里游,就像鸟儿也不知自己往哪儿飞。

人到了海底却成了怪物,胳膊腿儿太长,没有美丽的鳞,只有裤衩,脑袋戴着泳镜和长鼻子呼吸器。可怜的鱼和贝类以为人就长这德行,这真是误会。我巴不得卸下呼吸器给它们展示嘴脸,但不行,还没修炼到那个份儿上,还没掌握用鳃呼吸水中氧气的要领。海底美啊,比九寨沟和西湖都美。假如我有机会当上一个军阀,就把军阀府邸修在海底,找我办事的人要穿潜水服游过来。海里的细沙雪白柔软,海葵像花儿一样摇摆,连章鱼也把自己开成了一朵花。

上天造海底时分外用心,运用了美术家全部的匠心。石头、草、贝壳和鱼的色彩都那么鲜明,像鹦鹉满天飞。上天造人为什么留一手,没让人像鸟和鱼那么漂亮?人,无论黄种人、黑人、白人,色调都挺闷,除了眼睛和须发,其余的皮肤都是单色,要靠衣服显示自己不单调。海里一片斑斓,上天造海底世界的时候,手边的色彩一定很富裕。

雨水跳进海里游泳,它们没有淹死的恐惧。雨水最怕落在黄土高坡,“啪”,一半蒸发,一半被土吸走,雨就是这么死的,就义。雨在海里见到城墙般的巨浪,它不知道水还可以造出城墙,转瞬垮塌,变成浪的碉堡、浪的山峰。雨点从浪尖往下看,谷底深不可测,雨冲下去依然是水。浪用怀抱兜着所有的水,摔不死也砸不扁。雨在浪里东奔西走,四海为家。

雨在云里遨游时,往下看海如万顷碧玉,它不知那是海,但知道那不是树,也不是土。雨接近了海,先感受到透明的风的拨弄。风把雨混合编队,像撒黄豆一样撒进海里。海的脸溅出一层麻子,又被风抚平。海鸥在浪尖叼着鱼飞。浪涛冲到最高处,卷起纷乱的白边。俯瞰海,看不清它的图案,大海没有耐心把一张画画完,画一半就抹去另画,象形的图案转为抽象的图案。雨钻进海里,舒服啊!海水清凉,雨抱着鲸鱼的身体潜入海水最深处,鱼群的腹侧如闪闪的刀光,海草头发飞旋似女巫。往上看,太阳融化了,像蛋黄摊在海的外层,晃晃悠悠。海里不需要视力,不需要躲藏。水是水的枕头和被褥,不怕蒸发,雨水进入大海之后就不再想念陆地。

1.作者以“雨落大海”为标题,有何妙处?(4分)

2.文章结尾写到“雨水进入大海之后就不再想念陆地”,为什么?(6分)

3.综观全文,作者熟练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分析作者具体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一下表达效果。(6分)

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主旨?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经验,简要评价这种观点。(6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10分)

(1)寻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2)她静默的走近,走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已不顾。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羞食万钱

(5)尝怜古图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村舍外,古城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直自凤凰城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有碧桃千树花

(9)星点点,月团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三星火是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诉衷情令·长安怀古

                            康与之

阿房废址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   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1.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请赏析“狐兔又重游”中“又”的妙处。(2分)

2.请简要分析词的下阕如何抒发了诗人的情感。(4分)

 

查看答案

用斜线为下面语段断句。(限断六处)(3分)

阳羡作《南唐书》,辞严义正。然于二主之文才未尝不痛惜也时家国阴阴如日将暮二主乃别有一番闲心寄之词调竟以此获不朽矣。

 

查看答案

 

(二)王翦传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病,归老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1)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2)。”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释(1)怚:通“粗”,粗疏,鲁莽(2)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以:率领。

B.王翦言不用,因                  谢:道歉,谢罪

C.自驰频阳                          如:到,往

D.李信果秦军                        辱:使……受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翦举兵追之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B.故及大王向臣           壮也,犹不如人

C.归老频阳               若亡郑而有益

D.悉国中兵以拒秦         度我至军中,君

3.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王翦的深谋远略的一组是

①非六十万人不可 ②老臣病悖乱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悉国中兵以拒秦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⑥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於后世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年轻时就喜欢军事,后来为秦始皇做事,擒获太子丹, 秦始皇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

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下,王翦不得已只得放弃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 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4分)

(2)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3分)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