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他的果子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杏子、桃子下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卖马牙枣、卖葡萄。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橼。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不须通报,一就是半天。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

1.“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这句话写出了季陶民怎样的性格特点?这对叶三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2.小说是通过哪些情节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概括。(5分)

3.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这句话表现季陶民的清高(或雅、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1分)这与他对叶三另眼相看态度形成对比(1分),突出了叶三既不像那些庸风雅士假名士那样假充内行(或不懂装懂)、也不谀媚的特点。或衬托叶三真诚的艺术鉴赏者的形象。(2分)(意对即可) 2..①叶三看画时,惊呼吸气的地方正是画家的得意之笔。②叶三能看出季陶民紫藤画里有风。③叶三能指出荷花画中的错误。④叶三与画共存亡。(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3.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用本真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活见闻积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2分); 分析:①叶三赏画的见识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做铺垫(为他是个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②新鲜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达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③他作为“鉴赏家”的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不愿与俗人、假内行交往,应该属于什么性格呢?要尽量找到合适的词语。第二问说作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手法,之后再分析手法的作用,对比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中心人物与众不同的形象,这就是第二问的答案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题干问道“通过哪些情节塑造叶三的鉴赏家形象”,这要求我们概况时一定要关注细节,画里有风,及画错的地方等等都有有所体现,再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概况的点要全面,要从头到尾梳理清楚。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较大,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它肯定是为了写“鉴赏家”的形象而设,那么我们就要细读这些段落看它从哪些角度和鉴赏家联系到一块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是给“季陶民”送果子,和画有联系,他挑果子挑的精细,他送果子送的高兴,这些都从侧面烘托其鉴赏家的形象,分析时要考虑这些点。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大学的三种精神

宋石南

青年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尽管现状灰暗,我们依旧可以憧憬更明亮的未。也许有那么一天,中国的大学能够真正拥有独立地位、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成为“追求真理的民主机构”。到那时,大学是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通识教育既要培养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的混乱和分歧。

E.大学里的师生都在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这就是中国大学的现状。

2.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大学精神就是自由、通识、德性,三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

B.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所有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3.请分别概括大学精神之自由、通识及德性的内涵。(4分)

4.美国著名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规定,工科学生要学习的人文课程占总课时的22%。请用文中的观点,对麻省理工学院这一要求的合理性作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故木受绳则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杜牧《阿房宫赋》)

3.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小楼昨夜又东风,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醉花间

南唐•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1.诗句“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2.概括作者在词中所蕴藏的丰富感情。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  ”是为了考查而设,完成1--5题。

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

  于堂左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  。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  ,可以饭?”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  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而家中盐米诸琐务,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戒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于堂左一室     洁:干净                  B.晨起,即科头   甫:刚刚

C.余方校书,不遽见  值:(恰好)碰上          D.以故仓卒不得   白:告诉

2.填入下列句子“  ”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满分5 manfen5.com①古今籍在      

满分5 manfen5.com②日午

满分5 manfen5.com③更温以俟   数四

A.①焉  ②矣  ③者                    B.①焉  ②也  ③其

C.①之  ②也  ③者                    D.①之  ②矣  ③其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都不省取

B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都不省取

C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都不省取

D家人瞷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都不省取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交代书斋,明窗素壁,幽静宜人;陈设虽简,但书桌、书架、座椅、卧具、琴磬甚至日用杂物等,一应俱全,为下文作者沉醉此间做了铺垫。

B.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C.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访的客人,因而经常得罪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D.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3分)

②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而旋畔。(4分)

(2)请从文章中找出能直接表现作者“醉书”的两个细节。(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琴厚重的人文积淀之外,琴的审美在世界音乐中独树一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怪世界为之惊叹。

①琴没有肆意的宣泄                     ②琴与诗歌密不可分

③从而创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④这和国画的审美追求是统一的

⑤只在含蓄中流露出平和超脱的气度       ⑥都讲求韵味,讲求弦外之音,虚实相生

A①⑤②⑥③④        B②⑥④①③⑤        C①⑤②③④⑥        D②④⑥①⑤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