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目前,物理学似乎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循着所谓“标准模型”指引的道路探索前进了数十年后,物理学家终于在2012年成功到达终点:该模型中最后一个未曾发现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终于现身。虽然,标准模型可以对已知粒子的行为进行完美的描述,但它仍无法解释包括暗物质在内的一些现象。所以,许多物理学家都将目光投向了“超对称”(supersymmetry,简称SUSY)理论,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线索。
超对称理论指出,每一种已知粒子都有一个质量更大的“同伴”(即超对称伴子),这就可以解释暗物质的存在。此外,对于作为其他粒子质量之源的希格斯玻色子本身为什么具有特定质量,该理论的某些版本也能给出答案。
利用世界上最强大的粒子对撞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科学家对超对称伴子进行了仔细搜寻,不过到目前为止还一无所获,这给超对称性的存在蒙上了一层阴影。“不少人都感到悲观。”美国石溪大学的戴维·柯廷(David Curtin)说。
最近,有两组研究人员同时提出:是否存在一种可能,超对称伴子确实存在,只是物理学家没能发现它们存在的痕迹。如果超对称伴子不是以一种明显的方式暴露自己,而是恰好具有合适的质量,能够衰变成能量一般的普通粒子,或其它不易觉察到的粒子,那这种可能性就是存在的。这样的话,即便某些超对称伴子确实留下了痕迹,也会淹没在混杂的普通粒子中。“超对称性的信号或许就藏在我们眼皮底下。”柯廷说。他本人就是其中一个研究组的成员。
如果真是这样,就能解释LHC在这次停机升级之前,曾于2011和2012年发现的两种粒子的少许过量现象了。在今年6月独立发表于预印本网站的两篇论文中,两个研究组都认为,普通顶夸克的超对称伴子(被称为“顶超对称夸克”),以及其他两种超对称伴子,不仅能够解释LHC的观测结果,它们具有的质量分数也与由希格斯玻色子的特定质量推算出的数值正好吻合。
不过,其他研究人员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对标准模型反应过程产生粒子数量的低估,也至少能解释部分超量现象。“现在就说上述测量结果可能预示着新的物理理论还为时过早。”戴夫·查尔顿(Dave Charlton)评论说。他是观测到这种少许过量现象的一个LHC研究组的成员。
这一争论可能在2015年得到解决。到那时,运行能量得到提升的LHC会“满血复活”,重新运转。“我们非常期待发现超对称性的证据。”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安·尼尔森(Ann Nelson,未参与此项研究)说。“但是现在,我仍然持谨慎态度,”她补充道,“最初发现的微弱迹象,往往都是显著现象的‘冰山一角’。”
1.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目前物理学界对“超对称理论”的研究现状。(4分)
2.文中关于“超对称伴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超对称理论”中“超对称伴子”指的是比每一种已知粒子质量更大的同伴。
B.暗物质的存在可能是因为有“超对称伴子”存在。
C.如果“超对称伴子”存在,就能解释LHC曾于2011年和2012年发现的两种粒子的少许过量现象。
D.“超对称伴子”可能存在却未留下痕迹,或许是因为它刚好具有合适的质量,使之衰变成为普通粒子,未被察觉。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标准模型”可以对所有粒子行为进行完美的描述。
B.希格斯玻色子是其它粒子质量之源,根据其特定质量可以推算出其它粒子具有的质量分数。
C.有研究人员认为“标准模型”中可能还存在新的粒子未被发现。
D.科学家关于是否存在“超对称性”的争议将于2015年随着LHC的重新运转得到解决。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⑴淇则有岸, 。(《氓》)
⑵画图省识春风面,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⑶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⑷ ,亦崎岖而经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⑸ ,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之零陵郡次新亭(范云)
江干远树浮,天末孤烟起。江天自如合,烟树还相似。沧流未可源,高颿去何已。
[注] 范云(451-503):南朝齐、梁间诗人。范云由京官而外放,去荒僻的零陵郡任内史,途中在新亭逗留数日,并写下了这首诗。
1.本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2分)
2.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 ),欲( )成大事( )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太傅幸而图之 图:考虑,计议
B.乃造焉 造:到……去,拜访
C.明不言也 明:明白,知道
D.太子再拜而跪 再:两次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丹所请田先生无言( ),欲( )成大事( )谋
A.者 以 之 B.也 因 而
C.矣 为 者 D.也 与 则
3.用“/”线给文中划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B.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C.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D.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B.太子丹为了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C.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尽心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D.太子丹听到田光死了,很伤心,双腿跪行,流着眼泪说自己要田光不要泄密的本意是想要和田光商议重大的事情,并不是要他去死呀。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3分)
⑵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3分)
⑶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1.下列选项中的“牺牲”与语段中加点词“牺牲”词性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鲁甸地震中,官兵的牺牲换来了灾民的生命安全。
C.他的父母都是烈士,在红军东渡黄河时牺牲了。
D.牺牲休息时间赶修机器。
2.下列选项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间正道是沧桑 雄关漫道真如铁 长风破浪会有时
B.长风破浪会有时 人间正道是沧桑 雄关漫道真如铁
C.雄关漫道真如铁 长风破浪会有时 人间正道是沧桑
D.雄关漫道真如铁 人间正道是沧桑 长风破浪会有时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世间有太多的诱惑,诱惑以各种令人( )目的形象出现,但是万变不离其( ),不过是围绕着“名利”二字。 。但要想修得圆满和平静之心,就一定要什么都不做吗?一定要像老僧入定那样( )弃一切欲望,包括肉体和精神上的欲望和激情吗?我想提出一个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即循着自己肉体和精神的欲望,把这种冲动和激情尽情地( )泄出来,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炫xuán 宗 摈bìn 宣
B.眩xuàn 宗 摒bìng 宣
C.炫xuàn 中 摈bìng 渲
D.眩xuán 中 摒bǐng 渲
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①你的人生只要还在受到一些东西的诱惑,你的生命就不得圆满和平静。
②只要你的人生还在受到一些东西的诱惑,你的生命就不得圆满和平静。
③在这欲望实现的快乐和满足中最终获得圆满和平静的心情。
④这快乐和满足最终获得圆满和平静。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