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脚印 王鼎钧 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脚印    王鼎钧

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你该还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捡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车中、船中,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纵然桥已坍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上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浮上来。

想想看,有朝一日,我们要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坚果;花市灯如昼,长街万头攒动,我们去分开密密的人腿捡起脚印,一如我们当年拾起挤掉的鞋子。想想那个湖!有一天,我们得砸破镜面,撕裂天光云影,到水底去收拾脚印,一如当年采集鹅卵石。在那个供人歌舞跳跃的广场上,你的脚印并不完整,大半只有脚尖或只有脚跟。在你家门外、窗外、后院的墙外,你的灯影所及,你家梧桐的阴影所及,我的脚印是一层铺上一层,春夏秋冬千层万层,一旦全部涌出,恐怕高过你家的房顶。

有时候,我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激动;有时候,我也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怀疑。我固然不必担心我的一肩一背能负载多少脚印,一如无须追问一根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可是这个传说跟别的传说怎样调和呢?末日大限将到的时候,牛头马面不是拿着令牌和锁链在旁等候出窍的灵魂吗?以后是审判,是刑罚,他哪有时间去捡脚印?以后是喝孟婆汤,是投胎转世,他哪有能力去捡脚印?鬼魂怎能如此潇洒、如此淡泊、如此个人主义?好,古圣先贤创设神话,今圣后贤修正神话,我们只有拆开那个森严的故事结构,容纳新的传奇。

我想,拾脚印的情节恐怕很复杂,超出众所周知。像我,如果可能,我要连你的脚印一并收拾妥当。如果捡脚印只是一个人最末一次余兴,或有许多人自动放弃;如果事属必要,或将出现一种行业,一家代捡脚印的公司。至于我,我要捡回来的不只是脚印。那些歌,在我们唱歌的地方,四处都有抛掷的音符,歌声冻在原处,等我去吹一口气,再响起来。那些泪,在我流过泪的地方,热泪化为铁浆,倒流入腔,凝成铁心钢肠,旧地重临,钢铁还原成浆还原成泪,老泪如陈年旧酿。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也许,重要的事情应该在生前办理,死后太无凭,太渺茫难期。也许捡脚印的故事只是提醒游子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镜花水月,回首都有真在。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站,当然就是故乡。

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吗?似乎不能,所有的方士都试验过,失败了。但是我想有个秘方可以再试,就是这名为捡脚印的旅行。这种旅行和当年逆向,可以在程序上倒过来实施,所以年光也仿佛倒流。以我而论,我若站在江头、江尾想当年名士过江成鲫,我觉得我20岁。我若坐在水穷处、云起时看虹,看上帝在秦岭为中国人立的约,看虹怎样照着皇宫的颜色给山化妆,我15岁。如果我赤足站在当初看蚂蚁打架、看鸡上树的地方让泥地由脚心到头顶感动我,我只有6岁。

当然,这只是感觉,并非事实。事实在海关人员的眼中,在护照上。事实是访旧半为鬼,笑问客从何处来。但是人有时追求感觉,忘记事实,感觉误我,衣带渐宽终不悔。我感觉我是一个字,被批判家删掉,被修辞学家又放回去。我觉得紧身马甲扯成碎片,舒服,也冷。我觉得香肠切到最后一刀,希望是一盘好菜。我有脚印留下吗?我怎么觉得少年十五二十时腾云驾雾,从未脚踏实地?古人说,读书要有被一棒打昏的感觉,我觉得“还乡”也是。40岁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你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说是两个旅行的人住在旅店里,认识了,闲谈中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的家乡有座高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一天,不知怎么,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你已经遗忘了太多的东西,忘了故事,忘了歌,忘了许多人名地名。怎么可能呢?那些故事,那些歌,那些人命地名,应该与我们的灵魂同在,与我们的人格同在。你究竟是怎样使用你的记忆呢?

……那旅客说:你想我家乡的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一笑,不愠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的高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真快,真简单,真干净!种种成长的痛苦,萎缩的痛苦,种种期许,种种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昨日今我一瞬间”,时间不容庸人自扰。这不是大解脱、大轻松,这是大割、大舍、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我想躺在地上打个滚儿恐怕也不能够,空气会把我浮起来。

1.文章开篇“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3分)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我感觉我是一个字,被批判家删掉,被修辞学家又放回去。

(2)我想在地上打个滚恐怕也不能够,空气会把我浮起来。

3.文章在人称使用上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处?(4分)

4.文章详细介绍了“两个乡间父老夸耀自己家乡的高楼”的故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5.有人建议把题目“脚印”改为“乡愁”,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谈谈你的看法。(5分)

 

