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京剧艺术的使者 梅兰芳说:“我一方面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京剧艺术的使者

梅兰芳说:“我一方面是想把中国的戏剧介绍到国外,一方面也是想借此观摩吸收外国戏剧艺术来丰富我们的民族艺术。”193412月底,苏联大使馆文化参赞鄂山荫送来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书:苏联将以国宾身份邀请梅兰芳和他的剧团赴苏演出,并派“北方号”专轮到上海迎接梅剧团。中国驻苏大使颜惠庆、著名演员胡蝶、《大公报》记者戈宝权等随行。

梅剧团从1935323日起,在莫斯科正式公演6天。出演了《贵妃醉酒》《宇宙锋》《汾河湾》《刺虎》《打渔杀家》《虹霓关》等剧目。还表演了6种舞,《西施》中的“羽舞"、《木兰从军》中的“鞭舞”、《思凡》中的“拂尘舞”、《麻姑献寿》中的“袖舞"、《霸王别姬》中的“双剑舞”和《红线盗盒》中的“单剑舞”。演完后就转到列宁格勒。

在莫斯科的演出盛况不亚于美国,特别是在莫斯科大剧院的那场招待会,梅剧团上演了“盗丹”一折孙悟空的戏,这是孙悟空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外国舞台上。那一天,前后台的保卫工作很严密,在下场门处的第二包厢里没有灯光,据说斯大林同志在那个包厢观看了演出。

梅兰芳这次赴苏演出,结识了著名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丹钦柯、梅耶荷德,文学家高尔基、托尔斯泰,著名的芭蕾舞演员谢苗诺娃以及在苏避难的德国著名剧作家和导演布莱希特。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两地的艺术家俱乐部还专门邀请梅兰芳做了中国戏剧的学术报告。他讲了一个多小时,当场示范表演了各种手势、步法等。前去听讲的有著名剧作家、导演、演员等,他们都受到了极大的教益,尊他为“大师中的大师"。

梅兰芳在苏联的演出,引起了欧洲戏剧界的高度重视。梅耶荷德说:“可以直率地说,看过梅兰芳的表演,可以把我们所有演员的手都砍去了。既然我们看到的这些手,不过是从袖口露出来的肉疙瘩,它们既不能代表什么,也不能表达什么,或者只能表达一些不该表达的东西,那么,何不把这些手砍去算了。”这些话当然说得有些夸张,但也说明在手的表演艺术上外国戏剧远远落后于京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梅兰芳中国戏的表演是一种有规律的自由动作。”丹钦柯说:“梅兰芳中国戏符合舞台经济原则。”布莱希特则兴奋地表示,他多年来所追求而尚未达到的,在梅兰芳这里却已经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了。从此,梅兰芳的表演体系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布莱希特表演体系鼎足而立,成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在访苏演出间隙还到高尔基大街上的一家美术商店买了一尊列宁半身塑像,回国时带到家中,作为这次访苏的最好纪念。后来几经战争和迁徙,他一直爱护、保存着这尊塑像,并把它放在自己的书房里。1959年,梅兰芳曾对一位来访的记者说:“25年来,这尊塑像始终在我的身边,成为我精神上的鼓舞和支柱,在被日本军阀侵略的残酷处境里、流离颠沛的道路中,我看到它就增加了勇气,意志坚强地同恶势力做斗争。”

整个演出期间,苏联人民给予梅剧团以热烈的欢迎。梅兰芳的每场演出,观众都叫帘多次,他的最后一场,被掌声叫帘谢幕达18次之多,这在该剧院的舞台演出史上,是一桩破天荒的事。另有许多观众聚集在剧院门口等候,渴望见到梅兰芳的庐山真面目,最后不得不由警察维持秩序,开辟一条小路,才使他登车返回住地。在那些日子里,甚至连马路上的小孩,看见衣冠整洁的中国人走过,都会喊一声“梅兰芳”,可见其影响之大。    选自许庆龙、劳斌主编世界名人故事丛书《梅兰芳》,团结出版社,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苏联以国宾身份邀请梅兰芳和他的剧团赴苏,并派来专轮到上海迎接,同访的有中国驻苏大使、大使馆文化参赞、著名演员、《大公报》记者等。

