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文明得“不好意思” 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文明得“不好意思”

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析】
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

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扣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份。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

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林语堂处身不同文明环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方式也不同;作者在经历国外教学生活之后,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

B.《水浒传》开篇词作表达了《水浒传》作者对历史的追念感怀,显示出中国诗歌常有的厚重历史感,作者对此感到吃惊。

C.作者认为,在感受人生的方式上,对比西方其他诗人,荷尔德林和中国诗哲相通之处更多,只是他生活的时代相对要晚得多。

D.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补充说明国内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意在鼓励国人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发扬文明传统,创造新的文明高度。

E.作者以中西文学比较发端,于中西文明比较处落脚;又借解嘲之语勾勒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实际状态,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反省与思考。

2.简要回答。(5分)

①第二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2分)

②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                                            (3分)

3.作者说,“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如何理解作者的“免不了尴尬与羞愧”?(3分)

4.从全文看,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有哪几层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1.B.D 2.(1)(2分)“中国特有的感伤与玄奥”,是指:中国人把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与对日常生活的把握以及对天地一类永恒事物的思考紧紧联系在一起,体味到个体生命的伤感(1分),情感细腻而又有一些不可捉摸(1分)。(意思对即可)或者:中国人把有限的人生与无限深远的生命历史联系,由此而产生一种感伤的情绪(1分),情感细腻而又有一些不可捉摸(1分)。(意思对即可)(2)(3分)“诗人中的诗人”是指诗人中对历史有深刻追问(1分)、对人生有深入体验和认识(1分)的大智慧者(或哲学家)(1分)。 3.这是面对西方发达的现代文明时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1分)。和中国相比较,西方历史短,但是西方现代文明的整体水平却比中国高(1分);对照中国自己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国实际上是丧失了过去的优势,变得落后了(1分)。因此在这种情境中作者会“免不了尴尬与羞愧”。(意思对即可) 4.“文明得‘不好意思’”,在文章中包含有三层意思:(1)自得(1分),表达的是作者对中国历史文明的崇敬与赞叹(1分);(2)自责(自嘲)(1分),表达的是作者对中国现实文明状态的尴尬与羞愧(1分);(3)自省(自励)(1分),在现实与历史的融合中的反省与思考,期望中国文明在将来的振奋与发展(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B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第二自然段内容可知,该项对作者“吃惊”的原因表述错误,应是“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D项错误在于“自暴自弃”的说法原文无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答案要在这两句话的上下文中寻找。“中国特有的感伤与玄奥”, 可由其下文第一自然段末尾的“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归纳出,其是指:中国人把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与对日常生活的把握以及对天地一类永恒事物的思考紧紧联系在一起,体味到个体生命的伤感,情感细腻而又有一些不可捉摸。至于“诗人中的诗人”,则可由第三自然段“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等语归纳出这是指诗人中对历史有深刻追问、对人生有深入体验和认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根据这句话的上下文作答。先找出“另一种情况”指的是什么情况,即文中该段所谓的“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等语,这说明作者所指的是面对西方发达的现代文明时内心的一种感受。西方虽然历史短,但是现代文明的整体水平却比中国高;中国实际上已经丧失了过去的优势。因此作者会觉得“免不了尴尬与羞愧”。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根据全文分析归纳。所谓“文明得不好意思”,从文本第一、二、三自然段可看出是指自得,从文本第四自然段可看出这是指自嘲,从文本第五自然段可看出这是指自励。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平衡性基本特质

“文化生态模式”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基本的世界图式可名之为“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图式,表现出的平衡性是其颇为独异的一个理论特质。

所谓平衡性,即将万物走向和谐看作是一个趋向于生机平衡即事物的构成要素之间和谐共处、共生并形成相对稳定、协调之均势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就世间万物的基本存在要素而言,它们均是由既相区别又相渗透从而形成两方面即阴阳构成的。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二气的产物。阴阳二气又是互相渗透的。阴阳互渗互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需、调协而生化万物,成为中国哲学世界图式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本身即是相互渗透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看作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其二,就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亦体现为阴阳之间在相互对峙的平衡中通过此消彼长的不平衡而走向新的平衡的过程。换言之,亦即将事物的变化发展看作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国哲学的这一理论特质在作为理解天地宇宙之基本观念框架的“阴阳五行”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三,就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即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均合理合度的状态。《周易》开启了中国哲学“尚中”的价值取向,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和理念。如果说中国哲学中的“中和”理念是以中求和的话,那么,“中庸”则至少包含了为人处世以“适度”(无过无不及)为原则,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和而不同)、随时而中(时中)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其中所追求的,不仅是有机的平衡,而且是动态的平衡。            (节选自2005年8月9日《光明日报》)

