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各篇各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 ,归去...

补写出下列各篇各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1)                  ,归去凤池夸。 (柳永《望海潮》)

(2)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3)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遥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5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6)春水碧于天,                         《菩萨蛮》韦庄)

(7)吴楚东南坼,                        (《登岳阳楼》杜甫

(8)              ,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杜牧)

 

⑴异日图将好景 ⑵暮霭沉沉楚天阔 ⑶一尊还酹江月 ⑷玉簪螺髻 ⑸莫道不销魂⑹画船听雨眠⑺乾坤日夜浮 ⑻奈何取之尽锱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考点,侧重“识记”能力的考查,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边读边写,记熟练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名句范围一般是初高中必修、选修,以及部分课外名句(四书五经、历代经典诗文名句)。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本题中,要注意以下这些字的书写,如:“霭”、“ 酹”、“ 簪螺髻”、“ 销”、“锱铢”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虞美人 寄公度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①只合尊②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 ①浮生:指人生。②尊:通“樽”,酒杯。

1.请简析上片中“独”字的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9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①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②,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徙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刘大櫆《游三游洞记》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者惜别,且叹且言。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繇③,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仍命予序而纪之。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嵌间。欲将来好事者知,故书其事。

——白居易《三游洞序》

【注】①无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②知退:白行简的字。③“津”,渡口。“繇”,通“由”。津繇,水航经由的渡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径曲以上。                  仄:狭窄

B之,其声如钟       扣:敲击

C.而元微之自通州将北还      适:到,往

D.欲将来好事者知,故书其事        备:详尽

2.下列各项中不能分别表现“道路难行”和“洞内景观奇特”的一组是(   

A.出则豁然平旷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

B.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其地石杂以土

C.有大石覆压当道         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D.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大櫆一行从夷陵州府出发,先走陆路,再走水路,然后登山,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处于荒远之地的三游洞真面目。

B.前文在描写三游洞景观时,作者描写了洞内各种声音带来的听觉感觉,有“如钟”“如磬”的悦耳之声,有“与二三子浩歌其间”的轰然之声,又有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将三游洞衬托得深邃幽静。

C.由于白居易的序和他们的诗题为“三游洞”,这个洞便以此为名。后来,欧阳修和黄庭坚曾一起游历三游洞,并且都留下了与三游洞有关的诗文,所以当地又将白、元三人称为“前三游”,欧阳等三人称为“后三游”。

D.两段文字都通过抒写对僻陋处的山川胜景无人欣赏的感慨,委婉地表达出作者对自己和一切怀才不遇者的深深叹惋。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3分)

 

(2)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3分)

 

3)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徐止平

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均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早期人类信奉朴素的多神宗教,相信鬼神存在,灵魂不灭,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死亡祭祀活动即丧礼来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同时借此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情。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变出一套系统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并表现出明显的国家意志和礼仪特点。从夏商周开始葬礼即已进入了系统化程序化发展阶段,春秋时期进入完善期。史料记载,秦汉丧葬礼仪已相当复杂,共分三个部分:葬前之礼、葬礼、葬后丧服之礼。葬前之礼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小敛、大敛、哭丧、停尸等。葬礼包括:告别祭奠、送葬、下棺等。葬后丧服之礼包括:丧服、丧制等。丧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必须严格遵守。

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与“孝”文化密切相关。“孝”源于儒家的核心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即是爱。何为爱?孟子对爱作了精辟的论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爱自己的亲人,其次爱一切大众,最后爱自然万物。爱亲人首先是爱父母,爱父母则为孝。“孝”作为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宗法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它的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而“孝”文化则是处理和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之间,宗族关系之间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政治要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统治者还认为“忠臣出孝门”“人臣孝则事君忠”。孔子也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封建统治者深知“孝”文化对于稳固社会统治基础的重要意义,都将孝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譬如各朝文书中通常都有一句:“圣朝惟以孝治天下”的套语。

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养老和送终。养老是对父母生前的赡养,送终是对父母死后的埋葬。根据孝的本意,两方面都很重要,但实施的社会结果是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这是由封建统治者自身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统治需要而造成的。统治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希望进入冥国仍能继续享有人世的尊贵。因此他们为父母,为自己建造起一座座豪华的坟墓。统治者的厚葬之风影响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民间纷纷仿效,互相攀比。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文化,直接的社会政治逻辑结果必然是大力提倡厚葬,并最终以国家法典形式颁布实施。史料证明,最迟在西汉开始就颁布了较为完善的丧葬法规。同时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这种重孝、厚葬观念越来越浓厚,礼仪越来越繁缛。

综上可知,在传统社会历史条件下,我国的丧葬礼仪及其文化的存在有它的客观合理性和必然性,它与“孝”文化紧密相关,反映了当时儒学的社会伦理与社会政治思想,适应了封建国家维系社会秩序与政治制度的要求。自“五四”以来我国的社会进程、政治经济制度、人们的思想观念均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发展要求。去除包含其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过量的烦琐形式,保留与人文情怀有关的思想内容与庄严肃穆的表现方式,并增添符合和适应现代社会观念与社会要求的内容和形式,树立新的丧葬礼仪文化,在当今仍有必要。

1.下列表述不属于“丧葬文化”的一项是(    

A.早期人类信奉朴素的多神宗教,希望通过带有神秘色彩的丧礼来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借此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情。

B.春秋时期秦汉丧葬礼仪共分三个部分:葬前之礼、葬礼、葬后丧服之礼,相当复杂,丧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必须严格遵守。

C.丧葬礼仪及其文化,反映了当时儒学的社会伦理与社会政治思想,适应了封建国家维系社会秩序与政治制度要求,有它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和必然性。

D.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

B.“孝”源于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决定性作用。

C.封建统治者都将孝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是因为他们深知“孝”文化对于稳固社会统治基础的重要意义。

D.孝的两方面养老和送终都同样重要,但出于封建统治者自身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统治需要,在实施的社会结果中却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料证明,西汉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文化,提倡厚葬,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并颁布了较为完善的丧葬法规,最终以国家法典形式颁布实施。

B.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地域相对狭小固定,人们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重孝、厚葬观念越来越浓厚,礼仪越来越繁缛。

C.自“五四”以来我国的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来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发展要求,应该予以彻底去除。

D.当今社会要树立新的丧葬礼仪文化,保留传统丧葬礼仪中与人文情怀有关的思想内容与庄严肃穆的表现方式,增添符合和适应现代社会观念与社会要求的内容和形式。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按风格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其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

B.《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作者是我国东汉史学家班固,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二十五史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二十四史都属于断代史。

C阮籍,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政治上谨慎避祸与嵇康、刘伶等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D.文艺复兴运动是13至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家、艺术家。被称为“时代的灵魂”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