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最近,网络流传“最伤父母...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最近,网络流传“最伤父母心的冷暴力口语”,其中4句颇能反映当今某些中学生的心态,请从中任选一句,任选下面三道题中的一题,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什么我知道,别给我夹。     ②有事吗?没事,我挂电话了。  

③说了你也不懂。               ④叫你别收拾我房间, 东西都找不到了。

(1)描述一幅说这句话时的生活画面。(描写细致)

(2)对说这句话的现象发表你的看法。(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3)抒发你看到这句话时的内心感受。(感情细腻)

 

【习作例文】 (例一)(选②;选第(1)题) 那是秋天里一个清冷的周末,清晨,我还在酣睡,手机响了。我睁开惺忪的双眼,看到手机屏幕上晃动着爸爸的头像。“又是他,真麻烦。”我心里嘀咕了一句,将手机甩到一边。铃声响了一阵又一阵,我不耐烦地按下按键,那边传来熟悉的声音:“儿子!……”我没有让爸爸再说下去,随口就大喊一声:“有事吗,没事?我挂电话了”。“儿子!儿子!……”爸爸终于没有再说下去。好一阵沉默,有点让我窒息。我听到那边传来一声沉重的叹息。如同秋风中颤抖的黄叶。高一住校,我第一次感觉到离开爸妈独立生活的沉重。 (例二)(选②;选第(2)题) “有事吗?没事,我挂电话了。”简短的话,刺伤的是父母的心!对待父母的这种心态,暴露了当今一些中学生的自私与冷漠。然而冷静反思,不能不想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孩子被父母装在蜜罐里,我们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吗?我们体谅过父母的牵挂和辛劳吗?学生被学校天天关在教室里,面对的是无边的题海,冷冰冰的分数,我们有多少机会品咂同学、师生、母女、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来丰盈自己的情感世界?我们有多少时空思考价值观、道德观,来构筑自己的理性天地?当今中学生的自私冷漠确实令人痛心,而当今的某些教育现象更值得整个社会沉思。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微作文题,写作时要注意题目要求。中心明确、描写细致、感情真切;文通字顺,层次清楚,语言精炼、得体;能围绕所选话题表明观点;分析要有说服力”;字数一定要合乎要求。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文明得“不好意思”

林语堂说过,他在中国是一个十足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所持的是西方的人文主义;而到了西方,又成了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大讲那东方文化的好来。过去对这样的话只能体会,缺少切实的感受,而现在竟也真的是颇有同感——给海德堡大学的学生们讲中国文学,禁不住就生出许多“民族自豪感”来。虽只是随便提些常识,却也要给他们讲解半天;要讲中国的许多哲学观念、生命意识、经验思想、艺术感受、认识方法等,更是动辄追溯两千多年,让他们感叹不已。尤其费解的是,在对人生和生命的体验认识上,他们几乎无法理解那种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一首小诗就让他们迷惑不【解析】
怎见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又何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们只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如此麻烦,喝酒便喝酒,高兴便高兴,怎么会又问天又问地,生出如许烦忧愁闷?

有历史和没有历史,历史长和历史短就是不一样。给他们讲中国当代的历史小说,首先要追溯到我们古代的历史小说,讲一点小说中的历史传统和传统小说中的历史观。原本只想略略提及,不想却又生出许多枝节。就说《水浒传》开篇的那首词,过去读书时都是偷懒略过去的,这次一读却让自己大吃一惊。这小说家虽属“非专业”词人,却也作得这般好词。给金发碧眼的孩子们解释一番“裁冰及剪雪,谈笑看吴钩”,让他们体味“书林隐处”的“几多俊逸儒流”,感验诗人面对历史发出的追念感慨,那感觉真是得意洋洋。

和西方的诗人相比,中国的诗人便是诗哲,任何一个都称得上是“诗人中的诗人”。他们在消逝的滚滚长河与想像的虚白中追忆往昔的英雄豪杰,体味世事沧桑,感慨自己曾惊讶先人“求鱼缘木”,而自己竟又若“穷猿择木,又恐是伤弓曲木”。这种心境,不免让人感叹盈泪!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从历史的追问起,以人生的认识终,出儒入道,乃真历史主义者也,否则那追寻的扣问,那上下的求索有何意义?而西方的诗人中,能够有这样的人生感受方式的,真是凤毛麟角。过去读欧洲诗人如拜伦、雪莱、普希金时的那种景仰之情现在几乎荡然无存了。便是那位曾隐居海德堡的诗哲荷尔德林,虽能够与中国的诗哲比肩而立,但在时间上也晚了不少辈份。想到这些,便不免有些得意。

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虽说人家的“历史短”,可看人家明净如洗的天空、绵延不绝的森林,如画的乡村、高度现代化又不失传统神韵的城市,再看人家的教育程度、道德素质,又不免常常使我这自豪的民族主义者无言以对。某日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句颇为幽默、堪称“经典”的解嘲之语,便与德国友人开起玩笑来。那句话是王朔小说中的“文痞”与外国人逗乐时说的:“有什么呀,不就才过了两百年好日子吗。我们都文明四千年了,都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了!”捧腹大笑一番,直到眼里噙了泪才作罢。

