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 分) 月夜 杜甫①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 分)

月夜

杜甫①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②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鄜州:现陕西省富县。此诗写于作者因安史之乱被困长安之时。②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1.有人评价此诗“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请结合诗句赏析此诗如何写“月”。(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1.首联写在夜里看到月亮,就想到了妻子独自一人也在看月,颔联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被困之人,儿女尚小不能理解,“忆”中充满了辛酸,交织着忧虑与惊恐;颈联写妻子在月光下的形象,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尾联将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未来一起看月恐此时两地看月的泪痕始干。(每一联内容1分,共4分) 2.作者实际看到的是长安月,因望月而思念家人,(1分)从对方着手,写妻子闺中独看 月,写怜惜家中儿女尚小,不能理解妻子的思念,写想象中妻子因思念在月下长久望月的形象;最后写想象中两人一同倚窗看月,泪痕始干。(2分)整首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即表达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与挂念,也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审题发现,“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可见诗歌中每一联都有所涉及。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身在长安因在夜里看到月亮由此想到家乡的妻子也在“闺中独看”,诗人因月而引发对妻子的思念;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人由思念妻子而想象妻子也因望月而思念自己,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不能为她分忧;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作者想象妻子独自一人望月之久;尾联“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从首联的“独看”到尾联的“双看”,“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手法中的虚实结合。虚的就是想象的、梦境里的、将来的、过去的,也即不在眼前的,都是虚的。根据注释中“此诗写于作者因安史之乱被困长安之时”,可见诗歌中所写的“鄜州”应是妻子的所在地。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象妻子也在望月,由自己在思念家中的妻子儿女而想象妻子也在思念自己,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因想象而扩大了诗歌的时空领域,诗歌的境界扩大。答题的模式为:……是虚的……是实的;或虚写的是……,实写的是……。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用斜线(/)给下面加横线的一段文言短文断句。(限划8处)(4分)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估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嘉熙三年,与大元兵战于汴城、河阴有功。进对,帝奇之,授权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帝从容慰遣之。

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播州冉氏兄弟璡、璞,隐居蛮中,闻玠贤,遂诣府上谒。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更辟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徙城之事,悉以任之。命下,一府皆喧然同辞以为不可。玠怒曰:“城成则蜀赖以安,不成,玠独坐之,君无预也。”卒筑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屯兵聚粮为必守计。且诛溃将以肃军令。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俞兴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十年冬,玠率诸将巡边,直捣兴元,大元兵与之大战。十二年,又大战于嘉定。初,利司都统王夔素残悍,号“王夜叉”,恃功骄恣,桀骜不受节度。玠乃谋于亲将杨成。夜召夔计事,夔至,斩之。戎帅欲举统制姚世安为代,玠素欲革军中举代之敝,以三千骑至云顶山下,遣都统金某往代世安。世安闭关不纳,且厚结丞相谢方叔。于是世安与玠抗,玠郁郁不乐。宝祐元年,闻有召命,愈不自安,一夕暴下卒,或谓仰药死。蜀之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

玠之治蜀也,有常度。至于修学养士,轻徭以宽民力,薄征以通商贾。蜀既富实,乃罢京湖之饷;边关无警,又撤东南之戍。惜其遽以太平自诧,且久假便宜之权,不顾嫌疑,昧于勇退,遂来谗贼之口;而又置机捕官,人多怀疑惧。至于(姚)世安拒命,玠威名顿挫,赍志以没。

                              (《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五  余玠》精简版)

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对,帝奇之,授兵部侍郎、四川宣谕使。(权力)

B.玠素闻冉氏兄弟,入即出见之。(名刺,名片)

C.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去。(擦)

D.至于(姚)世安拒命,玠威名顿挫,志以没。(怀抱)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为今日西蜀之计,在徙合州城乎?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

B.又属嘉定俞兴开屯田于成都,蜀富实。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C.蜀既富实,罢京湖之饷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诡对而出。 

D.卒筑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山为垒    罔不势象形,各具情态。

3.把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5分)

(2)城成则蜀赖以安,不成,玠独坐之,君无预也。(3分)

4.简要概括余玠治蜀措施。(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之道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运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洛诰》的“时中”等。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义。

中道本身是极高极难的标准。孔子有言: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折中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中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的理想主义的方法论呢?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于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同时,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漫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摘编自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

1.下列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朱熹则认为中是一种做事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能更改的常理。

B.“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但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各设中于乃心”“时中”等语句中的“中”其实就是中庸思想。

C.在《论语》中,孔子先是把中庸看成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后来又把它普泛化,在这个过程中,它转换为一种方法论,表现为做事追求最优解。

D.中庸之道是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前核心要素之一,是一种方法论,凡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元素和成分,无不深深渗透有中庸之道。

2.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人手,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D.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和郑玄对中庸的解释,在“中”的含义上没有差别,在“庸”的含义上有一定分歧,郑玄的解释更符合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中庸”的本义。

B.如何做到最优解,孔子谦逊地表达了自己的不足,但他的智慧在于能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研究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

C.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遵循中庸之道是获得成功的秘诀,而儒家又以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这应该成为孔子倡导中庸之道的一个重要缘由。

D.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正确认识并合理运用中庸之道,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法回避的文化责任,研究倡导中庸之道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语意最明确的一项是(       )

A.上周末,我和我分别了五年之久的老同学终于又见面了。

   B.预计在“十二五”期间,乐山为创建全国一流的国家旅游城市,创新及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将有大的调整,市民将过上更有生态含量的现代生活。

   C.图书过度包装不仅让奢靡浪费之风侵入文化领域,将真正的爱书之人拒之门外,而且让普通消费者的图书购买力大大下降。

   D.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4年11月10日抵华,参加了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2日,他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一次类似去年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会的轻松自在的会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旅博会期间,对于有关旅游团的做法,大家置疑不断。

B.一个人如果坚持要按照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办事,那么即使他有善良的动机,也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C.虽然酒驾已被明令禁止多年,但仍有驾驶员对此不以为然,没把交通法则牢记心中,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当儿戏。

D.婆姨们都跟王大说话,汪轮儿倒成了没嘴的葫芦,一个劲地向老少爷们儿侃大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