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便是从这个窗口射出的心灵的光...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便是从这个窗口射出的心灵的光芒。有的目光让人感动和温暖,有的目光给你安慰和力量;有时,一份目光让人心酸而生怜悯,有时它如刀剑闪着寒光……生活中,我们每天处在各种目光下,生命里总有一份目光让你终生难忘。

请以“目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有较为完整的记叙,适当的议论和抒情。

 

参考例文: 目光 “你忧愁的望着镜子里的头发,你知道是谁偷走了里面的黑吗?你焦虑的摸着脸上的皱纹,你明白是谁偷走了里面的红吗?”对,是我,一个不讲诚信的人,你“信任”的儿子,一个不敢直视你目光的人。 “你的背开始弯曲,像一棵弯柳,你知道是谁在那里撑了一张弓吗?你咳嗽的声响也来越大,你明白是谁在你的喉咙里架起了风箱?”是你的儿子我,一个不孝的儿子,一个整体对你撒谎,毫无诚信可言的儿子,一个深怕被你看穿而不敢直视你的目光的儿子。 你日渐衰老,眼见你青丝变成白发,我却一直视它为生命在时间轴上的延续。后来我才发现,是你对儿子的诚信是你更加衰老,而我对你的诚信却早已被我偷掉、卖掉,我竟然是和贼,从此,我便再也不敢直视你的目光,那带着对我的期待又深情的目光,它会让我感到罪恶,感到内疚。 你望子成龙,“儿子,我相信你的实力”之类的话不知在我耳边回响过多少次。 你下班归来,看着刚刚坐在写字台前的我说:“儿子,休息一下,放松放松一下,别太累了。”而你却不知,儿子刚刚伴着“影视频道”享受了半个上午,不信你去摸一摸,那电视机还是热的。而你却从来没有去摸过,因为你相信你的儿子,可我却利用你对我的信任在自我逍遥,我也曾经懊悔过,可我不敢直视你那信任的目光,因为我是一个不诚信的人。 于是,你更加倍的努力工作,因为儿子骗得你高兴,你的目光中多了更多对儿子的期待、鼓励和希望,可我却更不敢直视你的目光。 我翻看着桌子上的日记本,忽然发现有被抹过的痕迹,那是泪痕。我开始怀疑你偷看了我的秘密,于是我大声对你喊叫你无话可说,可我在你的目光中却看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失望和无奈。后来正当我翻阅日记的时候,发现了妹妹在我日记本上写下的一段话:“哥哥,你应该要觉醒了,还有几个月你就要高考了,我希望你能让爸妈高兴。他们为了你的学习实在是太苦了。哥,努力吧,我相信你能行的。”这时我无言,我不敢直视你的目光,那目光中包含着太多的爱,甚至儿子对你的不敬你也深藏在你的眼底,不让我察觉。 如今,我又即将被你送入考场,你依旧还会说:“儿子,我相信你!”而这次我会说:“妈妈,你放心吧,我会尽力的。”那是我敢抬头直视你的目光了,那久别重逢的目光浴,让我想去找回失去的诚信,去弥补我的过错,我不想再做一个不诚的人,不想再逃避你的眼光,永远不想。 这是一篇很优秀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叙写亲身经历,文中“你更加倍的努力工作,因为儿子骗得你高兴,你的目光中多了更多对儿子的期待、鼓励和希望,可我却更不敢直视你的目光。”一句贯穿全文,中心明确,全文结构严谨,语言清新,文采斐然,意境优美,真情款款,富有乡村风味。掩卷思之,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要分析题目的内涵。目光,看起来这个题目很抽象,但仔细想来,会发现,它包含的内容博大而深邃。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里的“眼睛”绝不单纯是眼睛本身,而是从眼睛中流露出来的神情,也就是目光。我们心里的想法往往会通过目光流露出来,不同的目光会表达出不同的心声,读懂了他(她)的目光,你就懂了他(她)的心……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不便于用言语表达的东西,一个目光就可以。目光可以示意,目光用来提醒,目光表达关爱,连生气都可以用目光来传达……一个目光空洞的人必然不会是一个旺盛生活着的人;一个聪明机敏的人,必然拥有灵澈活泼的目光。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心态、、不同状况下的人,其目光必然不同。当然,也有眼神骗人的时候,如果你不够聪明,或者,你的对手过于聪明…… 2.搜索记忆宝库,确定写作方向。其实生活中可见的目光比比皆是,只是许多同学平时不甚用心观察,才会觉得无话可说。其实,根据题目的分析回想一下,会有许多方向等待大家去选择。(1)从目光体现的不同情感看,可以想到:失望、盼望、无奈、坚定、调皮、慈祥、冷淡、冷酷、关爱、示意、气愤、活泼、深情、凄凉、绝望等等,每一种目光都有可以包含一个故事、一段情感。(2)从目光所属者来看,可以是人的目光,也可以是动物的目光。以人为例,任何一个人都会发出表达不同的情感的目光,除常见的老师、亲人、朋友外,还有更广阔的范围,熟悉或不熟悉的,亲眼所见或通过媒体所闻,只要是能给你带来思考的都可以是你写作的内容。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两处加以改正。(4分)

20年前,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先河。我国于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层出不穷。随着手机短信由多媒体形式到纯文本形式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现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查看答案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波浪线句子。要求:举出古诗词名句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4分

有一部分写景古诗,蕴含着深刻的“理趣”。例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在提醒人们不能囿于局部,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认清事物的实质;又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共17分)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1.文章第二段叙述辛弃疾南渡前以武起事的壮烈史事,在结构上有何作用?4分

答:                                                                                

2.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概括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原因。4分

答:                                                                                

3.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4分

答:                                                                                

4.本文作者说:“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请联系辛弃疾的人生遭际以及你的阅读或生活经验,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4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4分

                         

2.请仿照下面给出的例句,概括选文第二小节描写的内容。4分

月色下的荷塘,绿叶田田,荷花点点,清香缕缕,如歌如诉;

答:                                                                                

3.下列诗句中的意境和选文相似的一项是    )(2分

A.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唐]王昌龄《从军行》

B.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C.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宋]晏殊《寓意》

D.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宋]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4.选文在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时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交融的手法,请结合作品分别对这两种手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查看答案

为下列句子补充上句或下句:(共10分,每空1分)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                  ,惊涛拍岸,                 

3)但愿人长久,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5)众里寻她千百度,                                 

6)为国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