B.梅剧团上演了盗丹一折孙悟空的戏,这是梅兰芳第一次表演孙悟空的形象,斯大林同志在包厢里津津有味地观看了演出。

C.梅兰芳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的艺术家俱乐部做中国戏剧的学术报告时,当场示范表演各种手势、步法等,前去听讲者尊他为“大师中的大师”。

D.看过梅兰芳的表演后,梅耶荷德固执地认为可以把所有演员的手都砍去,因为对这些演员来说,它们不能表达什么,不过是从袖口露出来的肉疙瘩。

E.梅兰芳的每场演出,观众都叫帘无数次,但梅兰芳不愿见到观众,所以所有观众聚集在剧院门口,也无法见到梅兰芳的庐山真面目。

2.梅兰芳作为一位出色的文化使者,赴苏期间有哪些方面的表现请简要分析。6分

3.这篇传记是从哪几个侧面来说明梅兰芳京剧艺术的巨大影响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文章叙述了梅兰芳与一尊列宁半身塑像的故事,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1.C D (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 2.①率梅剧团赴苏联公演多种剧目,表演舞蹈。②演出期间,结识了一些著名戏剧家和文学家等。③做了中国戏剧的学术报告,传播中国京剧艺术。(意思对即可,共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 3.①描写了欧洲著名戏剧家、导演、文学家对梅兰芳演出的高度赞扬。②间接通过苏联上到最高领导、下至百姓的喜爱与欢迎来烘托,甚至马路上的小孩,看见衣冠整洁的中国人走过,都会喊一声“梅兰芳”,来表现他影响大。(共6分,答对一个方面给3分,意思对即可) 4.示例:①丰富了人物传记的内容。②为塑造人物服务。一是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梅兰芳把它作为这次访苏的最好纪念。二是充分展现了人物的精神境界、品格特征。列宁塑像成为梅兰芳精神上的鼓舞和支柱,使其增加勇气,增强了同恶势力做斗争的力量。③增强了材料的丰富性。描写京剧艺术使者梅兰芳时,既有大的文化交流材料,也有小的文化收藏事例,大与小结合,相得益彰。(共8分,答出一个方面给3分,答出三个方面给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传记内容的分析与概括。A项,“大使馆文化参赞”没有同访。B项,无中生有、过于绝对,“这是梅兰芳第一次表演孙悟空的形象”错误,原文只是说“这是孙悟空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外国舞台上”;“斯大林同志在包厢里津津有味地观看了演出”分析概括错误,原文只是说“据说”,也没有说“津津有味”。D项,分析概括基本正确,但原文中的“说”不等于“认为”;另外,“固执”一词改为“夸张”更准确。E项,分析概括错误,“无数次”不准确,最后一场达18次;“但梅兰芳不愿见到观众”系无中生有;“所以所有观众聚集在剧院门口,也无法见到梅兰芳的庐山真面目”,与原文表述不符,原文只是说“另有许多观众聚集在剧院门口等候,渴望见到梅兰芳的庐山真面目,最后不得不由警察维持秩序,开辟一条小路”,说明还是有一部分人见到了梅兰芳,只是他们阻拦了梅兰芳的路。 考点:考查对传记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本考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则要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从答题语言来说要求语句通顺)。分析可知,主要信息所在区域是第二、四段,选出后加以筛选,或进行归纳。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人物描写的运用很普遍,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这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中心。人物描写应力求具体生动,能做到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分析可知,本题要求指出文章是从哪几个侧面来写梅兰芳京剧艺术影响力的,同时也考查了这篇传记的表达技巧。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要求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学生在思考时,可从内容、人物塑造、艺术技巧等方面人手,要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又要紧扣文本、尊重文本。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

