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课内文言文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张良是时从...

课内文言文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张良是时沛公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沛公

B  沛公欲关中                     秦地可尽

C  沛公今事有急,亡不义           百余里

D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B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D  所以遣将守关者

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  大王来何操?

B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C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D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1.C 2.D 3.D 【解析】 1. 试题解析:此题的前三小题考查文言实词,第四小题考查文言虚词。答题时,应先具体分析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加以对比。题中,C项的“去”都表示“离开(相互离开)”之意。A项的“从”,前句是“跟从”之意,后句是“使人跟从”之意。B项的“王”,前句是“称王”之意,后句是“(属于)大王”之意。D项的“乃”,前就作副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后句作副词,相当于“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语的古今异义知识。其中,D项的“所以”属于虚词,不在古今意义范围。A项的“非常”,在这里是“不同平常”之意,而今义相当于“十分”。B项的“婚姻”,在这里是儿女亲家之意;今义是指男女结婚。C项的“封闭”,在这里是“查封、关闭”之意;今义只是“关闭”。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关于文言句式的知识。解答此题时,应先将各句句式特点分析清楚。题中,D是一般陈述句。A是宾语前置句。B是定语后置句(“一双”是“白璧”的定语)。C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以事”翻译时应提到“告”之前)。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当我们暂时摆脱从有用性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功利心态时,就会在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发现美。相对于分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艺术却能给予我们更强烈更集中的审美快感,画廊、美术馆、博物馆、雕刻馆,这些场所仿佛有一种天然的魔力,把日常生活里的利害关系完全驱除在外,保护我们彻底地沉醉于作品中,这时引起我们快感的只是艺术品本身,而不是其他东西。当然也会有人会想起把这些作品据为己有,或者想起这些作品能卖多少钱,这时艺术作品就从审美对象转化为物欲的对象,所进行的活动也不再是审美活动了,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不以实际的需要为目的。

审美活动的特性总的来说可以归为两点:一是能够使人产生愉悦,二是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

愉悦感也要分有功利关系的和无功利关系的,所谓功利,指的是做一件事情是为了别的目的,而不是这件事情本身。审美的愉悦感是纯粹的无功利的,因为它除了让你心情愉悦以外没有任何用处,比如一朵鲜花,当你静静地欣赏着它娇艳的花瓣和新鲜的色彩,陶醉于她的阵阵芳香中,在心中浮现出美好的感情时,才真正有了审美的愉悦,审美愉悦只是停留在你的行动对象本身,而不为了任何别的目的。

当然有人会说,审美也是一种功利啊,因为它让我心情愉悦了,这不也是事物自身以外的目的吗?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也有功利,但这种“功利”是伴随着审美欣赏在无意识之中获得的东西,没有任何预先的设想的使用目的,只是一种我们在事后对审美活动进行分析考察时才看到的,因此是一种潜在的功利性,所以我们也说,审美是一种无功利的功利。

1.关于“审美活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审美活动以实际需要为目的

B 审美活动需要我们摆脱从有用性角度看待事物的功利心态

C 审美活动能够给予我们一定的审美快感

D 审美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功利”

2.下面不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  审美愉悦是以伴随着审美欣赏在无意识之中获得的

B  审美活动能使我们产生达到活动预期目的的愉快

C  审美活动产生的愉悦只停留在行动对象本身

D  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有功利性的愉悦感和无功利性的愉悦感

3.下列活动中 ,属于审美活动的一项是

A  采到一朵美丽的花,想把这朵花送给妈妈欣赏

B  在画廊买一幅名家的画作

C  在日落时分陶醉于晚霞的绚烂

D  和同学讨论一朵花的科属

 

查看答案

阅读寓言《风与火柴》,根据要求作文。

一根纤细的火柴被主人划着了,火苗欢舞着,异常兴奋。远处的风看见火柴纤弱的生命,在顷刻间即将灰飞烟灭,感到十分惋惜,便疾速跑过去,一口气吹灭了燃烧的火苗,救了火柴。

熄灭了的火柴被主人扔在了地下,火柴抬头对着风说:“风婆婆,你怎么吹灭了我啊?”

风回答说:“孩子,我是不忍心看着你短暂的生命那么快就完结了啊!”

