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下面这两幅图,让大家比较两幅图中间的圆的大小。 同学们...

课堂上,老师给同学们展示了下面这两幅图让大家比较两幅图中间的圆的大小。

满分5 manfen5.com

同学们都说图2中间的圆比图1中间的圆大。但是经过测量,大家发现,这两个圆其实一样大。这个有趣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

一个同学说:“我们的眼睛有时也会欺骗自己,所以遇事应该认真调查。”

一个同学说:“参照很重要,不同的参照会使人做出不同的判断。”

一个同学说:“事物的本来面貌,不会因人们的看法有误差而改变。”

一个同学说:“正因为有了错觉,我们眼中的世界才丰富多彩。”

……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错觉 我们生活在伟大祖国的黄金时代,我们的生活真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与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相比,我们简直是吃着蜂蜜长大的。你看,我们的生活就像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图画;又像是一朵朵绽放笑容的鲜花…… 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人坚信眼见为实而看走了眼:有为追求美貌而忽视品行给自己带来遗憾的;有因外表一般而自卑让自己错失良机的;有以貌取人而交错朋友的;有随意相信他人外表而中了奸计等等。这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觉,往往都是看见谁外表很好就认为他人品很好,看见谁外表一般就认为他人品很差。这样看人最容易忽略人最重要的美——-心灵美。 《晏子使楚》的故事相信许多人都所耳闻。晏子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天生就又肥又矮的,楚国的老百姓一直都瞧不起他,全都不把他放在眼里。齐王让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百般刁难并侮辱晏子,众人都不屑一顾的晏子,却有着极高的政治智慧,逼迫楚王乖乖就范,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从此,齐国的老百姓再也不敢取笑晏子了。 这是古人在历史长河中看错人的经典先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错觉”发生。 去年暑假的一天,我和爸爸去登仰岗山,在下山的途中,看见一位年纪稍大的老伯伯摔倒在斜坡下。当时有许多游客围观,其中不乏衣冠楚楚、相貌堂堂之辈。老伯伯当时摔得很严重,周围留下许多血迹,可就是没人伸出援助之手扶一把。我爸爸挤进人群去扶老伯伯,可还是不行,就大声喊人帮忙,谁料竟无一人响应。僵持了一会儿,只见一位刚刚下山来的大约四十来岁的中年女挤进了人群。这样,老伯伯总算安全地下了山。这位中年妇女的外貌,谁看了都会说长得不好看,就连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是,一个人是否愿意助人为乐,能不能在关键时刻伸出援助之手,却是根本无法从外表看出来的。中年妇女的个子不算怎么高,可在我的心目中她的形象是那样的高大,她就是我要崇拜的偶像。要说她是生活中的无名英雄一点也不为过,难道她的美好品质不值得人们学习吗? 我们的生活因为有着无数的好心人才显得那么的美好,也因为有着无数的无名英雄才让人们战胜了更多的灾难!朋友们,为了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满,请让我们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每一个人,让生活中的“错觉”越来越少,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灿烂、多彩。 【解析】 试题分析:(一)理解题意,选好角度 1.全面阅读材料。 整则材料说的是对两幅图中间的同样大小的圆引发的思考问题,有四个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后面的省略号,意味着还可以有其它的认识和判断。整个材料的形式属于对一件事(或一种情况)而表达的几种观点这一类新材料作文形式。 2.选好适合自己的角度。 选角度,即要从材料中去提取出一个立意角度,也就是作文所要表现的中心,提取立意过程中,要注意命题者感情的倾向性,注意材料中是否有关键词在暗示我们,注意材料中有没有一些前后联系(如因果、条件、取舍、并列、衬托、主次、对比关系等)。对于 梳理出来的角度要进行筛选,以便选出自己更容易构思、选材、表达的角度。 (二)化实为虚,表达中心 圆的大小比较是一个较为实在的事件,四名同学的评价也是较为实在的观点,审题的时候可以化实为虚,以把立意引到对待人或事的态度上,引到人对待事与物的智慧上,引到做人的品格趣味上,引到对自我的辩证评价上。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共12分)

于德北

17岁那年,我离开了学校,走上了社会。我父亲是一个古板而严谨的人,他当时是一家报纸的副总编,在人群里总有点面子,特别希望我能去一家好一点的高中重读。我生来就倔,小事还犹豫,大事从来是一去不回头。当时,我外语不好,数学不好,考上大学的希望十分渺茫,所以,我毅然选择离家,到外面的世界去漂泊。

我曾在一个建筑工地当力工。

力工的活苦,没技术,让人瞧不起,不像钢筋工、架子工、木工、电工那么气派,受人尊敬。力工像杂役,什么地方缺人都得顶上。

心中就苦闷。

苦闷也没有办法,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的选择。

那年夏天,雨水大,工期被耽误了,大家都很着急。有一天,我被分到李师傅带的混凝土班,跟着大家打立柱。一天的任务是11根立柱,打到下午的时候,云彩就来了。李师傅抬头看看天,凭空叫了一句:“爷儿几个,加把劲,抢雨前干完了,我管酒。”

我知道这个李师傅,他是建筑公司的劳模。他有一个疯老婆,已经疯了三十几年,但三十几年里,李师傅从来没让她磕着、碰着,从来没让她弄脏了衣服,从来没让她走失过。

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李师傅有一个女儿,刚刚上大学,李师傅的负担不轻,平日里花钱节省人人尽知。

“真管酒?”有人问。

“管!”

