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2分) 庐山纪游(节选) 【清】査慎行① 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22分)

庐山纪游(节选)

【清】査慎行

甲戌晨起,四山朝气排闼送青,爽人心目。寺居万木中间,西南其户。早饭后,东林僧如升告归。老僧眉生伴我行。二里,至芦林,有佛屋,当太乙峰西麓。清泉一笕,葭菼苍苍,令人坐山林发江湖之想。东望五老,南望汉阳、上霄诸峰,突兀趁人。五六里,至万松坪。

铃冈岭在万松坪隔岸,与九叠诸峰相连,趾尽于土目湖。《归宗寺志》推为主山,五老、紫霄皆从此分枝。

午后,留行李于万松僧舍,亟欲往观三叠泉。而此间居僧如麋鹿,不肯为向导。仍强眉生同行。沿涧而行,草树蒙翳。路穷涉水,已复登岸。目之所接,愈入愈奇。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龙蛇蜿蜒,雷霆砰击者,九叠谷也。自绿水潭而下,怪石凌乱,绝壁俯临,两岸无路。北涯坡,有人迹,可容半足,侧身而上,仅得过。老僧不能从矣。计此去大梁津当不远。忽遇担柴而至者,询以三叠泉路,答云距此尚远。会日已衔山,遂寻旧路返,以告眉生。眉生云自一线天北望三叠泉不过半里,乃知为樵夫所。盖此泉虽见于太白诗,至南宋始著。朱子从南康迁浙东提举,去后方知之,集中《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惓惓以不见新瀑为恨。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

太白《庐山谣》有“屏风九叠云锦张,银河倒挂三石梁”之句。今三叠泉源经九叠谷口然后垂而为瀑其势遇石凡三跌从高而下如银河之挂石梁乃诗家形容比拟之词所谓三石梁者即三叠泉。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矣。元李溉之谓在开先寺西,黎景高言在五老峰上,或云在简寂观,或云在二峰间,桑子木则以为本无石梁,如竹林之幻境。方以智又以为确然有之,众说纷纭,皆非定论。                   (有删改)

【注释】①査慎行:清代诗人,浙江海宁人。②排闼送青:推门送来满眼青葱。③寺:指千佛寺。④笕:引水的长竹管。⑤趁人:逼人。⑥朱子:朱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突兀趁人                               突兀:猝然。

B北崖                               斗:通“陡”。

C乃知为樵夫所                         绐:哄骗。

D后人必欲求其地以实之,             凿:穿凿附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人坐山林发江湖之想            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B路穷涉水                        人死,曰:“非我也,岁也。”

C有人迹                          望仆不相师

D得过                          今其智反不能及

3.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询以三叠泉路。

A夫晋,何厌之有

B翱翔蓬蒿之间

C今臣亡国贱俘

D吾属今为之虏矣

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按时间和空间顺序,略写从千佛寺出发去往万松坪一路的风景。虽是略写,但也生动形象,且记叙中穿插抒情。

B午后,“我”急欲游览三叠泉,但因万松坪的和尚胆小不肯当向导,只好再竭力请眉生同行。这为后来“我”错过三叠泉留下伏笔。

C离开万松坪后,“我”一路行来,先后经过犀牛峰、九叠谷,可谓路险景奇。这几句写景,作者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D文章引朱熹的《与黄商伯、陈成和诸君书》一文之意和李白《庐山谣》诗,表明“我”虽没见到三叠泉,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6.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孤根耸拔,有石踞其顶,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者,犀牛峰也。(4分)

(2)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3分)

 

1. A 2.C 3.B 4. D 5.今三叠泉源经九叠谷口/然后垂而为瀑/其势遇石凡三跌/从高而下//如银河之挂石梁/乃诗家形容比拟之词/所谓三石梁者/即三叠泉(错一处扣1分。不倒扣。) 6.(1)(4分)孤立高耸,有块巨石高踞山顶,(像一个人)昂首垂耳,张口向下饮水(的样子),那是犀牛峰。(“孤根耸拔”1分,“张吻而下饮”1分,“像一个人……的样子”1分,判断句式1分。)(2)(3分)我是什么人,游览的足迹怎敢祈求超过先贤呢?(“我何人斯”1分,“祈”1分,“胜”1分。) 【解析】 1.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若”都是“好像”。A.连词,因而;连词,却。B.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反而,却。D.副词,只,仅仅;副词,却,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判断。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是“与现代汉语不同”,这是关键的信息点,所谓特殊,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特点而言。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懂得主谓宾、定状补等语法知识。二是宾语前置是倒装句中的一种,此处只提到了“宾语前置”,值得注意。三是用法,指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以句子的翻译形式加以体现。A.宾语前置句。B.省略句。“翱翔”后省略“于”,例句“询”后省略“之”。C.判断句。D.被动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本题选D项。对原文内容赏析的选择题,往往设错点都是微小的细节。这类题目的错误选项,往往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些不正确的干扰表述。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确定正误。选项D中,引李白诗是为说明所谓三石梁即三叠泉,不是表遗憾之情,所以错误。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5.文言断句的解答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尽量疏通全文,了解全段的意义;二是要联系前后文,推断画线句子的含义,根据已有的标点符号,理解句子,推断未知处标点;三是确定句中的重点词语,并关注表句中停顿的常见的语气词。本题停顿应为:今三叠泉源经九叠谷口/然后垂而为瀑/其势遇石凡三跌/从高而下//如银河之挂石梁/乃诗家形容比拟之词/所谓三石梁者/即三叠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2)我何人斯,游览之迹敢祈胜先贤邪?(3分) 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复习策略上要做到夯实考点基础,做到有备无患。认真梳理文言文知识点,系统地掌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并加强古文阅读,适当强化训练。(1)句中,“孤根耸拔”译为“孤立高耸”,“昂首垂耳,张吻而下饮”译为“像一个人昂首垂耳,张口向下饮水的样子”。另外,本句是判断句式。(2)句中,“祈”译为“祈求”, “胜”译为“超过”。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20分)

