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4分)
(1)历史其实无处不在。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每一幢由逝去时代留下的老建筑都是一页 的活的史书。
(2)以“侃”、“凑”、“加”为核心的剧本写作模式肯定会破坏故事的思想性和整体性,剧中人物的情感和生命轨迹的展现也很难做到 。
(3)试想一下,如果不是马云拜访王林的一张照片,使王林重回公众视野,那么,会不会有欣京报的记者去采访,以及引发接下来令人 的问题呢?
A.触手可及 水到渠成 眼花缭乱 B.唾手可得 水到渠成 眼花缭乱
C.触手可及 一以贯之 目不暇接 D.唾手可得 一以贯之 目不暇接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4分)( )
A.诋毁 抵挡 刨根问底 砥柱中流
B.藩篱 蕃息 幡然醒悟 翻江倒海
C.蓓蕾 礌石 雷霆万钧 擂鼓助威
D.奴婢 裨益 稗官野史 髀肉复生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4分)( )
A.秉持/屏除 启碇/沉淀物 绮丽/倚马可待
B.朔风/溯流 祈祷/倒春寒 机杼/毁家纾难
C.拓印/拖沓 甲胄/压轴戏 给水/济济一堂
D.筵席/垂涎 荟萃/市侩气 诧异/姹紫嫣红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4分)( )
A.脊梁 侪辈 济济一堂 光风霁月
B.悲怆 寒伧 沧海桑田 踉踉跄跄
C.采撷 楔子 锲而不舍 提纲挈领
D.禁止 觐见 噤若寒蝉 泾渭分明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文化就是指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爱默生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张庆善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邱吉尔
请结合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易经》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丁梅芊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源头。
作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易经》在对生命本源深刻思考和形象概括之上体现出宇宙万物的自然生长之美。《易经》的美建立在这样一个根本的前提上,天与人是相通的、一致的,自然本身的运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也是人类所应当遵循的规律。《易经》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不是专门为了说明美和艺术,但却是同美的本质和艺术创作直接相关的实质所在。就艺术范畴论,“天人合一”的文化潜意识使古代艺术家相信,人类所要表达的情感,于宇宙万物中能找到相应的事物、恰当的形式予以寄托,万物是心的外化,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所以,中国古典美学的先哲认为艺术应当“法天贵真”,艺术创作应当“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比如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盘古死后,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即暗含着人终归要物我合一,归入自然之万物,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先民“天人合一”、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
《易经》对阳刚之美和阳刚之象有深刻的阐释:乾为天,为阳,为刚。乾为天,乃纯阳至刚者。《乾·文言传》中说,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易经》中虽没有明确指出“阴柔之美”,却也间接地描绘了阴柔之美的各种现象,如“天地变化,草木蕃”、“山下有风”、“地中生木”、“鸣鹤在阴”之类,都颇能给人以阴柔之美的感受。由于阴、阳二者在不断变易、互相融合与转化过程中可以达到“和谐”的理想状态,所以,“阳刚”与“阴柔”结合的“和谐之美”,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境界。“和谐”作为美学思想,最早表现为音乐艺术理论中“和”的观念,《乐记》在音乐艺术风格上即体现出了对“阳刚”和“阴柔”艺术风格的兼收与并蓄。
《易经》对隐喻象征这种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亦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它所采用的论证、论据及论证方法都是隐喻性的,都是借助自然中具体存在的事物或形态来阐释抽象晦涩的哲学道理。《系辞下传》即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各卦各爻,是对万物万类的抽象概括和升华结晶,但又以实际存在的卦象符号来表现,即“八卦以象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象”具有“言”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由于一切艺术都无法脱离“象”的构成问题,因此,《易经》关于“象”的理论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美学意义。《易经》的隐喻象征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就诗歌创作而言,《易经》即开启了一种隐喻、象征的创作传统。中国文学一贯讲究“立象以尽意”,例如“飞龙在天”、“云行雨施”、“困于株木”等词语中就包含着丰富的意象。恰如“大江东去”与“晓风残月”成为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代称,中国古代诗歌大量运用比喻象征从而使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表征。
1.结合全文,概括《易经》对中国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6分)
3.运用文本中的理论,结合具体例子,探究我国的书法艺术体现的美学思想。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