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硅化木上的古代文化 硅化木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的侏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硅化木上的古代文化

硅化木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以特有的方式保存着大自然的秘密,也在人类的历史长卷中镌刻下独特的文化印记。

硅化木是石化的古植物遗体,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石。通过硅化木我们可以获得当地、当时的古气象资料,如太阳光照长短、雨水丰沛程度、千百年间的气候变化、植物群落组合、地域之间及经纬度变化关系等,是研究中生代地球生物变化和地层变迁的重要依据之一。

硅化木文化,于古今中外,源远流长,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载体,蕴涵着重要的人文意义。硅化木自古就被文人墨客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更有吟咏硅化木的诗句:“居无玉树不亨通,家有祥石乃兴旺。”追溯硅化木的人文历史,人们对硅化木的喜爱情结归根于“德”“坚”“神”“寿”4个字。“德”反映其品格,“坚”突显其质地,“神”代表崇敬,“寿”寓意为心愿。

中国古代将硅化木称为松化石(松石)。中国人很早就认识了松化石,认为其乃松化为石。在中国古代地理书、史书、地方志、笔记、游记等文献中均有关于松石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转,松石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山海经》,对硅化木有“不死树”“文玉树”“圣树”之说。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纂的《尚书·禹贡》曾记载古代九州之一的青州出“铅松怪石”。据后人考证,所谓怪石,即“似玉非玉,似石非石”之物,这种怪石很可能是松化石,这种推测也可以在明代阎士选《松石记》的记载中得到印证。他在《松石记》中记述了古青州一带的东海大竹岛中有松化石。

东晋的医学家葛洪在研究长生不老药时,研究了一种叫石芝的木化石,并做了相关的记载。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新增药物品种的考释,引葛洪曰:“石芝者,石象芝也。……石桂芝生石穴中,有枝条似桂树,而实石也。高尺许,光明而味辛。”根据上述对石桂形态特征的描述,可以推测石芝便是一种硅化木。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从西域带回三宝:贝叶梵文真经、佛祖如来肉身舍利子和西域回纥神木。这三宝之一的神木,也就是当今新疆一带的硅化木。

宋朝矿物岩石学家杜绾认为硅化木的形成是因为“一夕大风雨,忽化为石”。他的“一夕大风雨”,显然是指自然界的突然剧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火山爆发、地壳移动、泥石流等;不过这个“忽”字,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实际上这一“忽”就是上亿年。宋朝天文学家、药物学家苏颂认为“松久化为石”,一个“久”字,一个“化”字,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说出了硅化木形成的过程。现代地质学研究认为,这种化石可能是生长于1亿多年前的蕨类植物的遗骸。

承载着古代文化的硅化木,带给我们的是“凤凰涅槃”般的神奇想象,是化瞬间为永恒的生命启迪……它产生的美感让人们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文字的发明使我们的文明得以传承,硅化木这部无字的天书却也默默地将大自然的变迁忠实地记录、保存下来。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发掘、整理,相信这神奇的石头会告诉我们更多的未解之谜。

1.下列表述,不属于人类历史长卷中独特的“文化印记”的一项是

A.硅化木是一部“无字的天书”,保存着大自然的秘密,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珍贵的古气象资料。

B.硅化木自古就被文人墨客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还曾留下直接吟咏硅化木的诗句。

C.中国古人认为硅化木是松化之石,又称松石,并在地理书、史书、地方志、笔记、游记等文献中留存了关于松石的记载。

D.先秦的古籍《山海经》称硅化木为“不死树”“文玉树”“圣树”,给硅化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德”“坚”“神”“寿”四字体现了古人对硅化木的喜爱情结,它们分别代表了古人赋予硅化木的不同寓意。

B.据后人考证,孔子编纂的《尚书·禹贡》中记载的“似玉非玉,似石非石”的东西就是松化石。

C.根据东晋医学家葛洪“石芝者,石象芝也……而实石也”的描述,人们推测石芝便是一种硅化木。

D.现代地质学研究认为,硅化木可能是生长于一亿多年前的蕨类植物的遗骸,其形成过程非常漫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从西域带回的“三宝”之一回纥神木就是当今新疆一带的硅化木,这既可证明硅化木形成的地域之广,也证明它当时已备受珍视。

B.宋朝学者苏颂说“松久化为石”,“久”与“化”都精辟贴切;而另一位学者杜绾认为是“一夕大风雨,忽化为石”,“一夕”和“忽”则均属谬误。

C.硅化木让现代人产生许多神奇的想象,带给人们生命的启迪和难以言传的美感,是蕴涵着重要人文意义的珍贵文化载体。

D.硅化木沉默而忠实地记录了大自然的变迁,其中仍蕴藏着诸多未解之谜,等待人们去发掘、整理。

 

