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的题目 夜 色 一冰 夏夜桥头,皓月当空,凉风习习,引来许...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的题目

                 一冰

夏夜桥头,皓月当空,凉风习习,引来许多纳凉的人们。

桥下的河边,一阵悠杨的笛声传来,随即和上了一段柔美的二胡,接着几个老人便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原来是几个头发斑白的老人在切磋技艺。

老人们的兴致很高,谈笑风生,又拉又唱,吸引了许多观众。连一个衣衫褴褛、满面肮脏、身上还散发着一股股臭味的乞丐也凑了过来,入迷地听着。

老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拉二胡的,听别人喊他“胡局长”或“老胡”,大概没退休之前是个局长。老胡持弓一拉,指间便流淌出舒缓、柔美的音色来,听得人仿佛身上一凉,暑气顿消。

一曲终了,围观的人喝彩起来。一个老头抢着说:“老胡不但拉得好,这把琴也珍贵呢,值两三千块呢!”

众人“啧啧”称奇,老胡的脸上溢出得意来,他解释这琴为什么这么贵,他说琴头是象牙,琴杆是黑木,这蒙的蟒皮可不是一般的蛇皮,而是蟒的颈皮——试想,一条蟒蛇的七寸之处的皮能蒙几把二胡?这都是珍贵之物所制,故而值钱。众人又是一番惊叹。这时,忽然一个不和谐的尖尖的声音插过来:“琴是好琴,可惜废了。”人们一看,原来是那个乞丐在说话。

众人立时哑然,先前说话的老头儿显见是个爽快人,他反问道:“怎么废了?”乞丐说:“二胡这东西属贱,要越拉越好,不拉就算废了。三年不拉,便是废琴;十年不拉,便是死琴了。”

人们一听还有些讲究,但有几个年轻人挑逗乞丐:“你既然懂琴,想必也会拉,你就拉一段,我们听听。”

乞丐连忙推辞,那老头儿却不由分说,从老胡手里抢了二胡就往乞丐手里塞。乞丐拿了琴也就不再客气,他在台子上正了正身子,调试了几下音,手腕一动,立刻就令人感到是个内行。

琴声响起,听众马上分辨出和老胡拉的完全不一样,老胡拉得单调、轻飘,仅仅是成调而已,而这个乞丐却拉得厚重、连绵、凄婉、如怨如诉,把音符当作一支支利箭,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人们再看乞丐,不禁大吃一惊!月光下的乞丐乱发飞扬,双目炯炯,与先前的模样判若两人!乞丐昂首挺胸,意气风发,风神气韵俱佳,显出一个音乐大师的气概;一摆头、一抖弓,一弹指,莫不潇洒自如,顾盼神飞,把一群人都看得呆了,听得呆了!连月亮也似乎听得醉了!

一曲终了,乞丐凝然不动,最后一个音符还在他的指间环绕盘旋。人们还看到他的额头和面颊闪动着细密的亮光,虽是夏夜,但这河边甚是凉爽,人们早已落了汗,却见乞丐浑身湿透。

之后是一阵令人窒息的沉静。

等人们反应过来让他再拉一曲时,他已经摆着手,趿拉拖鞋飘飘而去。夜深了,凉气出来了,众人都散去了。

老胡回到家,找出一块净布,把二胡擦了又擦,才郑重其事地放入琴盒。

1.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

2.请对比乞丐听琴时和拉琴时的外貌、神态描写,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3.试简要分析划横线的“把音符当作一支支利箭,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这句话的妙处。(4分)

4.为什么衣衫褴褛的乞丐拉出的琴声比地位尊贵的老胡更动人?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6分)

 

