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题为《高树鸣蝉》的散文,回答后面问题(15分) ①每个季节的到来都是...

阅读下面一篇题为《高树鸣蝉》的散文,回答后面问题(15分)

①每个季节的到来都是以某种东西为标志的。对夏天来说,是蝉。

②国人对蝉有着复杂的情结。爱之、咏之者众,伤之甚至厌之者亦不少。古往今来,描述蝉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爱之高洁者,如“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歌之清雅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都是因喜蝉声境界高远、卓然遗世所致。但另一方面,蝉鸣又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时光,司空曙的《新蝉》堪为代表:“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③蝉声就这样来了,又是一年。蝉鸣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当是时也,可以簟枕邀凉,蒲扇把风,绿茶啜口,琴书换日,摆龙门阵,逍遥走过漫长而烦躁的时光。在这样的氛围里,人是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许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礼物呢。消夏,尽可如斯。

④一出智取生辰纲把“公子王孙把扇摇”斥为反角,事实上,若是有条件,农夫何不想如此。人的本性总是趋同的。周美成《满庭芳》有云:午阴嘉树清圆。人静乌鸢自乐。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反映的却正是普通的人性。这首词的主题“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想来也极富韵味。

蝉有时的确代表着这样的“无想”象征。

⑥忽然听见蝉鸣有些异样了。声音不再连在一起,分隔成数段,也不再嘹亮,有点怯怯的尾巴。这是秋的讯息。记忆中刚上大学那年,在校园里听到的蝉鸣,是最难忘的。黄昏,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听到蝉鸣,就像电影《苔丝》见过的场景:安吉尔坐在高处,面向西方,吹奏哀怨的长笛。此时方觉得蝉声竟是如此凄婉。以前在老家从未如此。蝉鸣在一瞬间完成了质变,所有与离别、伤逝有关的情绪便统统指向蝉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怀的种种缘由:寒蝉凄切、冷蝉声残……由夏入秋,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悲秋的传统色彩。如同怕见飞花,此时却是怕听蝉鸣了。怕蝉扰乱了本来平静的心思,越往后,秋蝉、蟋蟀这些东西,叫一声,也要令人断肠。

⑦这样的经历多了,直至熟读了姜白石,心中才始告豁然。他说:“岑寂。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寥寥几句,呼应的是他一贯的清空风格,却耐人寻味。没有过多的情绪寄托,用的是白描。高树,晚蝉,西风,类似于马致远的《天净沙》,但妙在前有“岑寂”二字,蝉鸣在耳朵里似乎听不见了,周围唯有清寂一片。

⑧无论赞美,还是愁怨,对蝉的百般情结,都化归原本的自然。蝉声终于渐稀,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作为长达数月的听众,我们准备好了么?一直呆在高树枝头的蝉,要说再见了。在这段有蝉的长长时光里,我们是否早已宠辱不惊,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⑨不能因喜转悲,来苛求这位每年拜访我们的老朋友。还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恰如法布尔所说,四年泥土下的黑暗,一个月阳光下的歌唱,经历了化蛹为蝶般的蝉是伟大的,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这种体悟的最佳标本应当是听夜蝉。暮云四合之时,万籁渐寂,而蝉还在沉吟。在浓密的暗夜中,对那些虫儿来自心灵的呓语也陡然觉得深刻起来,没有在同样的黑色中长时间的涅槃,何来如此持久、坚韧的声音?

⑩周围的高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叶儿无声地诉说季节的轮回。我们更应想念那些餐风饮露、择高而栖的蝉,年复一年,它们与我们同在,一起奏响着前方悠远的岁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句,如司空曙的《新蝉》、姜夔的《惜红衣》,使文章具有风格典雅,意蕴深厚的艺术效果。

B.文章开篇直接入题,行文扣住蝉声所包含的无限意蕴来抒发情怀,结尾与题目呼应,含义悠长。

C.文中“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这句话表达了要与蝉说再见时,作者心中难以尽数的悲凉、落寞与惆怅。

D.文中异样的蝉鸣,传达的是秋的讯息,作者觉得哀怨凄婉,联想到离别与伤逝。熟读姜夔的词后,才豁然开朗。

E.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抑”人闻秋蝉之声而生愁怨,“扬”宠辱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2.第⑤段说:“蝉有时的确是‘无想’的象征。”请解释句中“无想”的含义,并指出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4分)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它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它们完全值得尊敬”这句话意思的理解,并谈谈你的感悟?(6分)

 

1.C.E 2.“无想”代表着一种闲适从容或悠闲逍遥的心境。(或:什么都不想,指恬静、淡泊的情怀)。在结构上,这句话对上面两段有总结或收束的作用。(3分) 3.(6分)理【解析】 蝉经受了漫长而艰苦的生命历程,完成了生命的蜕变,享受了生命的快乐。(意思对则可)感悟:蝉的生命形式,体现了一种人生哲理:在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不能因为外在事物而或喜或悲,感悟人生,保持一种淡定从容的心态,在实践的角度去历练自己,做好充分的准备,去挖掘个体潜力,体现生命价值;拿出心灵深处的坚韧、持久、深刻,才能奏响生命的最强音,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能扣住其中的任何一点感悟阐发,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中,C项对心境的理解错。从第⑧段可以看出,此时应该是闲适从容(淡定)的平常心态,即“禅”境。E项,“先抑后扬”错。文中开篇写了古人对蝉鸣的不同感受,但并不是“抑”,而是为下文写闲适从容的心境作铺垫。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的第一问,可在这句话在文本中的上下文寻找答案。这句话说“蝉有时的确代表着这样的‘无想’象征”,因此首先要在这句话的上文中寻找“这样”所指代的内容。文本第③段中有“人是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一句,于是可知“无想”代表着一种闲适从容或悠闲逍遥的心境。回答第二问,可从词句处于文章中部位置的特点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题目包含两个问题:“理解”和“感悟”。回答“理解”,要从文本中筛选关于说“蝉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的原因和作者认为蝉值得尊敬的理由。回答“感悟”,可结合“化蛹为蝶”的精神来谈,入手角度,如:执著与坚毅、乐观与豁达、生命历程、生命的价值、淡定从容、量变与质变、基础与飞跃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1.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算是“仁人”吗?孔子认为行“仁”的方法是什么?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查看答案