1.A 2.B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题干中问的是“不属于人类历史长卷中独特的‘文化印记’”,既然是“文化印记”,也就是人类要参与其中。经比较即可得知A项错误,人类不可能参与、影响硅化木的形成过程。因此.本项所述“无字的天书”“大自然的秘密”,都不属于人类的“文化印记"。 故答案选A。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B项“东西就是松化石”错误,选项把可能当成事实.第五节原文的句子为"孔子编纂的《尚书·禹贡》曾记载古代九州之一的青州出‘铅松怪石’。据后人考证,所谓怪石,即‘似玉非玉,似石非石’之物,这种怪石很可能是松化石”。文中说的是“这种怪石很可能是松化石”。A项出自第三节,原句是“追溯硅化木的人文历史,人们对硅化木的喜爱情结归根于‘德’‘坚’‘神’‘寿’4个字。‘德’反映其品格,‘坚’突显其质地,‘神’代表崇敬,‘寿’寓意为心愿”。C项出自第六节。D项出自第八节,原句是“现代地质学研究认为,这种化石可能是生长于1亿多年前的蕨类植物的遗骸”。故答案选B。 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B项“均属谬误”错误,“‘一夕’和‘忽’则均属谬误”的说法太绝对:硅化木的形成,既包含突变,也包含渐变.杜绾的说法,也有不少合理因素。故答案选B。 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的工程座右铭可以概括为非大规模不为。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力发电大坝和最广阔的高速铁路络。现在,它正在建设地球上最大的调水工程,其中第一条线路在2013年投入使用。

南水北调工程将水从季风多发、水资源丰富的地区调到缺水的、蓬勃发展的北方工业城市。于今年投入使用的东线,将长江水引到沿海省份。这条1467公里长的运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初步能够每年输送880万兆升的水,足以灌满28万艘巨型油轮。未来,它将最终扩容至每年输送1480万兆升。

运河东线主要是建立在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之上的,其中一些线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古运河内的水大多为非流动状态,这就可以托起装满运往北方的粮食的驳船。当新的东线投入运行,它将采用34个抽水站调水,功率达到366兆瓦。水泵将在中段将水流推向逐渐上升的地形,然后到达黄河运河隧道,之后水流会随重力完成其余的路程。

据中国水利部介绍,东线的总成本预计将达到85亿美元,其中包括25亿美元的水处理设施。这些设施是必要的,因为运河会穿过一些工业区和人口稠密地区,而水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东线可能带来的影响还包括南方水资源的短缺、对长江流域的损害,以及北方的高水价(由于该项目的巨大开支)。然而,水利部还未以任何形式发布相关的成本效益分析,而工程下一阶段的实施正在推进。

该工程将水调往北京和天津的中线可能将在2014年完成。据水利部介绍,这条运河将再耗资370亿美元,用于扩建水并安置345万居民。西部的第三条即最后一条线路将从西藏高原调水,但据报道,中国政府已经推迟了这条存在技术挑战和诸多争议的线路。

(选自《技纵览》2013年第1期)

1.南水北调工程巨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5分)

答: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怎样才能发挥持久性的作用。(5分)

答:                                                                     

 

3.最近,有专家者积极主张并正在准备将京杭大运河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对此,你是否同意?为什么?(5分)

答:                                                                     

 

 

查看答案

简答题(10分)

(1)“共读《西厢”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精彩情节,请简要概述。5分

答:                                                                      

(2)请简述“挥泪斩马谡”这一情节中诸葛亮“挥泪”的原因。5分

答: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红楼梦》中,两次写到黛玉葬花。第一次林黛玉葬花时,与贾宝玉共读《会真记》,表达对爱情的渴望;第二次林黛玉葬花时,以《葬花吟》表达心中的悲苦。

B.《家》描写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形象。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觉慧,血气方刚,敢爱敢恨;丫环鸣凤,心灵纯洁,但性情刚烈。

C.《边城》在创作上融合了古典抒情诗歌和游记散文的艺术要素,加上笔调舒缓,语言古朴,遂形成了一种抒情、美、古雅、忧郁的艺术风格。

D.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老人与海》最大的特色。老人是整个人类的美好象征;鲨鱼”“狮子是充斥于人类社会中邪恶势力的象征;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社会的剪影。

E.葛朗台在弥留之际,以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镀金十字架抓在手里,从而送了他的命。这一典型的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了他对于宗教的至死不渝的虔诚。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

2.词在古代除“长短句”外,还有许多别称,请另外写出两个。2分

 

3.用自己的话概括上面这段话中所包含的作者的观点。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马克吐温与朋友郝威尔准备去远郊春游,出门时恰遇大雨。郝威尔见到大雨,不禁悒悒不乐,他问马克吐温:“你看这雨会停么?”马克吐温回答:“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请以“雨过天会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④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