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安娜之死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安娜之死

[]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②她正询问时,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1.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6

2.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6

3.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

4.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6

 

1.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2.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 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3.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 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4.“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至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 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理解小说故事内容及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找出能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语句及关键词分析作答。例如,第一段,读后可知,此段很明显写出她已经绝望; 由“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一句可知,等来了渥的来信,但信上的内容很让她绝望;“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表明她向月台走去(卧轨自杀),显然是对生活彻底绝望。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此题题干迷惑性比较大,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特点”是指作者采用的“描写手法的特点”,而不是“周围人的特点”;而“作用”却可理角为描写的作用,也可是周围人的作用。因此答题时,可根据描写的内容来理解描写手法的特点,读后可知,此段对周围人的反映与描写都是客观的,从安娜对周围人的反映来看,这种描写具有主观感受的特点。在作用方面,可从衬托的角度,分析安娜此时的人物心理变化或人物形象。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人物形象及心理变化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可先找出安娜的心理描写句,来体会出她的内心活动,例如,“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根据找出来的这些语句,通过提炼关键词或加以概括即可。意义可从写作意图的角度、人物形象的塑造角度和表现的主题角度概括作答。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句子含义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句子的关键词,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作者的写作意图、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情感、小说的故事情节与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角度来探究句子的深层次含义。画线的句子是个比喻句,蜡烛由明亮到熄灭的过程,也是安娜死前回光返照到生命消失的过程。此时的安娜已被火车碾过,是渐渐死亡的过程,也是作者对她一生的作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曰:“志士仁人,                                  。”(《论语》)

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王勃《滕王阁序》

3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4)有如此之势,                                 ,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             状态的植物,均以     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24分)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所记        愿:希望

B.覆溺之       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   使:假如

D显用之       常:曾经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达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5.翻译下列句子。

1)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2)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本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則。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关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野中郁次郎与波兰尼的观点也有差异。有学者说,在野中都次郎看来,二者的关系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在波兰尼看来,則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1.下列对波兰尼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性知识是指那些难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例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

B隐性知识并不是什么神秘经验,但要想充分地言说它,也是很不容易的。

C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掌握它的目的在于领会与重组经验。

D隐性知识包含个体内在携带的概念、形象、价值体系等,以及帮助个体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则。

2.下列对野中郁次郎关于隐性知识的表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野中郁次郎借用了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概念,但没有形成他自己独立的学说。

B隐性知识的内容具有十分特殊的含义,在极少数情况下可以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

C隐性知识主要是长期积累的主观知识,因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D个人的信仰、特殊的技艺和隐喻、直觉及思维模式,都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显性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

B波兰尼强调隐性知识是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而野中郁次郎則强调隐性知识高度个人化和难于表达的一面。

C波兰尼和野中郁次郎都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依据本文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应为波兰尼”“野中郁次郎”“隐性知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在草丛中寻找道路,在黑暗中寻找黎明,在寂寞中寻找爱与慰藉,在彷徨中寻找一双温暖的手和一颗真诚的心……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寻找的过程。

请以“寻找”为话题,自定文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