1.(1)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1分);(2)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氛围,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2分);(3)与后面的环境描写相呼应,引人深思(1分)。 2.开始的乞丐浑身脏臭,惹人嫌厌,与退休了衣着光鲜,拿着珍贵二胡的老胡形成鲜明对比,也为后文乞丐的精彩演奏埋下了伏笔(2分);拉起琴来的乞丐却神采飞扬、意气风发、潇洒自如,宛然音乐大师,前后对比,更令人肃然起敬(2分)。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从侧面烘托乞丐技艺高超,拉出的琴声十分动人,仿佛直入人们内心深处(1分);同时给人们内心带来了极大震动,让人们不能不对他肃然起敬(2分)。 4.乞丐不仅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在演奏时全神贯注,更对二胡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在演奏时融入了个人的生活体验,所以动人。(2分)而老胡虽有珍贵的乐器,却没有艰辛生活的历炼,故无法演奏出真正动人的乐曲(2分)。(联系现实生活来谈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既要根据地一段文字的内容分析其对展开小说情节、揭示小说主题、展示人物性格等的作用,又要根据其第一段的特殊位置分析其在结构小说方面的作用。从内容方面看,此段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氛围,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出铺垫;从小说结构上看,此段呼应后面的环境描写。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要求对小说中人物的两种行为动作的形象描写加以对比,分析其好处。解答此题,要着重分析人物做这两个动作时的不同情境和心态。从小说中不难知道,乞丐在听琴时,“衣衫褴褛、满面肮脏、身上还散发着一股股臭味”,这同衣着光鲜,拿着珍贵二胡的老胡形成鲜明对比,也为后文乞丐的精彩演奏埋下了伏笔。当乞丐拉起琴来时,小说是这样写的:“(乞丐)乱发飞扬,双目炯炯,与先前的模样判若两人!乞丐昂首挺胸,意气风发,风神气韵俱佳,显出一个音乐大师的气概;一摆头、一抖弓,一弹指,莫不潇洒自如,顾盼神飞。”这样,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肃然起敬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从分析这句话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入手,分析其作用。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乞丐的琴声比喻为射到人们心里的一支支利箭,不仅从侧面烘托出乞丐的高超技艺,而且写出这琴声十分动人,仿佛直入人们内心深处,给人们内心带来了极大震动,从而突出了小说主题,加深了乞丐留给读者的印象。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但在回答时却可以先把它当作一道信息筛选题来做,然后在联系实际谈谈生活同艺术的关系就可以了。从文本内容可以看出,乞丐之所以能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同他在演奏时的全神贯注有关,更同他在演奏时融入了个人的生活体验有关。而老胡虽有珍贵的乐器,却没有将生活经历融入演奏之中,没有用心灵去体验所演奏的曲子,所以无法演奏出真正动人的乐曲。由此可知,要让自己的某种技艺到较高的水平,必须用心体验,融入自己的真切感受。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课文默写8分,每空1分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雨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再别康桥》)④ 士皆,发尽上指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乌江自刎(节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为诸君溃围,斩将,刈(yì割)旗,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乃刎而死。

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江东父兄怜而       王:称王

B.持短接战         兵:兵器

C.项王身亦十余创       被:遭受

D.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乃:竟然、却

2.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项王乃驰,复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乃刎而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兵败逃到东城,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他感慨今昔,不由发出了“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悲叹。

B.为了证明自己的失败结局并非不会打仗,项羽率兵几番冲杀,斩将杀士,重创汉军,让部下很是佩服。

C.乌江亭长停船等候项羽,但项羽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他的劝说,而与部下弃马步行作最后的拼杀。

D.司马迁肯定了项羽消灭暴秦的伟业,但也为项羽的结局深感惋惜,希望后世能从项羽的故事中吸取教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3分)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3分)

 

查看答案

课内文言文阅读(12分)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        币:礼品

B.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给予,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      谢:感谢

D.秦王复击轲,八创。         被:遭受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图穷而匕首见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而为歌           B.封,燕王拜送于庭

C.白衣冠以送之          D.朝服,设九宾

4.翻译中划横线的句子6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3分)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分)

 

查看答案

对下列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C.《再别康桥》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D.《再别康桥》一诗,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常身翼蔽沛公”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陪邻

C.使工药淬之        D.料大王士卒足当项王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