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 ) 有些词语不带光环...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有些词语不带光环光晕,在颂扬赞美时往往可以不动声色、不着痕迹,效果较之正统颂词过犹不及。不过,条件是恰如其分,一旦言过其实,颂词就会变为谀词,甚至沦为笑料。从颂词到谀词,或许是一个滑行的过程,难以做到泾渭分明;但两者的根本区别还是不难厘定的,那就是颂在实处为颂,颂到虚处则为谀。切记笔下生花之时莫离事实这个谱,是避免从颂词到谀词到笑料这条堕落路径的要诀。

A过犹不及    B恰如其分    C泾渭分明    D厘定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使用,注意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判断,逐项进行分析,“过犹不及”,指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一卷《红楼》触百思

王景山

伴随周汝昌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生于乱世又为一介村童,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实。

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1947年,他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遂平生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俊骨之墨神采焕然。他曾多次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

本已在书法、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原来,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来的一函,说他新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兴奋之下,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1953年9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这部洋洋洒洒40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现代红学史上的地位。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今已整63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层面的专著47部。

然而,周汝昌是在怎样一种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呢?恐怕就鲜有人知了。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所以他已无法将字写在稿纸的方格内而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至近3年来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盲写都成困难的他继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来独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

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周汝昌作的这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节选自《光明日报》,略有删改)

【注】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生于天津,别号触味道人,我国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书法家,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堪为当代“红学泰斗”,平生有七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周汝昌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喜欢“国货”和民族风俗、建筑、音乐等,而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B.本文通过记述周汝昌的学术生涯,突出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辉煌成就,也表现出他精研学问、痴迷红学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C.尽管生于乱世,但周汝昌自幼好学,醉心文学艺术,勤于精读细敲,他日后取得的卓越成就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无关系。

D.周汝昌毕生致力于欧楷笔法、唐人写经、右军《兰亭》,并创立了周体法书,他的很多书法研究成果受到鉴定书家的肯定。

E.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周汝昌在燕大图书馆发现了《咏芹诗》,并撰写文章发表,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

2.周汝昌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概括说明。(6分)

3.周汝昌步入“研红”道路,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4.周汝昌被称为“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当代“红学泰斗”。为什么他能在红学研究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董

耿春元

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排宴席,叫大丧,很隆重。常少山的父亲早亡,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办的。谁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说:我死了,也这样!

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老人活着的时候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

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端屎倒尿,暖床按摩,什么事儿都费一番心思、费一番力气来做,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给娘一口:自己饱了,娘也饱了……常少山是孝子啊!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大家听来也在理,只是这理不是常人的理,只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这诨名从此便跟上了他。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的古董来。

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这朋友叫吕尚。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前的那把茶壶惊呆了。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来回摩挲,又捧到鼻子尖儿上闻了闻,颠过来倒过去验了一通后,问道:“这壶,哪里来的?”

常少山说:“先前用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出这把旧的来。”

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

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成古董了?是古董,用它泡的花茶怎么还是花茶味?应该是龙井味呀……”

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也好验证验证我的鉴赏功夫。”

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先生姓王,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别无他物,一到就说看壶。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又泡了新茶。

吕尚倒空了壶,将壶擦净,双手捧起,先生轻轻接过,凑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不假。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少山点点头,说道:“听吕尚说过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我也就不绕弯子了。吕尚没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物!如果愿意,我出10万要了它!”

“你不早说。”

“早说怎么?”

“早说我就卖给你。不用说10万,2万就卖。”

“为什么?”

“缺钱用呀!”

“现在不缺了?”

“不缺了。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它干啥?”

其实,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先生这人。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坦率。只是常少山这人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壶,还在桌子上,继续泡他的花茶。

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常少山病故,吕尚慌忙赶来,便把茶壶的事告诉了常宝。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什么宝贝茶壶。就是有,他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

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翻找。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意儿,却发现了一张字条,上写:

茶壶即茶壶,

打碎是瓦片。

人间多少事,

都被自己骗。

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遍,然后长叹一声,道:“怎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14期,编者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文笔简净,凝练生动,手法运用得当,以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精准传神的动作描写分别塑造了常少山和吕尚这两个人物。

B.小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一把“古董”壶,另一条线索是主人公的“古董”性格,两条线索贯穿始终,交织穿插,十分精妙。

