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写作60分,书写6分) 寒夜中,总以为被子是暖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写作60分,书写6分)

寒夜中,总以为被子是暖的,被子阻隔了外面的寒冷,保住了我们的体温。一切温暖都来自我们体外,比如太阳、火炉。也有人认为,被子本身并不暖,也不会产生温暖,我们的心就是一颗太阳、一只火炉,当我们处于寒冷、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自已温暖自己。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以“温暖来自自身”或“温暖来自他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例文: 伸出手温暖他人 社会发展,杂念、善念交错,在这个空间里生存已久,许多双手已变冰冷,道德与善良在缺失。伸出手吧!去温暖他人,去帮助他人。 早前在广东省发生的“小悦悦”事件让人不禁感叹,如今的社会人心竟变得如此生硬,生硬得叫人畏惧。一个弱小的孩子躺在路中央,十几人从她面前走过却无一人伸出缓助之手,让她呻吟,痛苦,只有一位清洁老奶奶伸出手,来温暖这已冰凉的身躯。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渐渐麻木于利益,金钱之间,渐渐忘了去伸手,忘了手中的温度足以温暖人心。 雪莱曾在《论爱》里说道:“当爱逐渐死去,人心不过是活着的墓穴。”当爱与善念走远,社会不过是装满躯壳的坟场。伸出你的手吧!去温暖他人,去唤醒那些沉睡了的心,去让杂念堆积的冰山融解,去让道德在社会中重新燃烧。 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修女特蕾莎将获得的20万美金全部捐给印度的贫困儿童,并申请将筹备晚会的6000美金也全部捐出。而特蕾莎修女自身朴素,临终时只身着最普通的修女装,手握一本圣经。她的一生简单却不平凡,她伸出她的手去温暖了无数印度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爱与希望,让他们相信善念仍存于世,让他们学会今后也要伸出手去温暖更多的人。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张丽丽老师在货车撞向学生时,伸手奋力推开学生,结果被撞倒,下身高位截肢。北大教授倡导扶起老人,若被索求赔款,学校承担费用。日本企业巨人稻盛和夫伸出双手扶起涉临破产的航空企业,握住每个员工的手,用温暖的心去唤醒员工们的斗志。 他们,这些抱着善良之心的人,在生活的小事中,伸出自己的双手,去帮助他人,去救援,去保护,去温暖他人。社会,国家的运行稳定需要这些人的扶持,需要这些人来带动他人的伸手举动,需要这些人来让道德观念在人群中传递。 别去吝惜自己的帮助,别去埋怨社会的黑暗与阴霾,别让你的手长期放在口袋里,别让你的善良与爱心和道德和时间一样流逝。 社会发展,杂念,善良交错,在这个空间生存已久,纵使许多双手已变冰冷,却仍有温暖之人愿伸手去维护道德,去温暖他人。做个温暖的人,伸出手温暖他人! 本文从材料的第一个角度展开立意,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中规中矩:先由“小悦悦”的负面事件引出话题,继之以雪莱的经典话语展开正面的论述,由特蕾莎修女讲到中国的“最美女教师”,较充分地论证了“伸出手温暖他人”的意义。所用例证材料尽管缺乏新鲜感,但用得恰当好处,前后具有内在有机的联系。 【解析】 试题分析:1.立意指导:准确理解“温暖”的含义。“温暖”可是形容词,形容语言、动作、眼神;“温暖”可是动词,“温暖”我们(他们)的心田,“温暖”我们(他们)的记忆,乃至“温暖”我们(他们)的生命。温暖的内涵可以是乐观、坚强、宽容、理解、信任、感恩等理解了“温暖”的多重含义,写作就容易找准切入口。2.作文分值:一类文:观点鲜明,立意健康向上,有深度,能将温暖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对温暖的含义理解正确,所选事例典型、准确,富有感染力、表现力,论据充足,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语言简练、通畅;二类文:观点鲜明,立意健康向上,有深度,能将温暖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对温暖的含义理解准确,所选事例典型、准确,结构完整,有条理,语言通顺;三类文: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有温暖,但温暖的含义笼统,内容单薄,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四类文:偏离题意,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文中没有温暖的词语,没有什么内容,感情虚假,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难辨。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的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

现如今,个性早已成为新新人类的代名词。“你真有个性”成为一种语言的时尚,其实,个性不是奇装异服,不是夸夸其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析】
个性就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苏轼那笑对人生的豪迈与豁达_______         _

个性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性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4分)

满分5 manfen5.com

(1)这幅漫画反映了当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2分)

                                                                         

(2)针对这种社会现象,你想对“你们”提出什么建议?(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后面题目

