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一潭清水
张炜
海滩上的沙子是白的,中午的太阳烤热了它,它再烤小草、瓜秧和人。两个看瓜的老头脾气不一样:老六哥躺在草镶的凉席上凉快,徐宝册却偏偏愿在中午的瓜地里走走、看看。
有个叫小林法的十二三岁的孩子常来瓜铺子里。这孩子长得奇怪:身子乌黑,很细很长,一屈一弯又很柔软,活像海里的一条鳝。小林法到了铺子里,就像到了自己家里一样。他躺在凉席上,两脚却要搭在宝册又滑又凉的后背上,舒服得不知怎么才好。小林法在铺子里玩不了一会儿,就嚷着要吃西瓜。徐宝册和老六哥二人每人抱回一个硕大的西瓜来。小林法很快吃掉一个,又慢悠悠地去吃另一个……他的肚子圆起来时,就挪步走出铺子,往瓜地当心那里走去了。
那里有一潭清水。
那潭清水是掘来浇西瓜的。平展展的水面上,微风吹起一条条好看的波纹。潭水湛清,潭中的水草、白沙都看得一清二楚。这实在是一个可爱的水潭。小林法常在这儿游上几圈,他从水中出来,圆圆的肚子消下去了,又重新吃起西瓜,直到只剩下一块块瓜皮。老六哥说:“你真是个‘瓜魔’!”徐宝册点点头:“瓜魔!瓜魔!”日子长了,他们仿佛忘记了小林法的名字,只叫他“瓜魔”了。
瓜魔原来是个收养在叔父家里的孤儿。他对读书并没有多少兴趣,叔父对管教他也并没有多少兴趣,他从五六岁起就在大海滩上游荡了。他在瓜田,绝对没有白吃西瓜,他常常帮助给瓜浇水、打冒杈,一边做活一边笑,在太阳底下一做就是半天。徐宝册疼他,喊他进草铺里歇一歇,老六哥却总是吸一口烟,笑眯眯地望他一眼说:“让他做嘛!用瓜喂出来的一个好劳力嘛!”瓜魔隔不了几天就要来一次,徐宝册和老六哥吃不完他的鱼,就用柳条儿穿了晒鱼干。这个小小的瓜铺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瓜魔,因为他一来,徐宝册和老六哥总乐于为他摘最大的西瓜。
有一天,老六哥说:“听人讲,村里的土地以后都要搞责任承包了——还没讲瓜田承包不承包呢。”村子里来人告诉徐宝册和老六哥,晚上要开会商量责任田承包的事,让他们去一个开会。傍晚老六哥回村开会去了,半夜时分才回来。老六哥笑模美样的,这使徐宝册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他问:“六哥,承包给咱们了吧?”老六哥点点头:“不承包给咱们,谁敢揽这技术活儿?我一发话,会上没说二话的。没跟你商量,我就代你在合同上按了手印。我早算准了,咱们年底每人少说也能赚它五百块钱!”
吃完饭后,照例要吃西瓜了。徐宝册见老六哥不愿动弹,就自己到田里摘来两个。可是吃瓜时,老六哥只是吸烟……瓜魔离开以后,徐宝册扳过老六哥的膀子问:“六哥,你身上有些不对劲儿?”
老六哥只是吸烟。
“你不吱声我也知道。你掐一掐手指骨节就生出来的计谋,我都知道!你心里想心事,嘴上只是不说!”徐宝册盯着他的脸,硬硬地说。
老六哥磕打着烟锅,板着脸,慢声慢气地说:“瓜魔不能多招惹的,他不是个正经孩子。”
徐宝册哼一声,扭过头去说:“瓜魔是个好孩子!”
这是他们最不愉快的一次。这一天,他们简直没有说上几句话,只顾各干自己的事情了。
终于有一天他对老六哥说;“六哥!我不想在瓜田里做下去了。你另找一个搭档吧。咱俩在一起种了多年瓜,我今天离去对不起你哩,你多担待吧!”
徐宝册离去了。半月之后,他重新与别人合包下一片海滩葡萄园,到园里看葡萄去了……
瓜魔又常常去园里找他玩,两人像过去那样睡在草铺子里,半夜点火烧起鱼汤……
一个晚上,他们仰脸躺在草铺里,瓜魔又把脚搭在了徐宝册光滑的后背上。他用那沙沙的嗓子唱着什么,声音越来越轻,终于一声不响了。停了一会儿,他对徐宝册说:“我真想那个瓜田……”
徐宝册笑笑:“你想吃瓜了?瓜魔!”
瓜魔坐起来,望着迷茫的星空,执拗地摇摇头:“我是想那潭清水……真的,那潭清水!”
徐宝册没有作声。
这是个清凉的夜晚,风吹在葡萄架上,刷刷地响……徐宝册声音低缓地自语道:“葡萄也需要个水潭呢,我想在这儿动手挖一个……”
瓜魔的眼睛一亮:“那水潭不是好多人才挖成的吗?我们能行?”
