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爱默生 一个...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爱默生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张庆善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邱吉尔

请结合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习作例文】 重视民族文化 近日,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出台,最引人注目的是2016年高考语文由150分增到180分,英语则由150分减为100分。语文成绩占高考总成绩的比重增加,意味着国学教育将备受重视。这不仅仅是高考各科成绩的变动,更是对本民族文化重视的体现,是中国人走向自信的体现。 如今,不重视民族文化的事件屡屡曝光。小到游客们在文化古迹上随便刻字,大到省市打着修缮壁画的旗号肆意涂改原作。这是由于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知之甚 少,并且将外来文化神圣化,由此可见,现今社会需要提高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而提高语文成绩比例正好可以引领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提高本民族文化 的重视程度。 提高国人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单单是为了保护遗迹,更可以提高国人自身的道德、人文、文学修养,从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 神,《论语》《孟子》《诗经》各个都是经典,通读中华文化经典有利于自身文学修养的提升,从而提高自身实力。鲁迅从小通读文化经典,将经典内化于心提升自 身文学修养。用文学铸成的唇枪舌剑成就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而这样的鲁迅也让国人的文字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让国人在国际社 会中更加自信。毛泽东青年时终日浸泡在书籍的海洋之中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华夏民族的智慧,丰富了自身的文学知识、提高了自身文学素养,成就了“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一代伟人毛泽东,而这样的毛泽东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国人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立足之地。由此观之,为了提高国人自身 的道德、人文、文学修养,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需增强国人对民族文化的重视,高考改革便显得尤为重要。 提高国人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仅能使国人更加自信,更能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让国家更加自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文化软实力已经占据了各国竞争中相当重要的位置。现今各大强国之间拼的不仅仅是军事的强大,还有经济,更重要的是文化。为了是中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需防止文化入侵。为此中国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人自身文化修养,增强国人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让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自 信,立于不败之地。由此观之,为此需要增强国人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从娃娃抓起便是最好的办法。高考是指挥棒,它指引着国人学习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国 人便会从小将文化内化于心、不断发酵,将民族精神领悟至心,从而达到提高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的目的。 高考改革意味着教育偏重的方向。提高语文成绩所占比例意味着教育将偏重文化教育。而文化教育应从小抓起,从小灌输。这次改革是高考成绩的变动,是文化教育重视的体现,是对本民族文化重视的体现,更是国人走向自信的体现。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构思前要先仔细阅读材料,认真思考材料所蕴含的意思。在材料中,第一句话强调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第二句话强调文化的民族性;第三句话强调文化的局限性。据此,作文可从一个方面立意,也可结合两个方面立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丁梅芊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美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是人类所应当遵循的规律。《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不是专门为了说明美和艺术,但却是同美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直接相关的实质所在。就艺术范畴论,“天人合一”的文化潜意识使古代艺术家相信,人类所要表达的情感,于宇宙万物中能找到相应的事物、恰当的形式予以寄托,万物是心的外化,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所以,中国古典美学的先哲认为艺术应当“法天贵真”,艺术创作应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比如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盘古死后,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即暗含着人终归要物我合一,归入自然之万物,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天人合一”、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

《易经》对阳刚之美和阳刚之象有深刻的阐释:乾为天,为阳,为刚。乾为天,乃纯阳至刚者。《乾·文言传》中说,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易经》中虽没有明确指出“阴柔之美”,却也间接地描绘了阴柔之美的各种现象,如“天地变化,草木蕃”、“山下有风”、“地中生木”、“鸣鹤在阴”之类,都颇能给人以阴柔之美的感受。由于阴、阳二者在不断变易、互相融合与转化过程中可以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所以,“阳刚”与“阴柔”结合的“和谐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和谐”作为美学思想,最早表现为音乐艺术理论中“和”的观念,《乐记》在音乐艺术风格上即体现出了对“阳刚”和“阴柔”艺术风格的兼收与并蓄。