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

安福学

①在兰州穿城而过的古老黄河上,现代大都市的喧嚣中还保留着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古老图画,它像是远古的图腾,又像是奶奶娓娓讲述的故事。这就是至今还保留在黄河上游地区的古老渡河工具——羊皮筏子,而在黄河波涛上奋力挥动着船桨的筏子客们,他们那浓烈的西部口音、发达的高原胸肌,还有黑里透红的粗糙脸膛,都会在乘坐过羊皮筏子的人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博大、雄浑,甚至还有几分原始的画面,总会复去还来地令人心旌摇曳。

②除了老中青年的男性外,偶尔也会有中青年女性,操持着筏子客这古老的营生。在靖远的黄河岸边,我就曾遇到过一位漂亮的黄河女筏子客。这个双颊上有如盛开着艳丽桃花的黄河妹子,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豆蔻年华和青春梦想,浸泡在爷爷那只能熏醉长天和落日的老酒壶里。她高举着桨橹,把三村六寨里的过河人渡过来又渡过去,她的眼神里,柔情与野性并存,装束中,古朴与时尚同在。乘坐在她驾驭的羊皮筏子上,你的心中会泛起许多联想与遐思:这片土地真费人啊,费男人也费女人,这个费就是过快地消磨人的青春;这条黄河也养人啊,养男人也养女人,这个养就是滋润与调养人的精神。

③在兰州穿城而过的黄河上,尽管早已有YAMAHA快艇劈波斩浪,尽管游弋着各种豪华游轮,可这里的羊皮筏子仍不知疲倦地上演着古老的童谣。老爷爷那背负着半个世纪人间沧桑的双肩,把一代又一代黄河人对生命的渴望与执著,都划向那令人情牵魂绕的黄河岸上。羊皮筏子上的西北妹子,也曾羡慕都市少女的红唇短裙,曾眼热贵妇人在出租车里的高谈阔论,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羊皮筏子上的哥哥只要望见晴空里的太阳停留在崖畔上,看到老辈人眯起昏昏的睡眼,一对有情人就又出现在黄河滩头或筏子上。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筏子客们,把现代都市边的风景一次又一次地摇向远古,把昨天荡气回肠的花儿调一遍又一遍地唱给未来。

④这羊皮筏子上生生不息的古老岁月哟,伴着一泻千里的大黄河,牵着多梦多歌的季节,春种秋收,把所有的情爱与希冀都溶入永恒的老河口。不知疲倦的高原风也和他们一起辛劳,而他们共同忙碌的结果,就是想把苦日子扔进河里让它流走;黄黄的一河高原雪水冲刷着黄黄的一山黄土,黄黄的一串老日子装点着这一道黄黄的风景线。爷爷的爷爷年轻时就划着这筏子运走了村里人的笑声;奶奶的奶奶年少时就乘着这筏子送走了山里人的叹息。

⑤霓虹闪烁的都市里,官场、商场、情场,也许正上演着金戈铁马的战事;西部的天空下,旱塬、戈壁、窑洞,也许正吟唱着古老的情诗与歌谣;而额头长满褶皱的筏子客只管吸着几代人传下来的水烟锅子,凭着一身胆气和汗水,把原本平平淡淡的光阴,划出像平川上那一朵朵牡丹花一样光鲜的日月。

⑥倒在筏子上的这把喝醉了几辈人的老酒壶还是那么古色古香,筏子客正是从这把酒壶里品出了活人的滋味;挥动在水面上这只劈波斩浪的旧船桨,放筏人正是从这桨声中听惯了风声水声和男女对歌的花儿声。他们对这个世界别无所求,就这样生生不息地放筏在滔滔黄水之上,打从天上来,又划向天边去,让这现代都市边的远古风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就这么田园牧歌般地悠然着,就这么波峰浪谷之间里颠簸着,就这么平淡从容地划过春秋,又送走冬夏……(选自《光明日报》2008711

1.文章多处写到了“酒壶”、“水烟锅子”、“船桨”,这些意象有何共同点?作者写这些意象的用意是什么?(4分)

2.联系全文,谈谈第三段中“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5分)

3.在传统文明不断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今天,面对羊皮筏子这种古老、传统的运输工具,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对此,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述文,完成后面题目

现在书该怎么读?

金克木

①现在人读书有个问题:书越来越多,到底该怎么读?