访 

 

住院的时候见到了分手三十多年的老同学。英敏进病房的时候看了一眼先于她住到这间局级干部病房的苍白虚胖的病友。“心脏病或者糖尿病?”她想,“瞧,头发都灰白了,完全不懂得健身之道的体形。”病友迅速地瞥了她一眼,那目光的机敏清澈使英敏若有所动。

半小时之后,当英敏睁开开眼睛时,看到了一双仍然年轻的眼珠正从衰老憔悴的眼眶里盯视着她。

“您是不是杜英敏?”

“是的,那么,您?”

“小英子!”

“地——球——仪?”

姓狄,又胖,原来绰号是皮球,杜英敏觉得皮球不足以表现狄清仪的风度,给改了称呼……

由于寂寞,由于生病,由于病中暂时的对于熙熙攘攘的纷争热闹的脱离,住院期间,年过半百的她们似乎恢复了一对中学女生的无间友谊。谈论中学生的往事,就像谈论不可企及的神话。

狄清仪先出的院,留下电话住址,千叮万嘱:“小英子,出院以后一定到我家去,带上老伴儿!”

……一出院就又忙起来了。“还没去看过狄清仪呢!”心里像是有笔帐。

明天下午三点我到你家,吃饭?不吃饭。你知道,我胃病还没有痊愈。四点我还要赶到一个座谈会上去,认认家门,喝杯茶……”

她没有带老伴儿。狄清仪的老伴已经去世一年多。唉!进狄清仪的很不错的住宅的时候,杜英敏又一次沉浸在青春易逝、转瞬老矣的感慨中。一打开门……却完全是一副宴请的气氛。空气里弥漫着类似炸大虾的油香与海味鲜香与老陈醋、芥菜的气味。前厅的五斗橱上已经摆满了凉盘、酒瓶、饮料瓶子,厨房里刀板声、锅铲声铿铿锵锵。连簸箕里的等待清除的垃圾也花花绿绿、琳琅满目。

“这是怎么了?我刚吃完午饭。晚饭?现在怎么能吃晚饭?四十分钟以后我就得走,车还在下面等着呢。什么?司机打发走了?我……我的胃……”

狄清仪累得气喘,只是重复着:“三十多年没见,来一趟不吃饭就走怎么行?”她告诉杜英敏,为了做饭她找了两个帮手,两个帮手都请了假,专门来帮助她招待客人的。她的三个孩子,今天也都提前下班,为的是来陪杜阿姨。

多么热情,多么好客,多么隆重!而肝癌,万恶的肝癌夺走了狄清仪的终身伴侣的生命。她能不吃吗?为了友谊!

为了友谊她取消了下午和晚间的一切活动;为了友谊她忐忑不安而又强颜欢笑;为了友谊她拼命吃喝,当天夜间再次叫急救车送进了医院。

狄清仪也累病了,卧床好几天。

出院以后,接到了狄清仪的电话,她要来“回拜”了。杜英敏和丈夫商量:“我们应该炒哪几样菜,烧哪几样汤,做哪几道甜点,才能报答上次人家招待的深情厚谊,才能算是不失礼呢?”

选自《名家小小说》,中国文联出版社,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  

A.开头一段介绍三十年前是同学的两个人如今都小有成就,官位达局级层次,还介绍了狄清仪得的不是心脏病就是糖尿病。

B.由于生病住院,杜英敏和狄清仪完全恢复了一对中学女生的无间友谊,并发展到无话不谈,都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反感。

C.“空气里弥漫着类似炸大虾的油香与海味鲜香与老陈醋、芥菜的气味”这一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出了狄清仪热心招待老同学的场景。

D.“什么?司机打发走了?我……我的胃……”这些话能表现出杜英敏当时并不想留下来吃饭,且担心自己的胃病没有好。

E.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故事的发展的,讽刺了一些干部相互交往就是通过吃饭来联络感情、彼此利用。