C.小说叙写了常少山对母亲厚养薄葬,表面上解释了“古董”诨名的由来,更在深层次上揭示了常少山不同寻常的品性特征。

D.小说中的“壶”经历了寻常之物、疑似古董、天价古董的变化,却始终“泡着茶”,证明常少山对古董壶的文化价值并不在意。

E.小说结尾之处,作者借吕尚之口对常少山做出了不同于世俗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精神境界的理解和敬佩之情。

2.常少山的“古董”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6分)

3.小说对吕尚初见古董壶时的一系列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结局人去壶隐,只留下了一首诗。作者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9分)

(1)封建社会中很多女子任劳任怨却无法避免悲剧的命运。《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哭诉:“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氓》当中的女主人公同样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自己品行没有差错而男子却变心的愤懑之情。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展现周瑜指挥若定,轻松胜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时游酢为求师而程门立雪;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达自己艰辛从师的句子是:当余之从师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刘禹锡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正体现他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淡泊态度。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1.萨都剌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5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1分)

与萧翰林俛书

(唐)柳宗元

思谦兄足下:昨祁县王师范过永州,道思谦蹇然有当官之心,乃诚助太平者也。仆闻之喜甚,然王生之说,仆岂不素知耶?

仆不幸,向者进当臲卼①不安之势,平居闭门,口舌无数,况又有久与游者,乃岌岌而操其间哉。其求进退者,皆聚为仇怨,造作粉饰,蔓延益肆。非的然昭晰②,自断于内,则孰能了仆于冥冥之间哉?然仆当时年三十三,甚少,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其可得乎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圣朝弘大,贬黜甚薄,不能塞众人之怒,谤语转侈,嚣嚣嗷嗷③,渐成怪民。饰智求仕者,更詈仆悦仇人之心,日为新奇,务相喜可,自以速援引之路。而仆辈坐益困辱,万罪横生,不知其,悲夫!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是非荣辱,又何足道!云云不已,祗益为罪。

居蛮夷中久,惯习炎毒。楚、越间声音特异,鴂舌啅噪④,今听之怡然不怪,已与为类矣。家生小童,皆自然哓哓,昼夜满耳,闻北人言,则啼呼走匿,虽病夫亦怛然骇之。自料居此尚复几何,岂可更不知止,言说长短,重为一世非笑哉?读《周易》《困卦》至“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往复益喜,曰:“嗟乎!余虽家置一喙以自称道,诟益甚耳。”是更乐喑默,思与木石为徒,不复致意。

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海内皆欣欣怡愉,而仆与四五子者独沦陷如此,岂非命欤?命乃天也,非云云者所制,余又何恨?独喜思谦徒,遭时言道。道之行,物得其利。倘因贼平庆赏之际,得以见白,买土一廛为耕甿⑤,朝夕歌谣,使成文章。木铎者采取,献之法宫,增圣唐大雅之什,虽不得位,亦不虚为太平之人矣。此在望外,然终欲兄一言焉。宗元再拜。

【注】①臲卼(niè wù):不安的样子。②昭晰:清楚明白。③嚣嚣:众口谗毁的样子。嗷嗷:形容众声喧杂。④鴂舌:比喻语言难懂。啅噪:噪聒。⑤耕甿:旧称农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王生之说                   微:如果没有。

B.不知其端                       端:原因。

C.是更乐喑默                   用:因为。

D.木铎者采取                   庶:众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求进退者                     吾尝终日思矣

B.更詈仆悦仇人之心               越国鄙远

C.独喜思谦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然终欲兄一言焉                我献之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  

A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B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 /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C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D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这封信中虽陈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但更多地是想表明自己希望贤人掌权的政治理想和欲做“太平之人”的志向。

B.作者在信中写一些认为他贬谪处罚太轻的人,对他诽谤越来越多,并以此来讨好他的仇敌,作为进身之阶,揭露了当时的官场丑态。

C.作者写自己在永州的贬谪生活时,运用了反衬法,“炎毒”、“楚越之声”,不正常的视为平常,“北人言”,正常的视为不正常,有力地控诉了黑暗社会的罪行。

D.信中明言“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但像柳宗元这样有才华的人却受尽诽谤,被贬蛮夷之地久居,对比鲜明,辛讽蕴藉。

5.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其可得乎?(5分)

(2)嗟乎!余虽家置一喙以自称道,诟益甚耳。(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