李师傅平时是一个话语极少的人,他这一喊,有点一诺千金的意思,身边的人陡然增了一股劲,硬是抢在倾盆大雨下来之前,把立柱打完了。

酒、肉都有价,酒是9毛钱一斤,肉是8毛钱一盘。

六个人,围坐在工棚里,大呼小叫地吃开了。

我不会喝酒,自然往后挪挪身子,我感到有点冷。这时,一只粗糙的大手扶住了我的后背,并用力地往回拢了拢。

是李师傅。

他把发乌的饭盒递到我眼前,说:“啁一口。”

我摇了摇头。

“啁一口。”

语气是命令似的。

我接过饭盒盖,抿了一口里边的白酒,顿时被呛得咳嗽起来。

李师傅拍了拍我的后背,鼓励说:“再啁一口。”

我抬头看看他,突然在他的目光里发现了一种异样的东西——那是父亲般的慈爱和让人无法抗拒的关怀。

我又喝了一口。

是喝,不是抿。

一股热浪从喉头一直冲到胃里,又从胃里反到心上。

工友们都笑了。

那天,我喝多了,李师傅领着我,站在工棚的门口,冲着如注的大雨说:“喊一声,喊一声就什么都好了。”

说着,他“啊——”地大喊了一声,那声音撕心裂肺,神鬼皆惊。

“啊——”

身后的工友们也纷纷叫了起来,这些声音合在一起,如同悲怆的《命运交响曲》,渗入雨水里,向四周溅落了。

“啊——”

我也叫了起来。

“啊——”

随着喊声,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啊——”

随着眼泪的掉落,我心中的块垒也一点点地坍塌了。

不知过了多久,李师傅在我耳边轻轻地说:“孩子,喝了酒了,是男人了,不哭了。”

随着李师傅的话音儿,雨突然停了。那一刻,我觉得我长大了。

【小题1 】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品中写到了两个父亲,李师傅“慈爱和让人无法抗拒的关怀”使“我”倍感温暖,体会到自己父亲身上少有的鼓励之情。

B随着李师傅的喊声,“身后的工友们也纷纷叫了起来”,“这些声音合在一起”将劳动的热情和团结的力量抒发得真切感人。

C作品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性格,“爷儿几个,加把劲”“真管酒?”等语言描写,将人物豪爽、直率的性格表现得生动传神。

D作品在语言运用方面相当准确,同样表现饮酒,“啁”的痛快,“抿”的羞涩,“喝”的坦然,这些词既叙写动作,又传达心理。

E作品以“酒事”为题,“酒”象征着生活的苦难,只有饮下这碗苦酒,才能面对这坎坷的人生。这是“我”步入社会的第一课。

1.倒数第三段中“我心中的块垒”,在作品中具体指什么?(4分)

2.结合作品,简析李师傅这一人物的形象。(4分)

 

查看答案

翻译句子(每句2分,共8分)

2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4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查看答案

默写(共10分)

16木欣欣以向荣,            。善万物之得时,            

17        。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18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19《谐》之言曰:“    ,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20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每小题2分,共8分)

崔琰字季圭,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惟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列传》)

1.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       感谢,感恩

B.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       迂回,绕道

C.太祖狐,以函令密访于外   犹豫不决

D.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  呈上奏折

2.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函令密访于外           恃旧不虔见诛

B.太祖亦敬惮焉           校计甲兵

C.于是罚琰徒隶   而琰最世所痛惜

D.琰虽刑,而通宾客  皆以恃旧不虔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

学习不满一个学期,徐州的黄巾军攻占了北海郡

B.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昨天统计户籍,冀州有三十万人,所以这倒是个大州啊

C.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

贪鄙的人会仰慕你的名声而清廉,壮士会尊敬你的声誉而砥砺意志

D.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

崔琰的本意在于讥讽那些评论的人喜欢指摘别人而不推寻情理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琰起初就学于郑玄,后因战乱饥荒未能学完,归家后以弹琴读书来自娱自乐。

B.崔琰在太祖打败袁氏,夺得冀州之际,敢于批评太祖重武力轻民生的行为。

C.崔琰推举的杨训才学横溢,品德清高坚守道义,深得太祖赏识,也得到世人的认同。

D.崔琰与孔融、许攸等人一样,皆因太祖多疑加罪而死,而崔琰最为世人深深惋惜。

 

查看答案

阅读《归去来兮辞》,完成后面的题目。(每小题2分,共10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役使)             B或命巾车,或孤舟(棹:长桨)

C眄庭柯以颜(怡:使……现出愉悦)     D翳翳以将入(景:日光)

2.下列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奚惆怅而独悲             B.实迷途其未远  

C.僮仆欢迎                 D.悦亲戚之情话    

3. 对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舟遥遥以轻飏              B木欣欣以向荣      

C聊乘化以归尽              D农人告余以春及 

4.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既自以心为形役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农人告余以春及D.乐夫天命复奚疑

5.对文意概括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段交待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为下文抒写弃官归田的决心作铺垫。

B.第二段描写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自得其乐,同时也通过对夕阳晚照、苍松兀立、引壶自酌等场景的描写,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

C.第三段描写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字里行间体现出诗人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游山玩水的幽雅闲适和琴书相伴、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大自然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促使诗人欢欣鼓舞,诗性大发。

D.第四段抒发了诗人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朴归真,但在“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中却隐含着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