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提笔忘字:步导致文化衰退? 陈雍君 日前美国《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提笔忘字:步导致文化衰退?

陈雍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

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

1.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B.“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

C.“提笔忘字”反映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

D.“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

2.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B.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

C.“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

D.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不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

B.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

C.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

D.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1.C 2.D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需要逐项加以分析判断,选项中,C项,并不是使用拼音进行交流,而是使用拼音输入法。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已经不再令人惊叹”说得过于绝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的叙述,要逐项加以分析概括,文中没有依据证明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现象是美国媒体率先发现,而只是美国媒体率先报道出来,而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和评论的不是“美国媒体的报道”,而是“提笔忘字”现象。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写作60分,书写6分)

寒夜中,总以为被子是暖的,被子阻隔了外面的寒冷,保住了我们的体温。一切温暖都来自我们体外,比如太阳、火炉。也有人认为,被子本身并不暖,也不会产生温暖,我们的心就是一颗太阳、一只火炉,当我们处于寒冷、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自已温暖自己。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以“温暖来自自身”或“温暖来自他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

现如今,个性早已成为新新人类的代名词。“你真有个性”成为一种语言的时尚,其实,个性不是奇装异服,不是夸夸其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析】
个性就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苏轼那笑对人生的豪迈与豁达_______         _

个性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性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4分)

满分5 manfen5.com

(1)这幅漫画反映了当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2分)

                                                                         

(2)针对这种社会现象,你想对“你们”提出什么建议?(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后面题目

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

安福学

①在兰州穿城而过的古老黄河上,现代大都市的喧嚣中还保留着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古老图画,它像是远古的图腾,又像是奶奶娓娓讲述的故事。这就是至今还保留在黄河上游地区的古老渡河工具——羊皮筏子,而在黄河波涛上奋力挥动着船桨的筏子客们,他们那浓烈的西部口音、发达的高原胸肌,还有黑里透红的粗糙脸膛,都会在乘坐过羊皮筏子的人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博大、雄浑,甚至还有几分原始的画面,总会复去还来地令人心旌摇曳。

②除了老中青年的男性外,偶尔也会有中青年女性,操持着筏子客这古老的营生。在靖远的黄河岸边,我就曾遇到过一位漂亮的黄河女筏子客。这个双颊上有如盛开着艳丽桃花的黄河妹子,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豆蔻年华和青春梦想,浸泡在爷爷那只能熏醉长天和落日的老酒壶里。她高举着桨橹,把三村六寨里的过河人渡过来又渡过去,她的眼神里,柔情与野性并存,装束中,古朴与时尚同在。乘坐在她驾驭的羊皮筏子上,你的心中会泛起许多联想与遐思:这片土地真费人啊,费男人也费女人,这个费就是过快地消磨人的青春;这条黄河也养人啊,养男人也养女人,这个养就是滋润与调养人的精神。

③在兰州穿城而过的黄河上,尽管早已有YAMAHA快艇劈波斩浪,尽管游弋着各种豪华游轮,可这里的羊皮筏子仍不知疲倦地上演着古老的童谣。老爷爷那背负着半个世纪人间沧桑的双肩,把一代又一代黄河人对生命的渴望与执著,都划向那令人情牵魂绕的黄河岸上。羊皮筏子上的西北妹子,也曾羡慕都市少女的红唇短裙,曾眼热贵妇人在出租车里的高谈阔论,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羊皮筏子上的哥哥只要望见晴空里的太阳停留在崖畔上,看到老辈人眯起昏昏的睡眼,一对有情人就又出现在黄河滩头或筏子上。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筏子客们,把现代都市边的风景一次又一次地摇向远古,把昨天荡气回肠的花儿调一遍又一遍地唱给未来。

④这羊皮筏子上生生不息的古老岁月哟,伴着一泻千里的大黄河,牵着多梦多歌的季节,春种秋收,把所有的情爱与希冀都溶入永恒的老河口。不知疲倦的高原风也和他们一起辛劳,而他们共同忙碌的结果,就是想把苦日子扔进河里让它流走;黄黄的一河高原雪水冲刷着黄黄的一山黄土,黄黄的一串老日子装点着这一道黄黄的风景线。爷爷的爷爷年轻时就划着这筏子运走了村里人的笑声;奶奶的奶奶年少时就乘着这筏子送走了山里人的叹息。

⑤霓虹闪烁的都市里,官场、商场、情场,也许正上演着金戈铁马的战事;西部的天空下,旱塬、戈壁、窑洞,也许正吟唱着古老的情诗与歌谣;而额头长满褶皱的筏子客只管吸着几代人传下来的水烟锅子,凭着一身胆气和汗水,把原本平平淡淡的光阴,划出像平川上那一朵朵牡丹花一样光鲜的日月。

⑥倒在筏子上的这把喝醉了几辈人的老酒壶还是那么古色古香,筏子客正是从这把酒壶里品出了活人的滋味;挥动在水面上这只劈波斩浪的旧船桨,放筏人正是从这桨声中听惯了风声水声和男女对歌的花儿声。他们对这个世界别无所求,就这样生生不息地放筏在滔滔黄水之上,打从天上来,又划向天边去,让这现代都市边的远古风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就这么田园牧歌般地悠然着,就这么波峰浪谷之间里颠簸着,就这么平淡从容地划过春秋,又送走冬夏……(选自《光明日报》2008711

1.文章多处写到了“酒壶”、“水烟锅子”、“船桨”,这些意象有何共同点?作者写这些意象的用意是什么?(4分)

2.联系全文,谈谈第三段中“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5分)

3.在传统文明不断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今天,面对羊皮筏子这种古老、传统的运输工具,有人在渴望它的改变,有人在期待它的延续。对此,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论述文,完成后面题目

现在书该怎么读?