徐宝册点点头。
一个早晨,一老一少真的找块空地,动手挖水潭了。大概泥土很硬,他们一人拿一把铁锹,腰弯得很低,在橘红色的霞光里往下用着力气……
1983年5月写于济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一些地方采用了对比手法。如对待小林法,徐宝册是真心喜欢;老六哥则是因为小林法是一个好劳力,可以帮他们干活,还可以送给他们一些鱼。
B.实行承包责任制后,老六哥出于对承包瓜田负责的态度,一反过去的做法,精心算计着年底能够赚到多少钱。对待小林法的态度也变了。
C.小林法是一个寄养在叔叔家的孤儿,不喜欢读书,生活于他来说就是一片大海,整天在里面游来游去,他之所以喜欢到瓜地去,是因为忘不了瓜。
D.和老六哥闹翻后,徐宝册离开了瓜地,和别的人一起承包了一个葡萄园,这样,小林法又可以和他在一起了,他们过着悠闲惬意与世无争的生活。
E.小说结尾巧妙,构思独特。结尾写徐宝册和小林法动手挖水潭,其中“在橘红色的霞光里往下用着力气”一句含蓄隽永,引读者思考、回味。
2.小说中的徐宝册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写到了“一潭清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有人说,小说主要人物不突出,除了徐宝册还有小林法、老六哥,作者这样安排冲淡了中心人物。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 (《诗经·蒹葭》)
(2)戍卒叫, ,楚人一炬, ! (杜牧《阿房宫赋》)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长门怨
齐浣
宫殿沉沉月欲分,昭阳①更漏②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注】①昭阳:宫殿名。②更漏:报时的漏壶。
1.“昭阳更漏不堪闻”写出了女主人公的什么心理?(5分)
2.“不是思君是恨君”一句有的版本作“半是思君半恨君”。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父需,以进士起家,官至左中奉大夫。淙幼警敏,力学,宣和间以父任为郎,历官至通判建康府。绍兴三十年,金渝盟,边事方兴,帅守难其选,士夫亦惮行。首命淙守滁阳,未赴,移楚州,又徙濠梁。淮、楚旧有并山水置寨自卫者,淙为立约束,结保伍。金主亮倾国犯边,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除直秘阁,再任。孝宗受禅,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淙计口给食,行者犒以牛酒,至者处以室庐,人人感悦。张浚视师,驻于都梁,见淙谋,辄称叹,且曰:“有急,公当与我俱死。”淙亦感激,至谓“头可断,身不可击”。浚入朝,悉陈其状,上嘉叹不已,进直徽猷阁,帅维扬。
会钱端礼以尚书宣谕淮东,复以淙荐,进直显谟阁。时两淮经践蹂,民多流亡,淙极力招辑,按堵①如故。劝民植桑柘,开屯田,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淙奉行益力,进直龙图阁,除两浙转运副使。未几,知临安府,上言:“自古风化必自近始。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乃条上禁止十五事,上嘉纳之,降诏奖谕,赐金带。临安驻跸②岁久,居民日增,河流湫隘③,舟楫病之,淙请疏浚。工毕,除秘阁修撰,进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以归。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十月卒,年六十。
(选自《宋史·周淙传》,有删改)
【注】①按堵:安居。②驻跸(bì):皇帝出行,途中停留暂住。③湫(jiǎo)隘:低洼狭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渝盟,边事方兴 渝:改变,背叛
B.民赖以全活者不可胜计 赖:依靠
C.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 屡:多次
D.舟楫病之 病:担忧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B.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C.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D.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淙为政有方。金国人挑起边境战事,守帅选择的官员都不愿前往边境任职,周淙前往任职,他利用当地防守有利条件,组建保伍,使百姓得保平安。
B.周淙忠于国家。张浚视察部队时称赞周淙的谋略,并要周淙在危急时和自己一起赴难,周淙表达了准备牺牲的决心,张浚把情况汇报给皇帝,皇帝称赞周淙。
C.周淙深得上司和皇帝的信任。尚书钱端礼推荐过他;他鼓励百姓种植桑树、柘树,开垦屯田,皇帝赐给他亲笔书札;他上奏禁止十五件事,得到皇帝的奖赏。
D.周淙关心民生。两淮地区经战火破坏,很多百姓逃亡,他全力招纳安抚,百姓安居乐业;皇帝在临安暂住久了,居民日益增加,河流低洼变窄,他请求疏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师进取虹县,中原之民翕然来归,扶老携幼相属于道。(4分)
(2)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散文在五四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五四时期,先驱者面对的是统治清一代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与个性解放可谓迎头相撞,封建道统正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革命对象,这对于强调“人的文学”的五四先驱者来说,理所当然地遭到抛弃。五四先驱者力主散文应该像公安派“独抒性灵”,以“叙事与抒情”为主的观念就是这样来的。以个人化的情感解放为目的,成为散文家的共识。
