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散文赏析(22分)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

现代散文赏析(22分)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原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大贡献了。”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       。(2分)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4分)

                                

 

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5.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4分)

 

 

6.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4分)

                               

 

 

1. 纯朴(2分) 2. 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4分) 3. 父亲喜爱兰草并不是为了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4分) 4. 描写野兰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4分) 5. “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4分) 6. 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性,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答案点为“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从后文的叙述和描写来看,“味”的同义词应该是“品格”。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3】 试题分析: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答案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运用“同义互解”和“虚实互解”等方法变通一下即可。本题的同义句为“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和“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试题。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和概括散文主题类的试题,对散文主题的概括,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其基本方法有: 1.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文段的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小说为议论的语句;散文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 2.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分析语段时,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 3.从体会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写人的文章,由“人”及“义”;写事的文章,由“事”及“理”;写景的文章,由“景”及“情”。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空(6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2)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3)风萧萧兮易水寒,                       

(4)不要人夸颜色好,                         王冕《墨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还也

C君知难也                      D既东封郑,又欲肆西封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过也 ③邻厚,君之薄也 ④微夫人力不及此 ⑤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A①③\⑤\②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②④\⑥                   D①⑥\②④\③⑤

3.对上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开口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目的是想博取秦伯的同情。

B夜缒而出的烛之武“敢以烦执事”,在大敌面前,表现了英勇无畏的精神。

C文中借烛之武之口,说秦伯曾给晋君恩惠,指的是“许君焦、瑕”这件事。

D围绕“阙秦利晋”这个中心,烛之武说服了秦伯,终于使秦国撤军而去。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题4分)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D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