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9分) 冯唐者,其大父①赵人。父徙代。汉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共19分)

冯唐者,其大父赵人。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文帝辇过,问唐曰:“父老何自为郎?家安在?”唐具以实对。

文帝曰:“吾居代时,吾尚食监高祛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战于钜鹿下。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父知之乎?”唐对曰:“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上曰:“臣大父在赵时,为官率将,善李牧。臣父故为代相,赵将李齐,知其为人也。”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曰:“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当是之时,匈奴新大入朝毵,杀北地都尉印。上以胡寇为意,乃卒复问唐曰:“公何以知吾不能用廉颇、李牧也?”唐对曰:“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臣大父言,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委任而成功,故李牧乃得尽其智能,是以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其后会赵王迁立,乃用郭开谗,卒诛李牧,令颜聚代之。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五日一椎牛,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终日力战,斩首捕虏,上功莫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之。其赏不行而吏奉法必用。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云中守魏尚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而拜唐为车骑都尉,主中尉及郡国车士。

——节选自《史记·冯唐列传》

[注]①大父:祖父。②尚食监:官名。③朝毵(sān):地名。④阃(kǔn):国门。⑤尺籍伍符:军中条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父故为代相,赵将李齐 善:与……交好

B.良久,召唐曰  让:谦让

C.委任而成功  责:要求

D.且云中守魏尚上功首虏差六级 坐:因犯下……罪

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冯唐敢于进谏的一项是 (    )

①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

②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

③鄙人不知忌讳。

④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奏之。此非虚言也。

⑤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⑥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

A.②④⑤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冯唐向文帝介绍、评价了李齐、李牧、廉颇、魏尚等大将,并告诉文帝,前人遣将的经验是,国内大事由君王来控制,边关赏赐之事由将军来主断,朝廷吕从中干扰。

B.魏尚把军中交易市场获得的税收全部拿来犒赏将士,他也出于私心聚敛钱财,每五天杀一头牛大宴宾客。加上后来他又虚报战功,因此被削去爵位,判了刑。

C.冯唐告诉文帝,边关士卒都是平民百姓的子弟,不知道“尺籍”“伍符”这些军中法令,而且他们整天奋力作战,不要因为他们在向衙门报功时,有些不符实情,就重罚他们。

D.当文帝在冯唐面前慨叹当朝没有像廉颇、李牧那样的良将时,冯唐直言冒犯龙颜,文帝并未加罪冯唐;在国事紧急时,他又听取冯唐的意见,改正错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以兵破士北,为秦所禽灭。(5分)

(2)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5分)

 

1.B 2.A 3.B 4.(1)因此打仗失败士兵败逃,被秦国俘虏并消灭。 (2)当天派冯唐拿着令节赦免魏尚,再让他作云中太守。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等方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B项“良久,召唐让曰”中的“让”,可联系前一句“上怒,起入禁中”和后面“曰”的内容“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闲处乎”来推测,此处的“让”应该解释为“责备”。故选B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题干中要求选出“冯唐敢于进谏”的句子,根据这个要求,可以采取排除法,凡是不是进谏的内容都可以排除掉。①“尚不如廉颇、李牧之为将也”③“鄙人不知忌讳”⑥“臣诚愚,触忌讳,死罪死罪”都不属于进谏的内容。故选A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B项在文中的原句是“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出私养钱”,其中魏尚“出私养钱”是拿出私人的俸钱,并非是选项所说“他也出于私心聚敛钱财”;“加上后来他又虚报战功,因此被削去爵位”错误,根据文中的内容可以知道,他犒赏军士不是他削爵判刑的原因。故选B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是以”即“以是”,因此;“北”,败逃;“为……所”,被动句。(2)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让……担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9分,每小题3分)

    中华民族主体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以中华民族主体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一直起着凝聚和维系中华各民族精神生命和力量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的最强大的动力。可以说,这是我们全部特色之中最大的特色,一切优势之中最突出的优势。

    怎样去观察和判断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优劣?首先要懂得“文化”是什么。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即“使人之为人”的全部要素、过程和成果。按照这个本质来理解,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自己生存发展方式和过程的凝结,是民族主体生命历史的积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符号,这是一切民族文化的“共色”;而一种民族文化的“特色”,也是来自民族主体特有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具体历史过程,就像每个语种的字体和发音都有自己的特征,是来自语言形成的独特历史一样。其“特色”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因为它代表着民族的现实的、具体的个性。