1.下面对中国哲学“阴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共生的一对相对稳定的基本要素。

B阴阳二气是互相渗透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C天地宇宙、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需、调协而产生的,概莫能外。

D阴阳之间的均势必须平衡而稳定不变,这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万事万物均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之间相互协调又相互对峙。

B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相互间由平衡到此消彼长的不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

C中国哲学用相生相克的“阴阳五行”论来推算事物的变化发展、包括人的命运的发展动态。

D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独异的一个平衡性特质,就是追求动态的平衡。

3.对中国哲学“中”的理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中国哲学的“中”就是取中间路线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使事物的诸要素构成合理合度的状态。

B在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判断上,中国哲学走的是“尚中”之路,其源头可上溯到《周易》。

C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形成了包括 “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和理念,内容极为丰富。

D“中庸”是中国哲学一个“中”的重要理念,强调无过无不及,为人处世要适度。

E.中国哲学主张以中求和,又强调和而不同,因而这样矛盾的各要素要寻求整体的和谐统一,只能是一个矛盾互补的过程。

 

查看答案

用诗文原句填空(8分)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用“鸟”“鱼”自比,表现自己渴望摆脱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情,这两句诗是                                    

②“日”也是古诗中常见意象,李白“                 ,空中闻天鸡”写出了日色的明丽;王昌龄                 ,红旗半卷出辕门”写出了日色的昏暗。

③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比如王羲之“永和九年,                 ”记兰亭修禊;苏轼“之秋,                ”赋赤壁之情。

④王安石“其下平旷,              ”写出褒禅山前洞之景,陶渊明“木欣欣以向荣,                 ”绘出春之生机。

 

查看答案

菊作为古诗中的常用意象,常被不同的诗人赋予不同的意蕴。像这样的意象还有很多,如“月”“柳”“雁”“江水”等,请任意选取一种意象,结合你的阅读积累品析其意蕴(品析其某一种意蕴即可)。(200字左右)(1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两题。(6分)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①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②青帝:司春之神,主管春天时令的神。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句极言菊多,勾画出了 “孤高绝俗”的菊花形象。

B第二句写菊花凌寒盛放,散发清香,却得不到欣赏。

C第三、四句运用想象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本诗起句平实,结语豪壮,给人以不同凡俗之感。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2.黄巢的《题菊花》和郑谷的《菊》同是咏菊诗,但表达的情感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时诸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名也。虽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乎?”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资,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①,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

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从驾黄甲马军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②,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③,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释】①邺:地名。②露刃注矢:刀剑出鞘,把箭搭在弓上。③五坊:皇帝饲养猎鹰猎犬的官署。善友,人名,在五坊任职。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高其名也              优:优伶,乐工  

B.虽优进,而尝有军功      以:凭借

C.复欲何                           

D.从驾黄甲马军于宣仁门    阵:阵地,战场

2.下列对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所以庄宗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   

B.罄尔之资——花光你们的钱财。

C.谋扼关以为拒——打算扼守汜水关,认为可以抵挡李嗣源。

D.踣于绛霄殿廊下——跌倒在绛霄殿走廊下。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庄宗最初提拔任用郭从谦,不仅仅因为他是伶人,也因为他曾经立有军功。

B.当郭从谦叛乱、庄宗仓皇逃离到洛阳之时,李嗣源趁机率叛军攻打兴教门。

C.靠迎合他人往上爬的人可能得意于一时,不会得意一世,郭门高就是一例。

D.本文记述伶官郭门高败政乱国的史实,意在为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

4.结合原文简要回答郭从谦鼓动军士“欲为乱”的原因。(4分)

5.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则五味尽御于主;不尽收,则不尽御。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谓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五谷不收谓之饥。(取材于《墨子·七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