《易经》对隐喻象征这种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亦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所采用的论证、论据及论证方法都是隐喻性的,都是借助自然中具体存在的事物或形态来阐释抽象晦涩的哲学道理。《系辞下传》即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各卦各爻,是对万物万类的抽象概括和升华结晶,但又以实际存在的卦象符号来表现,即“八卦以象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象”具有“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一切艺术都无法脱离“象”的构成问题,因此,《易经》关于“象”的理论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美学意义。《易经》的隐喻象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就诗歌创作而言,《易经》即开启了一种隐喻、象征的创作传统。中国文学一贯讲究“立象以尽意”,例如“飞龙在天”、“云行雨施”、“困于株木”等词语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意象。恰如“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成为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代称,中国古代诗歌大量运用比喻象征从而使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表征。

1.结合全文,概括《易经》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3.运用文本中的理论,结合具体例子,探究我国的书法艺术体现的美学思想。 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我是一只蝴蝶

王鼎钧

本来作家对文学充满了理想和信心,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为了创作,作家可以付各种代价。文无自信不立,作家宁可失之自大,不可失之自卑。

可是我这一代有很多战乱乱世文章一张纸,百无一用是书生,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好容易熬到太平年,文学又商业化了,读书是娱乐,书是消费品,若说娱乐,它又远不如电影电视,文学徒然庸俗化了(不是通俗化)社会上有许多人以不读书为光荣,大明星站在舞台上昂然宣告,他十年来没读过一本书,台下的粉丝鼓掌欢呼。作家也不读书,我是写书给别人读的,制美国香肠的人不吃香肠。作家赠书给朋友,朋友随手丢进垃圾箱,搬家的人难免要丢许多东西,第一批要丢的是书,到中国旅行难免要买许多东西,最忘记买的大概也是书。

我经不起这种磨损,丧失写作的动力,佛教的教义保护了我对文学的信心。我听说佛家认为功不唐捐,我们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无穷的作用和影响,像滚雪球越滚越大,满山的雪都崩坍下来。别小看了你一句话,正如别小看了一根手指头,指头碰上按钮,开动了一套精密复杂的机件,可以使火箭上天,一句话撞击了复杂的人心,引发一连串因果,可以使一个地区大乱。佛家强调果,写文章是一种口业 ,人的口业造成果,果的本身又是另一个因,因果因果因果,生生世世至无穷。傻子说的话也不得了,愚者言而智者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为匹夫天天说话。

我看到有人介绍蝴蝶效应 亚马逊河旁边森林里一只蝴蝶,它的翅膀搧动空气,引起一连串效应,因果因果因果,在太平洋上形成飓风。圣经上说,上帝用话语造世界,张爱玲创造了一个名词:琉璃瓦,古人生了女弄瓦,张爱玲笔下有位太太,她生了好几个女儿,这位太太说,她家的女是琉璃瓦。这个名词多可爱,它使所有的女孩都可爱,所有女孩的母亲都有尊严,她这一句话创造出一个小世界来。

朱子说过,天底下有我朱晦庵,就多了些子,天底下没有朱晦庵,就少了些子。我也可以说,天底下有我王鼎钧,就多了些子。杨国浩博士告诉我一个定理,半杯冷水加半杯开水,那会是一杯温水,不会是一半热水一半冷水。我想到如果我是一滴开水,社会是一杯冷水,这一滴开水加进一杯冷水里,这杯开水就提高一点温度; 如果我是一滴冷水,社会是一杯热水,我这一滴水加进一杯热水里,这杯热水就降低一点温度。那一大杯水没有办法拒绝我这一滴水,他不能像封锁病灶把我密封起来,他只有接受我,只有让我扩散。