   2.    的一段话在句式上有何特色和作用?试简要分析。6

3.结尾一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6分

4.你是怎样看待杜英敏与狄清仪表达友谊的方式的请结合文本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以死明志的气节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这两句是:                                  

2《蜀道难》中描写蜀道的开凿过程的诗句是:                            

3《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感染力强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塞下曲

 

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

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帐下饮葡萄,平生寸心是。

【注】①雁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河曲等地,唐曾改代州山西代县为雁门郡。②羽林子:汉武帝时建羽林军,宿卫宫殿,唐沿袭。③寸心:心事、心愿,心位于胸中方寸之地,故称。

1.全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5分

2.颈联“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写景,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少孤贫,事继母孝。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移师安徽,克太湖。迁协领。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同治九年,金积抚局成,独王家疃未下,率其弟连顺分兵迎击,数获胜。宁夏平,擢乌里雅苏台将军。命赴肃州,既至,顿北崖头,奏调曜军助击。时乌鲁木齐提督成禄犹诉军粮乏,难赴哈密,诏金顺接统其军。十二年,左宗棠至军,约期并进。金顺发地雷东北角,城渍,乘隙夺据其上,自是老弱扶服者相继,城拔。

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古城,与金顺龃。宗棠奏言金顺宽和,为群情所附。诏率所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于是遂发。出营数十里,至瀚海,吏士忽不行。询之,则曰:“先锋营驻,有所议。”金顺知有变,疾驰视,手刃六人以,曰:“敢留者,视此!”军以次行。瀚海既过,乃列六尸祝之曰:“杂赋不饱,佐以野蔬,天下无若西军苦。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如国家何?如关内生灵何?”闻其言者,无不激扬。途授正白旗汉军都统。明年,至古城,与景廉会师。一日演炮,汉、回观者数千百人。景军指败堵烟筒为的,击之再,烟筒无葸。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已而玉林亦尔。观者欢呼声震远近,回闻之气夺。寻命佐新疆军务。

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二年,军阜康。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诸城,直逼玛纳斯。调伊犁将军。七年,诏接收伊犁,按图划界。十一年,上召来京,以锡纶代之。肃州,病卒。身后不名一钱,凡无以为敛。谥忠介。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迁协领            历:连续

B.手刃六人以        徇:示众

C.观者欢呼声震远近    远近:偏义复词,偏在“远”,指很远的地方

D肃州,病卒        道:道路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A.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B.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C.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竞/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D.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A.金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由继母抚养,后随部队征伐历升职,被授予勇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B.金顺在王家瞳战役中勇往直前;奔赴肃州时,停军北崖头,奏议请求调张曜的军队协助自己攻击敌人:可见他作战有勇有谋。

C.金顺为人宽和,所到之处也深得民意,并且为官清廉,死后一文钱也没有,几乎没有用来收敛下葬的费用。

D.从金顺用杀死六个士兵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演习炮击部下命中目标准确可以看出,金顺治军十分严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1)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5