②汉朝人东方朔吹嘘他三冬,文史足用。唐朝人杜甫自说读书破万卷。宋朝以后的人就不大敢吹大气了。因为印刷术普及,谁也不敢说书读全了。于是分出正经书闲书正经书中又限制为经、史,甚至只有九经、三史要读,其他书可多可少了。

③现在该怎么读书?有些读书其实称不上是读书。手不释卷的人也许手中是武侠和侦探小说或者试题答案,嚷没工夫读书的人说不定并不是急于读书。我们读书不但要读中国书,还要读外国书,还有杂志、报纸。光读基本书也不行:数量少了,质量高了,又难懂,读不快,而且只是打基础不行,还得盖楼房。怎么办?就说中国古书吧,等古籍整理出来不知何年何月,印出来的只怕会越多而不是越少,因为许多珍贵古籍和抄本都会印出来。而且古书要加上标点注释和序跋之类,原来很薄的一本书会变成一本厚书。古书整体并没有死亡,现在还在生长。好像数量有限度,其实不然。《易经》、《老子》从汉墓里挖出了不同本子。《红楼梦》从外国弄回来又一个抄本。难保不再出现殷墟、敦煌、吐鲁番之类。也许理科的情况好些,都已经现代化进了新书里了;可是新书却多得惊人,只怕比文科的还生长得快。只管自己研究的题目,其他书全不看,当然也可以,不过作为一个社会活动中的人若总是好像套中人,不无遗憾吧?

④如何在书海之中航行呢?我觉得最好学会给书看相,最好还能兼有图书馆员和报馆编辑的本领。其实这三样也只是一种本领,用古话说就是望气术。古人常说夜观天象,或则说望见什么地方有什么剑气,什么人有什么“才气”,之类,虽说是迷信,但也有个道理,就是一望而见其整体,发现整体的特点。用外国话说,也许可以算是1890年奥国哲学家艾伦费尔斯Ehrenfels首先提出来,后来又为一些心理学家接受并发展的格式塔Gestalt完形吧?

⑤从前看相的人常说人有一种格局。这和看风水类似。王充《论衡》有《骨相》篇,可见很古就有。这些迷信说法和人类学、地理学正像炼丹术和化学、占星术和天文学一样,有巫术和科学的根本区别,却又不是毫无联系,一无是处。不论是人还是地,确实有一种格局。从前在图书馆工作的人没有电子计算机等工具,甚至书目还是书本式,没有变成一张张分立的卡片。书是放在架上,一眼望去可以看见很多书。因此不大不小的图书馆中的人能像藏书家那样会望气,一见纸墨、版型、字体便知版本新旧。不但能望出书的形式,还能望出书的性质,一直能望到书的价值高低。这在从前是熟能生巧之故。编书目的,看守书库查找书的,管借书、还书的,都可能自己学得到,却不是每人都必然学得到。对书和对人有点相似,有人会认人,有人不会。

⑥若能望气而知书的格局,会看书的,又能见书即知在哪一类中、哪一架格上,还具有一望而能迅速判断其新闻价值的能力,那就可以有略览群书的本领。因而也就可以博览群书。据说诸葛亮读书是但观大略,不知是不是这样。

⑦其实以上说的这种格式塔知觉在婴儿时期就开始了。人人都有这种本领,不过很少人注意自己去锻炼并发展。要练这种略览博览望气工夫比学武术和气功还难。另外还有个补救办法是把人代替书,在人多的地方练习观察人。书和人是大有相似之处的。学学给人作新式看相,比较比较,为的是把人当作书读。这对人无害,于己有益。一法通,百法通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认为,“书到底该怎么读”的问题古已有之,把书分为“正经书”和“闲书”、规定要读经读史,可以看做古人应对这个问题的方法。

B 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只管自己研究的题目,其它书全不看”,那么阅读视野就会显得过于狭窄,给人留下“套中人”的印象。

C 作者认为,“看相”和“风水”这些迷信说法和人类学、地理学相比,当然存在着巫术和科学的根本性区别,但也不是一无是处。

D 文章认为,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和藏书家都具备“略览群书”的本领,能从纸墨、版型、字体推知版本新旧,从而判断出一本书的价值。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说“只是打基础不行,还得盖楼房”,由此推知,作者主张不光要读自己喜欢的书,还要读其它不喜欢的书。

B 作者所说的“看相”、“望气”,重点是说要一眼看透书的深层价值。

C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资源都可以快速索取,所以作者提倡的“略览群书”的主张已经过时。

D 每个人天生都有一种“一眼查看事物整体特点”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可用于提高读书的效率。

3.关于该读什么样的书,文中隐含着作者哪些观点?请分条概括。(4分)

4.作者认为现在书该怎么读?本文谈怎样读书却以“读”人作结,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每空1分,共8分)

(1)既无伯叔,                       ,晚有儿息。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

(3)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略考其行事……

(4)光阴者,                                 ,为欢几何?

(5)鹤汀凫渚,                     ;桂殿兰宫,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