小说家水晶来成了学者,研究张爱玲很到家,当他是小说家的时候,我跟他很熟。他对我说,某人偷偷的袭用他的小说情节,某某人使用他的句子而不注明出处,他很生气。现在想想,那些人是在向水晶敬礼,他们在扩大水晶的影响力,如果为了这个生气,孔子释迦岂不气死?前人地,人收,还有人在头。天下为公,一切我执都放下, 你只要利益众生,不要想自己的名字。这些年我看报看书看电视,常常看见别人使用我以前写出来的东西,有时候还挂在大人物的嘴上,当然不会有我的名字,大人物说话,总有许多人呼应附和,报纸电视网也纷纷报导,我看见我这只蝴蝶、我这一滴水发生了效应,没人记得还有一只蝴蝶,有时候最好没有人知道还有这只蝴蝶。

1.第一段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2.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

3.分析本文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4.结合全文,探究题目“我是一只蝴蝶”的丰富意蕴。(6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

(2)              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4)              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5)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6)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7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送杨山人归嵩山        李白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

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

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

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

[]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呈紫色。传说服之长生,可成仙。

1.首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口道送别而全无怅意”,请简要阐释。(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安重诲

安重诲,应州人也。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明宗即位,以为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在位六年,累加侍中兼中书令。

明宗为人虽宽厚,然其性夷狄,果于杀人。马牧军使田令方所牧马,瘠而多毙,坐劾当死,重诲谏曰:“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令方因得减死。明宗遣回鹘侯三驰传至其国。侯三至醴泉县,县素僻,无驿马,其令刘知章出猎,不给马,侯三遽以闻。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

③董璋等反,遣石敬瑭讨之,而川路险阻,粮运甚艰,每费一石,而致一斗。自关以西,民苦输送,往往亡聚山林为盗贼。明宗谓重诲曰:“事势如此,吾当自行。”重诲曰:“此臣之责也。”乃请行。关西之人闻重诲来,皆已恐动,而重诲日驰数百里,远近惊骇。督粮运,日夜不绝,毙踣道路者,不可胜数。重诲过凤翔,节度使朱弘昭延之寝室。重诲酒酣,为弘昭言:“昨被谗构,几不自全,赖人主明圣,得保家族。”因感叹泣下。重诲去,弘昭驰骑上言:“重诲怨,不可令至行营,恐其生事。”重诲行至三泉,被召还。过凤翔,弘昭拒而不纳,重诲惧,驰趋京师。未至,拜河中节度使。

④重诲已罢,旨者争求其过。宦者安希伦,坐与重诲交私,常与重诲阴伺宫中动息,事发弃市。重诲益惧,因上章告老。以太子太师致仕;而以李从璋为河中节度使,遣药彦稠率兵如河中虞变。明宗又遣翟光业至河中,视重诲去就,戒曰:“有异志,则与从璋图之。”又遣宦者使于重诲。使者见重诲,曰:“人言公有异志,朝廷遣药彦稠率师至矣!”重诲曰:“吾死未塞责,遽劳朝廷兴师,以重明主之忧?”光业至,从璋率兵围重诲第,入拜于庭。重诲降而答拜,从璋以楇击其首,重诲妻走抱之而呼曰:“令公死未晚,何遽如此!”又击其首,夫妻皆死,流血盈庭。从璋检责其家赀,不及数千缗而已。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二十四·唐臣传第十二》,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令刘知章出猎,不给马。            时:按时

B.督粮运,日夜不绝。                  趣:通“促,催促。

C.重诲怨,不可令至行营。              望:期望

D.重诲已罢,旨者争求其过。            希:迎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重诲从容                    重诲酒酣,弘昭言

B.为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      侯三遽

C.而每费一石,致一斗            重诲妻走抱之呼曰

D.知章得不死                    重诲曰:“此臣之责也。”请行。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3分)

(2)昨被谗构,几不自全,赖人主明圣,得保家族。3分)

(3)以太子太师致仕;而以李从璋为河中节度使,遣药彦稠率兵如河中虞变。(4分)

4.安重诲获罪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