宝玉忙道:“你不识字看书,所以不知道。这原是有的,不但花有个神,一样花有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但他不知是作总花神去了,还是单管一样花的神?”这丫头听了,一时诌不出来。(第78回)

选文中“他”指谁?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相关情节

 

查看答案

平儿笑道:“这也倒是小事。如今便从赵姨娘屋里起了赃来也容易,我只怕又伤着一个好人的体面。别人都别管,这一个人岂不又生气。我可怜的是他,不肯为打老鼠伤了玉瓶。”说着,把三个指头一伸。(第61回)

选文中“一个好人”指谁?平儿说的“小事”最后怎么解决?请简述相关情节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内容叙述不正确两项是(    )(   

A.香菱起身低头一瞧,那裙上犹滴滴点点流下绿水来。正恨骂不绝,可巧宝玉见他们斗草,也寻了些花草来凑戏,忽见众人跑了,只剩了香菱一个低头弄裙,因问:“怎么散了?”香菱便说:“我有一枝夫妻蕙,他们不知道,反说我诌,因此闹起来,把我的新裙子也脏了。”宝玉赶忙拿了薛宝琴的一模一样的新裙子给她换上。

B.“我们大姑娘不用说,但凡不好也没这段大福了。二姑娘的浑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尤氏姊妹忙笑问何意。兴儿笑道:“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奶奶不知道,我们家的姑娘不算,另外有两个姑娘,真是天上少有,地下无双。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史,叫湘云……还有一位姨太太的女儿姓林,叫什么黛玉,竟是雪堆出来的。”

C.且说贾琏一日到了平安州,见了节度,完了公事。……大家叙些寒温之后,贾琏便将路上相遇湘莲一事说了出来,又将鸳鸯剑取出,递与三姐。三姐看时,上面龙吞夔护,珠宝晶荧,将靶一掣,里面却是两把合体的。一把上面錾着一“鸳”字,一把上面錾着一“鸯”字,如两痕秋水一般。三姐喜出望外,连忙收了,挂在自己绣房床上,每日望着剑,自笑终身有靠。

D.谁知三日之后,丫头善姐便有些不服使唤起来,渐渐连饭也怕端来与他吃,或早一顿,或晚一顿,所拿来之物,皆是剩的。尤二姐说过两次,他反先乱叫起来。尤二姐又怕人笑他不安分,少不得忍着。隔上五日八日见凤姐一面,那凤姐却是和容悦色,满嘴里姐姐不离口。又说:“倘有下人不到之处,你降不住他们,只管告诉我,我打他们。”

E.凤姐一面使人暗暗调唆张华,只叫他要原妻,这里还有许多赔送外,还给他银子安家过活。张华原无胆无心告贾家的,后来又见贾蓉打发人来对词,那人原说的:“张华先退了亲。”督察院都和贾王两处有瓜葛,况又受了贿,只说张华无赖以穷讹诈,状子也不收,打了一顿赶出来。庆儿在外替他打点,也没打重。又调唆张华:“亲原是你家定的,你只要亲事,官必还断给你。”于是又告。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两项       

A.宝钗道:“林妹妹这虑的也是。你既写在扇子上,偶然忘记了,拿在书房里去被相公们看见了,岂有不问是谁做的呢。倘或传扬开了,反为不美。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宝玉看了,赞不绝口,又说道“妹妹这诗恰好只做了五首,何不就命曰《五美吟》。”于是不容分说便提笔写在后面。宝钗亦说道:“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

B.凤姐儿道:“你过来,我问你话。”旺儿才走到里间门旁站着。凤姐儿道:“你二爷在外头弄了人,你知道不知道?”旺儿又打着千儿回道:“奴才天天在二门上听差事,如何能知道二爷外头的事呢。”凤姐冷笑道:“你自然不知道。你要知道,你怎么拦人呢。”旺儿见这话,知道刚才的话已经走了风了,料着瞒不过,便又跪回道:“奴才实在不知。就是头里兴儿和喜儿两个人在那里混说,奴才吆喝了他们两句。内中深情底里奴才不知道,不敢妄回。”

C.凤姐知道贾琏在外偷娶了尤二姐,大发雷霆,设计将尤二姐骗入大观园。先是挑唆尤二姐的元配(未婚)张华告状,借机大闹宁国府,后又利用贾琏的侍妾平儿折磨尤二姐。尤二姐流产后吞金自尽,凤姐假惺惺地痛哭。

D.正顽笑不绝,忽见东府中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吓了一大跳,忙都说:“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家下人说:“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行圆满,升仙去了。”尤氏一闻此言,又见贾珍父子并贾琏等皆不在家,一时竟没个着己的男子来,未免忙了。尤氏不能回家,便将他继母接来在宁府看家。他这继母只得将两个未出嫁的小女带来,一并起居才放心。

E.且说宝钗到了自己房中,将那些玩意儿一件一件的过了目,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分一分配合妥当,也有送笔墨纸砚的,也有送香袋扇子香坠的,也有送脂粉头油的,有单送顽意儿的。只有湘云的比别人不同,且又加厚一倍。惟有林黛玉看见他家乡之物,反自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起心来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