    一般说来,并非所有特色都一定是优点和优势;但是从根本上说,一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特色,与其民族主体的生命之间,却必然有一种本质上的、占绝对优势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因为,“我的文化就是我本身”——民族与民族文化存亡与共,荣辱相依。除非民族本身改变,或被消灭和取代了,否则这种联系是不会让位于其他文化的。在这层意义上,就可以说“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特色”了。

    可见,文化上的所谓“特色”和“优势”,虽然看上去似乎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其实却是来自文化的主体性,来自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不可分离的联系。所以一般说来,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都具有自己的一定特色和优势。世界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都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彼此都有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之处。

    这样说是否抹煞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之分?不是的。这个问题国际学术界讨论了很久,结论是:所谓民族文化的优劣或先进与落后之分,只应以民族主体自己的生存发展为尺度,看其是否能够为主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而不能用一个民族的尺度去衡量另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区分文化的“优势”与“强势”两个概念:“优势”是指主体自身的条件,“强势”则指对其他主体的态度。人类历史证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文化“强势”,总是以侵犯其他民族主体的权利为目标的。从长远看来,这种“强势”所代表的未必是某种先进文化的“优质”成份,相反倒常常是人类文化中的“劣质”成份。这一点正在为今天的人类所觉悟。

    总之,离开了文化的主体性特质和尺度,就不能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的特色长短和优劣得失。主体性的立场和思想方法,是我们在看待任何文化现象时都不能忽视的。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的最大特色在于它凝聚和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和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

B.民族文化既有“共色”,也有‘特色”,“共色”表现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符号,“特色”则表现为每个语种的字体和发音都有自己的特征。

C.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凝结着这个民族自己生存发展方式和过程,积淀着这个民族主体生命的历史。

D.民族文化的“特色”,来自民族主体特有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具体历史过程,它代表着民族的个性,因此,它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特色就是它的优势所在,因为这种特色与其民族主体的生命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占绝对优势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

B.民族与民族文化关系密切,不可分离,可谓存亡与共,荣辱相依。从这层意义上可以说—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特色。

C.文化的特色和优势,来自文化的主体性,来自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不可分离的联系,虽然看上去似乎是通过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D.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都具有自己的一定特色和优势,因此,世界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都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交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彼此都有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之处,这和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的观点并不矛盾。

B.判定民族文化的优劣,只应看其能否为民族主体的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而不是用一个民族的标准去衡量另一个民族的文化。

C.文化的优势与强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强势并不代表其文化优势,因为帝国主义等的文化强势总是以侵犯其他民族主体的权利为目的。

D.要从文化的主体性特质和尺度的视角来正确看待民族文化的特色长短和优劣得失,看待任何文化现象时应重视主体性的立场和思想方法。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理性主义者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感性主义者说,摆脱思想去感受爱吧,人的幸福只来源于情感。你认为理性和感性哪个更重要?

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表达你的感悟与体会。

 

查看答案

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并进行整合,为“微信”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3分)

①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免费应用软件。

②微信通过网络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

③微信能快速地为用户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

④微信界面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包括表情和文字,并支持多人群聊和视频聊天。

 

查看答案

元旦期间,在北京工作的小张收到了二叔的儿子在北京读大学带来的土特产,他很高兴,给二叔写了一封信,但其中有3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3分)

我非常高兴地了收到您送给我的土特产。看到这些土特产,我又想起了二叔您对我的关心和爱护,真是非常感谢您。至于您想让我为令郎毕业后联系工作一事,我会鼎力相助,一定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您肯定会惊喜的!

①___       __  改为                     ②________   改为           

③____     ____ 改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春声和春深

林斤澜

⑴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 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⑵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⑶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噜嗦什么呢,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⑷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⑸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

⑹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响。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⑺这是春声。

⑻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

⑼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在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

⑽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田,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⑾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蒙蒙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⑿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遇上个外国风景油画展。我没有多少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⒀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⒁这是春深了。

1.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拟声词“苏苏苏”和“沙沙沙”的不同表明作者与弟弟对故乡的记忆或怀念的不同。

B.作者对“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为下文描述春声作了感情的铺垫。

C.作品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京“春脖子短”。

D.“春长”和“春深”一动一静彼此呼应,衔接巧妙而且结构严谨。

E.本文结尾意味深长,空谷回音中留给读者思考和相象的空间。

2.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⑾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4分

 

3.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