“叙事与抒情”的诗性审美观念,其狭隘性在于窒息了散文的智性生命,束缚了散文的发展。“叙事与抒睛”的“美文”,与鲁迅智性的文化文明批判不能相容,于是鲁迅将自己的散文另立名目曰“杂文”。这样的文体命名有些随意,以致“杂文”自鲁迅之后无经典。另外,将智性排斥在散文正宗之外,限制了散文的思想容量,造成散文长期小品化,使其成为鲁迅所担忧的“小摆饰”。抒情审美,并不能涵盖幽默散文。抒情审美以追求诗化美化环境和主体心灵为务,其性质乃是情趣。幽默散文则相反,往往自我调侃、贬抑,以喜剧性的“丑化”为务。由于对智趣和谐趣的排斥,叙事与抒情封闭越紧密,二者的矛盾就越尖锐,到一定社会条件下朝相反方向转化。过分强调叙事,就可能压倒抒情。散文的生命受到窒息,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叙事走向了极端是必然的。走向极端的叙事,再度走向反面,也是必然的。最明显的就是把抒情作为唯一的选择。把散文的审美价值从实用功利价值中解放出来,从挽救散文的文体危机而言,功不可没。但是,轻率地把它关到诗的牢笼中,就造成散文的另一次文体危机。诗与散文,二者都属于审美价值,但是,如人体的两种血型不可混淆,混淆必然导致对散文生命的威胁,扼杀散文文体。因为有诗的外衣,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多愁善感失去智性的节制,成为感伤,注定导致滥情。滥情遂成持久的顽症,沦为矫情而不自觉者比比皆是。
一切文体的生命就是它和其他文体的区别,散文家的才华恰恰表现在诗歌无能为力的地方发现散文的艺术价值。但是,这种发现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是散文文体的生命力所在。以余秋雨为代表,散文的发展还表现在把抒情与智性结合,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阐释,进行文化人格批判。他的散文的思想容量重新使中国散文恢复了智性大品的风貌。
散文理论家,比之小说和诗歌理论家,面临着一种先天的不利局面,那就是没有西方文论,包括流派更迭的丰富资源。这也可能成为优于小说和诗歌理论家的条件,即没有那么多权威理论的遮蔽。有出息的理论家,可以面对创作实践直接进行原创性的概括,独立形成范畴,并构成系统。不过,散文理论家需要保持清醒:如果一味对现成贫困“理论”盲目拘执,就不能追随散文日新月异的实践,从而突破陈腐观念,调整、建构中国特有的散文理论。
(摘编自孙绍振《从抒情审美的小品到幽默“审丑”“审智”的大品》)
1.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追求个性、反对封建道统,强调“人的文学”的五四先驱者发起的文学运动抛弃了统治清一代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使中国散文在五四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
B.五四先驱者极力主张散文应该“独抒性灵”,以“叙事与抒情”为主,以个人化的情感解放为目的,但是把抒情作为唯一选择,构成了散文作为文体的第一次危机。
C.散文经历第一次文体危机后,抒情性把散文的审美价值从实用功利价值中解放如来,从而挽救散文的文体危机,但又受到诗性的束缚,从而造成散文的另一次文体危机。
D.余秋雨把抒情与智性结合,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阐释,进行文化人格批判,他的散文的思想容量重新使中国散文恢复了智性大品的风貌,推动了散文的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叙事与抒情”的诗性审美观念,其狭隘性在于窒息了散文的智性生命,限制了散文的思想容量,造成散文长期小品化,使其成为鲁迅所担忧的“小摆饰”。
B.由于对智趣和谐趣的排斥,叙事与抒情封闭越紧密,叙事、抒情与智性的矛盾就越尖锐,到一定社会条件下朝相反方向转化,如过分强调叙事,就可能压倒抒情。
C.鲁迅智性的文化文明批判与“叙事与抒情”的“美文”不相容,他把自己的散文另立名目叫“杂文”,这样的文体命名有些随意,以致“杂文”自鲁迅之后无经典。
D.散文因为有诗性成分的外衣,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多愁善感失去智性的节制,成为感伤,必定导致滥情,成为持久的顽症,因此,要区分散文和诗歌的界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抒情审美以追求诗化美化环境和主体心灵为务,其性质是情趣,不能涵盖幽默散文,与往往自我调侃、贬抑,以喜剧性的“丑化”为务的幽默散文相反。
B.一切文体的生命就是它和其他文体的区别,散文家的才华恰恰表现在诗歌无能为力的地方发现散文的艺术价值,不断发展变化是散文文体的生命力所在。
C.没有西方文论,包括流派更迭的丰富资源,对于散文理论家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与小说和诗歌理论家相比,散文理论家没有那么多权威理论的遮蔽。
D.散文理论家在散文理论相对贫乏的情况下,可以有建树。散文理论家只要不盲目拘执现成贫困“理论”,就能突破陈腐观念,建构中国特有的散文理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很久以前,一个乞丐讨饭时遭到一条狗的攻击,于是,下次讨饭的时候,他便捡了一块石头带在身上。但这次他遭到了两条狗的攻击,虽有一块石头护身,还是被狗咬了。又一次讨饭的时候,他便带了两块石头,可这次他遭到了三条狗的攻击。再次讨饭的时候,他索性带了四块石头,这次他恰恰遭到了群狗的攻击。最后,他不得不背着一篓子石头去讨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