火柴听后,叹息道:“唉,风婆婆,我短暂的生命最大的价值就是在于燃烧啊!可您却扼杀了我短暂生命中的闪光点。”

有时,爱也是一种伤害。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白选角度,白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6分)

    老蜉蝣说道:“我们的哲人学者,在很久很久以前,以为我们这个宇宙其寿命是不会超过十八小时的。自然界芸芸众生,无不依赖太阳为生,但是太阳快要沉到我们地球尽处的海洋里去了。我已经活了七个小时了,我看见好几代蜉蝣出生、长大,最后又死去。现在我虽然仍旧步履轻健,但天下无不死之虫,我顶多也只能再活七八分钟而已。我回忆我这一生,为了我们这树丛里同胞的福利,我参加过多少次政治斗争;为了增进全体蜉蝣类的智慧,我又研究过多少种哲学问题!‘道心惟徽,虫人惟危’,我们现在这一族蜉蝣必须随时戒慎警惕,否则一不小心,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变得像别的树丛里历史较为悠久的别族蜉蝣一样,道德沦亡,万劫不复!我们在哲学方面的成就又是多么的渺小!呜呼,我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的朋友常常都安慰我,说我年高德劭,为蜉蝣中之大老,身后之名,必可流传千古。可是蜉蝣已死,还要身后名何用?何况到了第十八小时的时候,世界末日已临,还谈得上什么历史吗?”

    我劳碌一生,别无乐趣,唯有想起世间众生,无分人虫,如能长寿而为公众谋利者,这是可以引为自慰的。

    ([美]本杰明·富兰克林《蜉蝣——人生的一个象征》,有删节)

  本文与苏轼《赤壁赋》均涉及“蜉蝣”,请从写法和意蕴上辨析其异同。(6分)

答: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文字提示和限定,在语段的横线处扩写相关内容,不少于60字。(6分)

关切人的生命价值,并给人们以精神支柱,是儒、道、佛三家的共同特征:儒家             

                                                                          在历史上,三家各以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弥补着彼此的不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 --18题。

空巢

朱以撒

南方很难看到空巢。

茂密的枝条浓郁的绿色,总是把内部遮盖得严严实实,让人的目光难以穿透绿色进入内部,因此弄不清绿色的内部隐藏着什么秘密。这种遮蔽是没有季节性的,无论是春夏或者秋冬,一概如此。但如果冬日去北方,空巢就很清晰的进入眼帘了。

夏日过了秋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大雪压下,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

空巢是没有什么实用意的,空巢能让人回味,让人感到淡淡的怅惘。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

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现代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的豪华,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朋友说不少房子没人住,只是每月请人打扫打扫罢了。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只不过在这里,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一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们满眼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往行人的目光。

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地繁衍,人丁兴旺,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晚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沉的声响。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尽管屋瓦上长出衰草,天井的缝罅漫上青苔,外人还是羡慕这种大家族的团圆、集合,有时就爱上门说说话儿,沾点旺气回去。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十年过去,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去追求他们的梦。外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只是新春末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地方颓了倾了。前尘梦影交迭,1日时月色重。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人故居的标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参观。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在飘摇中任人指认、品评。有些人记住了,有些人以为和自己无关,看过以后也就淡忘了。时光越往后移,这类空巢越多。人们寄寓的心愿,似乎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承担。譬如我们会说,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

南方是游移的放纵的不安分的,这使得许多人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温馨的巢。他们的巢总在路上,是背上那个移动的壳子。没有固定居所的日子就是漂泊的日子,漂泊的日子更多一分风险和一大串未知数,匆忙仓皇,在急切中穿行。可是有些人恰恰适应这种节奏,这大致可以追溯到古人游历的风尚、仗剑而行四海为家、天当被地当床的浪漫主情怀。现在年轻的漂泊者正在重温这一壮举。只是日子变得越发实际,其中滋味若何,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了。

每次冬天我到北方,都要目击空巢,这是北方空间中最能吸引我仰望的目标。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它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但愿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

1.“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一句中,“歆羡”在文中的含是什么?你怎样看待村民对空巢的态度?(4分)

答:                                                                              

 

2.从全文看,文中写了哪些空巢?为什么会有这些空巢出现?请分条作答。(6分)

答:                                                                              

 

3.文中说空巢“是北方空间中最能吸引我仰望的目标”,其中寄寓了作者对空巢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答:                                                                              

 

4.文章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写空巢。请结合文章,选取一个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妙处。(5分)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