老根底子

刘亮程

李家门前只有不成行的几棵白杨树,细细的,没几个枝叶,连个麻雀都不愿落脚。尤其大一点的鸟,或许看都不会看他们家一眼,直端端飞过来,落到我们家树上。

像鹞鹰、喜鹊、猫头鹰这些大鸟,大都住在村外的野滩里,有时飞到村子上头转几圈,大叫几声,往哪棵树上落不往哪棵树上落,都是看人家的。它不会随便落到一棵树上,一般都选上了年纪的老榆树落脚。老榆树大都长在几个老户人家的院子里。邱老二家、张保福家、王多家和我们家树上,就经常落大鸟。李家树上从没有这种福气,连鸟都知道那几棵小树底下的人家是新来的,不可靠。

一户人家新到一个地方,谁都不清楚他会干出些啥事。老鼠都不太敢进新来人家的房子。蚂蚁得三年后才敢把家搬到新来人家的墙根,再过三年才敢把洞打进新来人家的房子。鸟在天空把啥事都看得清楚,院子里的鸡、鸡窝、狗洞、屋檐下的燕子窠、檐上的鸽子。鸟会想,能让这么多动物和睦共居的家园,肯定也会让一只过路的鸟安安心心歇会儿脚。在大树顶上,大鸟看见很多年前另一只大鸟压弯的枝,另一只大鸟踩伤的一块树皮。一棵被大鸟踩弯树头的榆树,最后可能比任何一棵树都长得高大结实。

我们家是黄沙梁有数的几家老户之一,尽管我们来的时间不算长,但后父他们家在这里生活了好几辈人,老庄子住旧了又搬到新庄子。新庄子又快住旧了。在这片荒野上人们已经住旧了两个庄子,像穿破的两只鞋,一只扔在西边的沙沟梁,一只扔在更西边的河湾里。人们住旧一个庄子便往西移一两里,盖起一个新庄子。地大得很,谁都不愿在老地方再盖新房子。房子住破时,路也走坏了,井也喝枯了,地毁得坑坑洼洼,人也死了一大茬,总之,都可以扔掉了。往前走一两里,对一个村庄来说,只是迈了一小步。

有些东西却会留下来,一些留在人的记忆里,更多的留在木头、土块、车辕、筐子、麻袋及一截皮绳上。这些东西十分齐全地放在老户人家的院子里。新来的人家顶多有两把新锨,和一把别人扔掉的破锄头,锄刃上的豁口跟他没一点关系,锄背上的那个裂缝也不认识他。用旧一样东西得好几年的时间。尤其一个院子,它像扔一把旧锄或一截破草绳一样,扔掉好几辈人,才能轮到人抛弃它。

老户人家都有许多扔不掉的老东西。

老户人家的柴垛底下压着几十年前的老柴火,或上百年前的一截歪榆木。全朽了,没用了。这叫柴垛底子。有了它新垛的柴才不会潮,不会朽掉。

老户人家粮仓里能挖出上辈人吃剩的面和米。老户人家有几头老牲口,牙豁了,腿有点儿瘸,干活慢腾腾的,却再没人抽它鞭子。

老户人家羊圈底下都有几米厚的一层肥土。那是几十年上百年的羊粪尿浸泡出来的,挖出来比羊粪还值钱,却从不挖出来,肥肥地放着——除非万不得已。那就叫老根底子。

在黄沙梁我们接着后父家的茬往下生活,那是我们的老根底子。在东刮西刮的风和明明暗暗的日月中,我们看见他们上辈人留下的茬头,像一根断开长绳的一头找到了另一头。我们握住他们从黑暗中伸过来的手,接住他们从地底下喘上来的气,从满院子的旧东西中我们找到自己的新生活。他们握着那锨,使那架犁时的感觉又渐渐地、全部地回到我们手里。这些全新的旧日子让我们觉得生活几乎能够完整地、没有尽头地过下去