金克木

①现在人读书有个问题:书越来越多,到底该怎么读?

②汉朝人东方朔吹嘘他三冬,文史足用。唐朝人杜甫自说读书破万卷。宋朝以后的人就不大敢吹大气了。因为印刷术普及,谁也不敢说书读全了。于是分出正经书闲书正经书中又限制为经、史,甚至只有九经、三史要读,其他书可多可少了。

③现在该怎么读书?有些读书其实称不上是读书。手不释卷的人也许手中是武侠和侦探小说或者试题答案,嚷没工夫读书的人说不定并不是急于读书。我们读书不但要读中国书,还要读外国书,还有杂志、报纸。光读基本书也不行:数量少了,质量高了,又难懂,读不快,而且只是打基础不行,还得盖楼房。怎么办?就说中国古书吧,等古籍整理出来不知何年何月,印出来的只怕会越多而不是越少,因为许多珍贵古籍和抄本都会印出来。而且古书要加上标点注释和序跋之类,原来很薄的一本书会变成一本厚书。古书整体并没有死亡,现在还在生长。好像数量有限度,其实不然。《易经》、《老子》从汉墓里挖出了不同本子。《红楼梦》从外国弄回来又一个抄本。难保不再出现殷墟、敦煌、吐鲁番之类。也许理科的情况好些,都已经现代化进了新书里了;可是新书却多得惊人,只怕比文科的还生长得快。只管自己研究的题目,其他书全不看,当然也可以,不过作为一个社会活动中的人若总是好像套中人,不无遗憾吧?

④如何在书海之中航行呢?我觉得最好学会给书看相,最好还能兼有图书馆员和报馆编辑的本领。其实这三样也只是一种本领,用古话说就是望气术。古人常说夜观天象,或则说望见什么地方有什么剑气,什么人有什么“才气”,之类,虽说是迷信,但也有个道理,就是一望而见其整体,发现整体的特点。用外国话说,也许可以算是1890年奥国哲学家艾伦费尔斯Ehrenfels首先提出来,后来又为一些心理学家接受并发展的格式塔Gestalt完形吧?

⑤从前看相的人常说人有一种格局。这和看风水类似。王充《论衡》有《骨相》篇,可见很古就有。这些迷信说法和人类学、地理学正像炼丹术和化学、占星术和天文学一样,有巫术和科学的根本区别,却又不是毫无联系,一无是处。不论是人还是地,确实有一种格局。从前在图书馆工作的人没有电子计算机等工具,甚至书目还是书本式,没有变成一张张分立的卡片。书是放在架上,一眼望去可以看见很多书。因此不大不小的图书馆中的人能像藏书家那样会望气,一见纸墨、版型、字体便知版本新旧。不但能望出书的形式,还能望出书的性质,一直能望到书的价值高低。这在从前是熟能生巧之故。编书目的,看守书库查找书的,管借书、还书的,都可能自己学得到,却不是每人都必然学得到。对书和对人有点相似,有人会认人,有人不会。

⑥若能望气而知书的格局,会看书的,又能见书即知在哪一类中、哪一架格上,还具有一望而能迅速判断其新闻价值的能力,那就可以有略览群书的本领。因而也就可以博览群书。据说诸葛亮读书是但观大略,不知是不是这样。

⑦其实以上说的这种格式塔知觉在婴儿时期就开始了。人人都有这种本领,不过很少人注意自己去锻炼并发展。要练这种略览博览望气工夫比学武术和气功还难。另外还有个补救办法是把人代替书,在人多的地方练习观察人。书和人是大有相似之处的。学学给人作新式看相,比较比较,为的是把人当作书读。这对人无害,于己有益。一法通,百法通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认为,“书到底该怎么读”的问题古已有之,把书分为“正经书”和“闲书”、规定要读经读史,可以看做古人应对这个问题的方法。

B 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只管自己研究的题目,其它书全不看”,那么阅读视野就会显得过于狭窄,给人留下“套中人”的印象。

C 作者认为,“看相”和“风水”这些迷信说法和人类学、地理学相比,当然存在着巫术和科学的根本性区别,但也不是一无是处。

D 文章认为,在图书馆工作的人和藏书家都具备“略览群书”的本领,能从纸墨、版型、字体推知版本新旧,从而判断出一本书的价值。

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说“只是打基础不行,还得盖楼房”,由此推知,作者主张不光要读自己喜欢的书,还要读其它不喜欢的书。

B 作者所说的“看相”、“望气”,重点是说要一眼看透书的深层价值。

C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资源都可以快速索取,所以作者提倡的“略览群书”的主张已经过时。

D 每个人天生都有一种“一眼查看事物整体特点”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可用于提高读书的效率。

3.关于该读什么样的书,文中隐含着作者哪些观点?请分条概括。(4分)

4.作者认为现在书该怎么读?本文谈怎样读书却以“读”人作结,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