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志士仁人, ,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志士仁人,                                  。”(《论语》)

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王勃《滕王阁序》

3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有如此之势,                                 ,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1)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3)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名句默写”题目要注意通假字与较难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答题时,要先默背一遍,然后再把答案写出来。此题中易出错的字有:仁、潦、清、暮、作、鬓、劫。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24分)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所记        愿:希望

B.覆溺之       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   使:假如

D显用之       常:曾经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5.翻译下列句子。

1)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2)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本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則。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野中郁次郎与波兰尼的观点也有差异。有学者说,在野中都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尼看来,則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1.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性知识是指那些难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例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

B隐性知识并不是什么神秘经验,但要想充分地言说它,也是很不容易的。

C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掌握它的目的在于领会与重组经验。

D隐性知识包含个体内在携带的概念、形象、价值体系等,以及帮助个体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

2.下列对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野中郁次郎借用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但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

B隐性知识的内容具有十分特殊的含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

C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D个人的信仰、特殊的技艺和隐喻、直觉及思维模式,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显性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

B波兰尼强调隐性知识是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而野中郁次郎則强调隐性知识高度个人化和难于表达的一面。

C波兰尼和野中郁次郎都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依据本文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应为波兰尼”“野中郁次郎”“隐性知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在草丛中寻找道路,在黑暗中寻找黎明,在寂寞中寻找爱与慰藉,在彷徨中寻找一双温暖的手和一颗真诚的心……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寻找的过程。

请以“寻找”为话题,自定文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查看答案

将下面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0个字)(4分)

一架从俄罗斯起飞的伊尔-76飞机,日前载着一位尊贵的北极“客人”抵达大连国际机场,它就是来自北极圈内的珍稀动物——白鲸。这也是白鲸家族在历史上首次登陆中国,它将成为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的正式成员。

这只3岁的白鲸,身长近4米,体重500公斤左右,是个性情温顺的“小姑娘”。在来中国之前,它已学会了转圈、唱歌、与人接吻,生气了还会叫上几声。白鲸的新家被安置在刚刚建好的极地馆内,它也是第一位入住极地馆的成员。为了使它适应馆内的水温,工作人员准备了两至3吨的冰块,以备降温使用。春节前后人们可一睹这只白鲸的风采。

据悉,还有3只白鲸已在俄罗斯接受体检和训练,将于明年3月运抵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动物馆。白鲸首次登陆中国。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