2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华民族经济联系与互补

在古代,民族的分布状况是:汉族主要居内地,即黄河、长江流域;少数民族主要屈边隅,即东北、正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民族之间交错杂居,大分散,小聚居。由于各民族所居住地区的经济地理条件不同,形成了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的特点。这种区域绍济的自然分工以及地理上的互相联结和交错杂居,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自然地理条件。中原地区汉族以农业经济为主,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各民族的经济结构不同,发展不平衡,出于生计和本民族经济的发展的考虑,需要不断扩大相互的经济往来,促使各民族之间进行物资交换,发生互通有无的各种联系。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最初的接触和交往就是由物质生产与物质利益而引起的。我国北方包括东北、西北地区以高原、丘陵、大漠、森林为自然地理特征的广阔地带,高寒亢旱,植被稀疏,生活在这一地域内的人们,因地理环境的束缚,只能借游牧、狩猎的生产方式生存,并逐步形成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素质,融合为习俗和生产方式相近的游牧民族。单一的经济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使他们具有较强的掠夺性。当经济需要进一步扩大或遇到天灾时,他们往往采取军事行动互相侵夺牧场,进而把这种争夺波及与之南邻的农业民族。为了获取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农副产品,如谷物、布帛等,他们在经济上不得不依存于中原的农业民族。这种经济上的依存和互补,因民族、地域、语言、文化等的隔阂,特别是因为私有制社会性质的制约,常常不能平等地互换物质。贸易方式达不到目的,他们就诉诸武力,以掠夺的方式来满足经济上的要求。这种因追求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抄掠行为,构成了中原农业民族王朝的“边患”。中原农业民族一方面也需要畜牧经济的支持,进行与游牧民族的交换往来,但另一方面,中原农业民族的封建王朝又以正统自居,对周边民族采取压迫的政策,用“抚”和“剿”两手进行征服。周武王用武力把南下的戎夷迫至泾、洛之北,让他们每年纳贡,但又赏赐他们谷物和布帛。

农业区与游牧区交易的发展,不仅大大丰富和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并促进了各自经济的发展。大量牲畜的输入,大大改善了中原地区各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劳动条件,提高了生产力,便利了商业运输,亦有利于军事机动力量的加强。中原农业区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大量进入游牧区,满足了游牧民族吃饭、穿衣的需要,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传入游牧区促进了游牧区生产力的发展。公元前64年,汉宣帝派大将辛武贤率大军在敦煌白龙堆之间穿卑鞭侯井、开渠屯田,这种卑鞭侯井就是后来新疆的坎儿井。考古发现,新疆有许多汉代灌溉工程的遗址,在沙雅发现的二百里长的汉代古渠,至今被当地人称作汉人渠。

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民族之间的联系、影响和交往,以及在两千余年封建时代的战与和、分裂与统一、同化与融合等,几乎都与有无相通的经济联系和经济互补有关。这种民族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这种民族间的经济联系,正是把各个民族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由此而使得政治、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愈来愈密切,经济的发展和交流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作者罗予昆,节选自《当代中国凝聚力大典》,红旗出版社,略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民族经济联系与互补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各民族的经济结构不同,发展不平衡,各自需要不断扩大相互的经济往来,促进物资交换,发生互通有无的各种联系。

B.游牧民族为了获取谷物、布帛等,经济上有时依存于中原的农业民族,而农业民族因牲畜的输入,也改善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劳动条件。

C.游牧区因与农业区交易的发展,不仅大大丰富和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满足了游牧民族吃饭、穿衣的需要,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D.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民族之间的联系、影响和交往和两千余年封建时代的同化与融合等,几乎都与有无相通的经济联系、互补有关。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民族的分布状况是:汉族主要居黄河、长江流域,少数民族主要居东北、正北、西北、西南等地区,民族之间大分散、小聚居。

B.我国北方因高原、丘陵、大漠、森林等地理环境的束缚,只能借游牧、狩猎的生产方式生存,逐步融合为生产方式、习俗相近的游牧民族。

C.因为中原不愿满足北方游牧民族经济上的要求,贸易方式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因此他们诉诸武力的掠夺构成中原农业民族王朝的“边患”。

D.游牧民族的许多牲畜输入到中原地带,提高了中原地区各民族农民的生产力,便利了商业运输,军事机动力量也加强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所居住地区的经济地理条件不同,形成了区域经济自然分工,加之地理上的互相联结和交错杂居,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B.周武王用武力把南下的戎夷迫至泾、洛之北,让他们每年纳贡,但又赏赐他们谷物和布帛的事例说明了中原农业民族是如何对待周边民族的。

C.在敦煌白龙堆之间穿卑鞭侯井、开渠屯田,沙雅发现二百里长的汉代古渠,这些说明了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

D.中国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使得政治、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作者认为经济方面的发展和交流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