1.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文章主要从“浪漫”和“颓废”两方面展开。③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展示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 2.(1)①批判家是尊重事实的,事实是残酷的,我像字一样被“删掉”,巧用比喻,表明远离故乡的我被故乡抛弃,被现实阻隔,不可能再会故乡。②修辞学家是浪漫的,是感性的,是满怀着热情和憧憬的,于是在美妙的梦幻中,我又能回到故乡,心灵得到慰藉。修辞学家的“放”体现了乡愁的“浪漫性”。 ①生命之旅太匆匆,没有留下多少人生印记可供追忆。② “落地”寓意“回乡”,想打个滚都不可以,寓意“回乡不得”的苦涩无奈。“空气会把我浮起来”寓意终生漂泊的命运。 3.第一问: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某些段落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②采用第一人称,会使小说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③采用第二人称“你”,会让读者无法控制地融入文章中去,有一种无法回避的直面感,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也很容易激发写作者的倾诉欲。 4.①以“高楼”隐喻故乡,当年初闻故事时向往故事中的高楼,年迈的“我”意识到高楼不在远方,就是故乡。②通过“夸耀高楼”的方式来表达对故乡的浓重爱意。③以“从高楼坠落”的过程比喻“短促的人生”,引发作者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和反思,进而深化文章主旨。 5.这是开放性的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题目为“脚印”好。①文章从“拾脚印”的传说引入对乡愁种种思考,这是行文的出发点。②“拾脚印”具有象征意蕴,寄寓着思乡的强烈情感。③“乡愁”太直露,且普通,“脚印”比“乡愁”更含蓄,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示例二:题目为“乡愁”好。①“乡愁”能够概括文章的中心,体现文章的主旨,清晰明了。②全文并不是单围绕“脚印”展开的,以“脚印”为题有失偏颇,容易误导读者对文章整体的把握理解。③“乡愁”能更快地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和句子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内容上写了什么,二是结构上什么作用。结构上的作用要联系其在文中的位置。本题“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在文章的开头,开头段结构上的作用主要有:引出下文(总领全文)、照应标题(或后文)、凸显主题、奠定情感基调(有情感词的时候)。“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中点明“乡愁”,点出文章主旨,“浪漫而略近颓废”情感词奠定情感基调,同时又总领全篇,因为后文就是按照由浪漫到颓废的思路展开的。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句子含义题。此类题目有难度,主要是抓住句中的关键词,看有没有修辞、描写等方式,然后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关键词往往有表面意、深层意、双关意等。第一句中的关键词是“字”“删掉”“放回去”,句中说“我是一个字”,从修辞上看是用了比喻的修辞,紧跟着考虑“删掉”“放回去”的深层意是什么,回归文本自然可以知道“删掉”是指现实生活中远离故乡,而“放回去”是指在梦中回到故乡。第二小问中主要是“在地上打个滚”“浮起来”,“落地”“在地上打个滚”指想回乡,却“不可以”,回乡不成的无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人称的妙处。主要有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亲切自然,拉近与读者的的距离;面对面交流,便于感情的抒发;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本文主要有两种人称,“我”是第一人称,“你”是第二人称。然后根据两种人称的作用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句子段落的作用。作用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什么;二是结构上。题干中问的是“两个乡间父老夸耀自己家乡的高楼”这一部分的用意,回归文本,结合文章的主旨,可以发现此处体现了作者借他人之口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从几方面阐述理由。标题的作用主要有:结构上(贯穿全文的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主旨上(点明中心,揭示主旨)、人物上(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现作品人物性格)、内容上(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内容)、效果上(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无论是选用“脚印”还是“乡愁”都有道理,“乡愁”是文章的主旨,“脚印”是主旨的载体。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庄子说:“大辩不言。”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者,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

B.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 诗人要能从“有”到“无”,这给诗人带来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所谓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和天然境界。

2.下列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D.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说不出”的意来代替“不说出”的象,以意尽象。

3.结合全文,说说怎样才能写出“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诗作?(3分)

 

查看答案

《红楼梦》第七回有焦大醉后骂人的情节,焦大有句话,存在两个不同版本:

A版本 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

B版本 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

从语言生动性角度看,你认为哪一个版本更精彩?简述理由。(5分)

答:我认为(    )版本更精彩。         理由:

 

查看答案

朱光潜先生《谈美》一书中介绍过近代一些有趣的美学实验。如瑞士心理学家布洛关于颜色的重量实验:把两个面积、角度均相等的三角形甲和乙从中腰平分,然后着两种深浅不同的颜色。他让接受实验的人比较甲、乙两个形状,然后询问他们喜欢哪一个,并说出理由。参加实验的50人,绝大多数喜欢甲而不喜欢乙;他们的理由是:甲比较稳定;乙上半太沉重,下半太轻浮,令人产生轻重倒置的感觉。

请从上述实验事实中写出两条结论,答案要简明,每条限18字以内做答(不含标点)。(4分)

 

查看答案

将下面6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

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

②展出的作品大都体现出用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

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

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

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

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

⑤④②①⑥③     B.②⑤④①⑥③    C.②④⑤③①⑥   D.④⑤②①⑥③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每天,全球有5.5亿用户操着75种不同的语言在Facebook上评价、浏览、分享,全部用户每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总计高达7000亿分钟。

B.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C.北京地铁公司宣布,自 3月13日起,地铁l号线中午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3分钟,晚高峰列车运行间隔缩短至2分05秒。

D.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