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的李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关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

2.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3.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4分)

4.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1.BE 2.其贡献具体表现在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和具体而有实效的作为。 见【解析】 ①引进外资以发展本国实业;②保护大清国国家主权;③打开国门开展双边贸易等。(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作为:①平定战乱,使国家恢复安定。②亲自独立创办军工、运输、通信等实业。③支持并参与洋务派创办铁路及各种工厂、学校。(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①朝野不知外事及国力之详情却极力主战,李鸿章不得已应战导致战败。②奉清廷之令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③朝廷的腐败无能导致疆土被分割,在慈禧的授意与逼迫下,李鸿章做了替罪羊。(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4.看法一:同意梁启超的观点。①李鸿章29岁便显露才识,后又组建淮军并取得平叛的胜利,创办实业并取得一定实效,(2分)故“敬李鸿章之才”。②李鸿章很早就认识到必须保护国家主权,要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却少有人共鸣,(2分)故“惜李鸿章之识”。③大清国每当存亡危急时,均要李鸿章承担最难堪之事,屡战屡败又全由李鸿章承担一切罪责,无人体谅李鸿章的处境,理解其良苦用心,(2分)故“悲李鸿章之遇”。 看法二:不同意梁启超的观点。①李鸿章以及洋务派的主张并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中国,没有起到强国的作用,(2分)故“才不真”。②李鸿章没有认清中国帝王统治的弊端,被朝廷支使,(2分)故“识不透”。③李鸿章的遭遇,除了朝廷的腐败统治之外,也有其自身屈从朝廷这重要的原因,(2分)故“遇不值得悲”。 看法三:要辩证地分析。①李鸿章有才识,但是没能冲破时代的束缚,其才识仅服务于朝廷,(2分)故可认同不值得敬仰。②李鸿章有关于国家主权等的远见卓识,但这是纸上谈兵,难以实行,(2分)故可钦佩不值得惋惜。③李鸿章不是“误国者”,但又不是卫国者,(2分)故其遭遇可同情不值得悲伤。(必须围绕梁启超的三方面评价概括分析,搬用第二题答案不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需要逐项加以分析、判断。A项,李鸿章早年并未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去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也不是朝廷的委派;C项,甲午之战以后,李鸿章没有坚决抵制列强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D项,“盖棺定论”表述绝对化。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的概括题目,要立足全文,找到文中的主要事件,答题时要尽量运用文中词语分条作答。从文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从文中“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联系诸子,加以分析,注意语言通顺,言之成理。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及年长色衰的句子分别是: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桑之落矣,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达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用周公的典故表明自己渴盼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

(4)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心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1.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4分)

2.从整首诗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诩年十二,能通《尚书》。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以为吏。诩辞曰:“祖母年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服阕,太尉李修府,拜郎中。

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残破并、凉,大将军邓骘以军役方费,事不相赡,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骘曰:“譬若衣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议者咸同。诩闻之,乃说李修曰:“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求之愚心,未见其便。先帝开拓土宇,劬①劳后定,而今小费,举而弃之。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外单。此不可之甚者也。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

修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败国事。然则计当安出?”诩曰:“今凉土扰动,人情未安,窃忧然有非常之变。诚宜令四府九卿,各辟彼州数人,其牧守令长子弟皆除为冗官,外以劝厉,答其功勤,内以拘政,防其邪计。”修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于是西州豪杰为掾属,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之。

【注】①劬(qú):辛苦,勤劳。

1.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尉李修府,拜郎中        辟:征召  

B.而今惮小费,而弃之        举:拿来

C.微子之言,败国事          几:几乎

D.窃忧然有非常之变          卒:通“猝”,仓猝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国相奇之,欲以为        B.今凉土扰动,人情不安

C.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        D.拜牧守长吏子弟为郎,以安慰

3.对原文的叙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虞诩十二岁便已通晓《尚书》。他幼年失去了父亲,非常孝敬自己的祖母。祖母去世之后,服丧期满,才外出为官。

B.永平四年,羌人反叛,大将军邓骘以军费不足为由,欲放弃西域重镇凉州,虞诩通过说服李修及时制止了这一错误做法。

C.虞诩在阐述平定羌族叛乱的方略时,既有对全局的把握,又有具体的对应措施,表现出卓越不凡的见识和临事决断的才能。

D.李修赞同虞诩的正确主张,更换了四府公卿官员,全部采纳虞诩的建议。经过一番安排,安慰了西域的百姓。

4.翻译:(8分)

(1)早孤,孝养祖母,县举顺孙,国相奇之。

(2)微子之言,几败国事。然则计当安出?

 

查看答案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句流传很久的古语,它指出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和想法?请围绕此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观点鲜明;⑤8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读完下面这则材料后的感悟。(6分)

张山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一边开车一边用余光优哉游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忽然迎面开来的货车司机探出头来冲他大喊一声:“猪!”张山越想越气,也摇下车窗骂道:“你才是猪!”刚骂完,他的车便迎头撞上了一群正在过马路的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