1.前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3分)

3.文章的题目是“老根底子”,请说说“老根底子”在文中的内涵。(4分)

4.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

(1)尤其一个院子,它像扔一把旧锄头或一截破草绳一样,扔掉好几辈人,才能轮到人抛弃它。

(2)这些全新的旧日子让我们觉得生活几乎能够完整地、没有尽头地过下去。

5.本文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

    孔子很少说命,不过《论语》中亦有几处,如“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命不易知,但又不可不知。不过他曾说:“道之将行也欤,命也。道之将废也欤,亦命矣。” 这样看来,人仿佛受命运的支配,命一定了,无如之何。

    孔子以后,《孟子》讲“命”尤其多:“莫非命也,顺受其正。”“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历来儒家都主张俟命,即站在合理的地位,等命来,却不是白白地坐着等,要修身以俟之,最后是立命,即造出新命来。俟命是静的,立命便是动的了。

    《孟子》有一章书,讲“性”与“命”。一个人想吃好的,看好的,听好的,这是性,不过有分际,能力做不到,只好听天安命,并不是大菜大肉,非坐汽车不可。这叫“有命焉,君子不谓性”。颜子闻一知十,子贡闻一知二;我们闻二才知一,或闻十才知一,这都是命,不过有性,人应该求知识,向上进,不可借口聪明才力不如人,就不往前做。这叫“有性焉,君子不谓命”。这两句话,很可以解释儒家使命立命之说。

    荀子讲命,又是一种解释。他说:“节遇谓之命。”他虽然不多言命,但是讲得很好。偶然碰上,就叫节遇,就叫命。遗传是节遇,环境亦是节遇。生来身体弱不如旁人,生在中国不如外国,无论如何没有法子改变。庄子讲命很有点像儒家,他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受遗传及环境的支配,无可如何的事情很多。好有好的无可奈何,坏有坏的无可奈何。定命说虽有许多的毛病,安命说却有很大的价值。个人的修养,社会的发达,国家的安宁,都与之有密切的关系。

    安命这种思想,儒家很看重。不仅如此,儒家还讲立命,创造出新命来。孟子讲:“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这是说要死只得死,阎王要你三更死,谁肯留人到五更?但不去寻死。身体有病,就去就医,自己又讲卫生,好一分,算一分,不求重病,更不求速死。小之一人一家如此,大之国家社会亦复如此。孔子知命,所以很快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一面要安命,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一面要立命,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吾人处世应当取的态度。

                                    (选自梁启超《儒家哲学》,文章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安命”这种思想的一项是(   

A.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

B.有性焉,君子不谓命

C.有命焉,君子不谓性

D.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的俟命是静的、被动的,白白地坐着等,立命是动的、积极的,是造出新命来。

B.荀子讲命,又是一种解释,与孔孟思想背道而驰,更接近庄子的想法。

C.有病就看,又讲卫生,不使自己于危险之中,也是立命。

D.“安命”就是“知命常乐”,儒家言命的真谛全在于此。

3. 结合全文,概括儒家对“命”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一则,根据要求答题。(5分)

马拉松是平民的运动,一双跑鞋,一条马路就可以奔跑起来,可以说,是贫富差距最小的一项体育运动。所以不管在哪一个城市的马拉松赛场上,专业选手永远是其中的极少数,比如本次杭州马拉松,专业选手只有42人,更多的是当地的市民和慕名而来的业余爱好者。他们中有企业老板,也有公司白领;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有大人,也有小孩。市民先生一家甚至全家出动,用轮椅推着老母、用婴儿车推着宝宝奔跑。在赛道上,                              

在本次杭州马拉松比赛中,业余选手们把长跑当成娱乐,他们有的装扮成印第安人,戴上莫西干头饰奔跑;有的则装扮成超人、蝙蝠侠,内裤外穿,头戴面罩奔跑;有的则走传统路线,装扮成济公、古装美女奔跑。

1.在第一段画线处补写一句总括性的话。(不超过20个字)(2分)

2.针对第二段材料中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80个字)(3分)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4分)

示例:春天那个坏小子

一路上吹着轻狂的口哨

弄乱大街上所有女人的头发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唐之前,家具往往造得矮小,古人席地而坐,一人盘踞一个低矮的小食案,一人享用一份饭菜,类似今天的西餐。进入唐代,                       他们为之雀跃不已

高桌大椅帮助唐人实现了从分食制到会食制的飞跃

一群人围聚一桌共享佳肴有了现实条件

而是一件共同享受和娱乐的事

新式家具高桌大椅出现

吃饭不再是一件各顾各的事

唐人发现了隐藏在生活中的新乐趣

A.⑤③④②①⑥       

B.④②①⑤③⑥

C.⑥④②①⑤③       

D.⑥④⑤③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