不久,打开电脑在网上搜寻国内新闻,看到一条“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我国夏商断代工程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确切历史纪年又前推1200年”的新闻,遂告知德国友人,说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已经不止四千年了,现在已经是五千二百年了。谁知他们竟也来得快,幽了我一默,说:“那你们就更不好意思再文明下去啦!”让我翻了白眼,不知如何回对。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林语堂处身不同文明环境,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方式也不同;作者在经历国外教学生活之后,对此表示理解和认同。

B.《水浒传》开篇词作表达了《水浒传》作者对历史的追念感怀,显示出中国诗歌常有的厚重历史感,作者对此感到吃惊。

C.作者认为,在感受人生的方式上,对比西方其他诗人,荷尔德林和中国诗哲相通之处更多,只是他生活的时代相对要晚得多。

D.最后一段文字中,作者补充说明国内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意在鼓励国人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发扬文明传统,创造新的文明高度。

E.作者以中西文学比较发端,于中西文明比较处落脚;又借解嘲之语勾勒了中国现代文明的实际状态,含蓄地提出了自己的反省与思考。

2.简要回答。(5分)

①第二段中,“中国特有的感伤和玄奥”是指                                    (2分)

②第三段中,“诗人中的诗人”是指                                            (3分)

3.作者说,“但这得意不过是面对书卷时才有的感受。面对另一种情境时,则又免不了尴尬与羞愧”,如何理解作者的“免不了尴尬与羞愧”?(3分)

4.从全文看,文章标题“文明得‘不好意思’”有哪几层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平衡性基本特质

“文化生态模式”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基本的世界图式可名之为“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图式,表现出的平衡性是其颇为独异的一个理论特质。

所谓平衡性,即将万物走向和谐看作是一个趋向于生机平衡即事物的构成要素之间和谐共处、共生并形成相对稳定、协调之均势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就世间万物的基本存在要素而言,它们均是由既相区别又相渗透从而形成两方面即阴阳构成的。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二气的产物。阴阳二气又是互相渗透的。阴阳互渗互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需、调协而生化万物,成为中国哲学世界图式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本身即是相互渗透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看作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其二,就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亦体现为阴阳之间在相互对峙的平衡中通过此消彼长的不平衡而走向新的平衡的过程。换言之,亦即将事物的变化发展看作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国哲学的这一理论特质在作为理解天地宇宙之基本观念框架的“阴阳五行”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三,就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即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均合理合度的状态。《周易》开启了中国哲学“尚中”的价值取向,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和理念。如果说中国哲学中的“中和”理念是以中求和的话,那么,“中庸”则至少包含了为人处世以“适度”(无过无不及)为原则,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上的和谐统一(和而不同)、随时而中(时中)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其中所追求的,不仅是有机的平衡,而且是动态的平衡。            (节选自2005年8月9日《光明日报》)

1.下面对中国哲学“阴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共生的一对相对稳定的基本要素。

B阴阳二气是互相渗透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C天地宇宙、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需、调协而产生的,概莫能外。

D阴阳之间的均势必须平衡而稳定不变,这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万事万物均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之间相互协调又相互对峙。

B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相互间由平衡到此消彼长的不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

C中国哲学用相生相克的“阴阳五行”论来推算事物的变化发展、包括人的命运的发展动态。

D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独异的一个平衡性特质,就是追求动态的平衡。

3.对中国哲学“中”的理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中国哲学的“中”就是取中间路线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使事物的诸要素构成合理合度的状态。

B在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判断上,中国哲学走的是“尚中”之路,其源头可上溯到《周易》。

C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形成了包括 “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和理念,内容极为丰富。

D“中庸”是中国哲学一个“中”的重要理念,强调无过无不及,为人处世要适度。

E.中国哲学主张以中求和,又强调和而不同,因而这样矛盾的各要素要寻求整体的和谐统一,只能是一个矛盾互补的过程。

 

查看答案

用诗文原句填空(8分)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用“鸟”“鱼”自比,表现自己渴望摆脱官场回归田园的心情,这两句诗是                                    

②“日”也是古诗中常见意象,李白“                 ,空中闻天鸡”写出了日色的明丽;王昌龄                 ,红旗半卷出辕门”写出了日色的昏暗。

③古人用天干地支纪年,比如王羲之“永和九年,                 ”记兰亭修禊;苏轼“之秋,                ”赋赤壁之情。

④王安石“其下平旷,              ”写出褒禅山前洞之景,陶渊明“木欣欣以向荣,                 ”绘出春之生机。

 

查看答案

菊作为古诗中的常用意象,常被不同的诗人赋予不同的意蕴。像这样的意象还有很多,如“月”“柳”“雁”“江水”等,请任意选取一种意象,结合你的阅读积累品析其意蕴(品析其某一种意蕴即可)。(200字左右)(1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两题。(6分)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①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②青帝:司春之神,主管春天时令的神。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句极言菊多,勾画出了 “孤高绝俗”的菊花形象。

B第二句写菊花凌寒盛放,散发清香,却得不到欣赏。

C第三、四句运用想象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D本诗起句平实,结语豪壮,给人以不同凡俗之感。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2.黄巢的《题菊花》和郑谷的《菊》同是咏菊诗,但表达的情感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