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1.C 2.D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表述中华饮食的相关语段,然后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找出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即可。答题区间在第一段,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有“中和”“融合”之意。C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原则,没有涉及和外来饮食关系,没有体现“和”文化思想。所以选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意的理解,将选项分别代入原文,进行比较,找出选项与原文内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D项遗漏了“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这一信息。所以选D。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全文内容的理解,结合着部分相关语段的理解,根据选项涉及的问题,抓住关键词句分析比较,做出判断取舍,答题区间在结尾语段,由于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是说明“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认可是因为其“并不会失去自我”,故D项“中华饮食文化”“被世界各国认可”和“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二者之间并无因果关系。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道难》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歌形式属于古体乐府诗。

B.《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C.《雨霖铃》的上阕写一对恋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离情,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情景交融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

D.李煜的《虞美人》最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愁比作“一江春水”,形象生动,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典故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沧海月明珠有泪(蚌珠随月亮的盈亏而变化,鲛人能泣泪成珠)

B.处涸辙而相欢(指处于困境但不改其乐。《庄子·外物》以鲋鱼陷入即将干涸的车辙中,比喻人处于贫困的境地)

C.多情自古伤离别(化用《别赋》“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之意)

D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指如果遇不到杨得意的推荐,即使是司马迁,也只得抚摸着自己的得意之作而空自叹息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A.胡为而来哉                          B.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C.无乃尔是过与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文言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曲终收拨当心

C.凄清不似向前                           D.万里悲秋常作客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襟三江而五湖

A.贾谊于长沙                             B.砯崖石万壑雷

C.猿猱欲度攀援                           D.昨夜西风碧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