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穷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家的小屋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穷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家的小屋里,渔妇冉娜在灯前织补一张旧帆。屋外,风在呼啸,轰鸣的海浪冲击着岸崖,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但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暖和而舒适。土铺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还燃着余烬,搁板上的碗碟被映得闪闪发光。在挂着白色帆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大海风暴的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打渔的丈夫一早就驾着船出海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听着海浪的轰鸣和风的呼啸,冉娜真感到害怕。

老旧的木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仍然没有回来。丈夫是不顾惜自己的,冒着寒冷和风暴还去打渔。她自己也是从早到晚地干活。可结果呢,不过是勉勉强强地维持生活。孩子们仍旧没有鞋穿,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也不是白面包——黑麦面包够吃就不错了,下饭的菜也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倒都健康,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想着,又倾听起风暴声来。“他现在在哪儿呢?保佑他吧,上帝啊,发发慈悲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早。冉娜站起来,往头上披了一条厚围巾,点上提灯就到外面去了,她想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些了,天是不是快亮了,灯塔上的灯还亮着吗,能看见丈夫的渔船吗?可是,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了她的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拍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冉娜起来,打今天傍晚起她就想去看看生病的女邻居。没人照顾她啊!冉娜想,接着便去敲门。听了听,没人回答。

“寡妇的日子多困难啊!”冉娜站在门前想,“虽然孩子不算多,两个,可是什么事都只有她一个人操心。何况又病着!唉,寡妇的日子困难啊!进去看看吧!”

冉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还是没人回答。

“喂,大嫂子!”冉娜喊了一声,心想,别是出了什么事吧,便推开了房门。

破屋子又潮又冷。冉娜把灯举起来,想看看病人在哪儿。头一眼就看见一张床,正对着房门,女邻居静静地,一动不动地仰面躺在床上——只有死了的人才是这个样子。冉娜把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就是她。头往后仰着,那冰冷、发青的脸上呈现着死亡的安静。就在离死了的母亲不远的地方,睡着两个卷发、胖脸蛋的孩子,他们盖着一件破衣服,蜷曲着身子,两个淡黄色的头紧紧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前,还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孩子们的脚,又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盖上。孩子们睡得又甜又香,呼吸均匀而平静。

冉娜抱起睡着的孩子们的小摇篮,用头巾围上,带回了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把孩子带回家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可能不这样做。

回到家,她把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急忙把帐子撂下来。她很激动,脸都变白了,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丈夫会说什么呢?”她独自默默地想,“自己五个孩子了,闹着玩的吗?……他会揍我一顿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他会这样?不会!嗳,这样倒更好!……上帝啊,我干嘛做这件事呢?……现在,我怎么当面对他说呢?……”冉娜沉思着,久久地默坐在床前。

突然屋门大开,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里。“冉娜,我回来了!”一个身材高大,面孔黝黑的渔夫,身后拖着一张湿漉漉的撕破了的渔网,边说边进了屋。

“啊,是你!”冉娜说了一句话就停住了,不敢抬头看丈夫。

“瞧这一个晚上,真可怕!”

“是呀,天气真坏!鱼打得怎样?”

“糟透了,简直糟透了!什么也没打着,还把网给撕破了。嗨,真倒霉!告诉你说,像这样的夜晚我大概从来没有碰到过。还打渔呢?活着回来就谢天谢地了!……天气真够呛,可有什么办法呢!”

夫妇俩都不做声了。

“你知道吗,”冉娜说,“女邻居西蒙死了。”

“是吗?”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可能昨天就死了。唉,死得真痛苦。一定放心不下孩子;不知心里多难受啊!两个孩子,都还是小不点儿,一个还不会说话,一个刚会爬……”冉娜不做声了。渔夫皱起了眉头,神情变得认真而忧虑

“嗯,是个问题!”渔夫说着搔了搔后脑勺。“你看怎么办?我看抱过来吧,要不然孩子醒来看到死去的母亲会是什么情景?对,就这样,想个法子抱过来!快点去呀!”

可是,冉娜一动也不动。

“你怎么,不愿意吗?你怎么啦,冉娜?”

“他们已经在这儿了!”冉娜说着掀开了帐子。

1.小说开头屋内陈设的描写,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哪些作用?(4分)

2.“渔夫皱起了眉头,神情变得认真而忧虑。”这句话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3.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作具体分析。(6分)

4.纵观全文,请从形象角度,分析作者以“穷人”作为小说题目的用意。(6分)

 

1.①显示出人物艰难生活状况;(1分) ②屋内陈设,表明女主人公勤劳质朴;(1分) ③衬托人物形象,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 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但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暖和而舒适。 土铺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还燃着 余烬,搁板上的碗碟被映得闪闪发光。(2分) 2.①孩子可怜,家庭生活窘迫;(2分)②充满担忧,内心严肃凝重。(2分) 3.①铺设背景,渲染气氛。故事发 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2分)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 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2分)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渔民 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 的心灵,美好的行为。(2分) 4.①小说写的是发生在穷人之间的故事,渔民夫妇和女邻居都是穷人,以“穷人”为题切合人物身份。(外在身份)(3分)②在经济上的贫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小说主人公精神上十分富有,心地无比美好,以“穷人”为题突出了人物形象。(内在精神)(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渲染营造……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衬托……的心情,暗示深化主旨(一般在文末)。该题重点考核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多衬托人物性格特征及烘托人物心情。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人物心理描写,应首先了解句意,并找出关键字词,如“皱起”、“认真”、“忧虑”。根据这些关键字词,从文段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也是如此。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心愿》一文,在点明“我”在一个假日去巴黎的一座街道公园看书之后,交代了“我”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由花丛联想到北京一事,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则写出了人们的热心与善良。五、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曹操煮酒论英雄》中“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一句,因为天气的变化,引出了对“龙”的评论,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六、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同时,人物性格有时也反作用于环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人物形象与标题的意蕴。标题的作用如下:一是结构上可当线索,串起文章;二是情感上,能透露出……感情;三是主旨上,折射出……的主旨。可结合两者答题。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虽僻远之何伤。(屈原《楚辞补注·涉江》)

⑵以不忍人之心,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

        ,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⑸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似诉平生不得志。(白居易《琵琶行》)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⑻歌曰:“……,……。       ,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 食【注】                         寒食日献郡守

                         孟云卿                                张友正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入门堪笑复堪怜,三径苔荒一钓船。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惭愧四邻教断火,不知厨里久无烟。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相传此俗源于春秋时晋文公纪念介子推。

1.两首诗所表现的生活状况、所表达的情感都相同,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①,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②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①程试:按规定的程式考试。后多指科举铨叙考试。②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舟行往来,屡辱见           过:探访

B先之启事,及门而           贽:拿着礼物求见

C然其为功,亦不           易:轻视

D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       徘徊:迟疑不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贪禄仕养亲/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B惟恐不悦时人/得复见将军此(《鸿门宴》)

C学成身辱/蟹六跪二螯(《劝学》)

D在《易》《困》曰/因人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邪?(3分)

(2)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3分) 

(3)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4分) 

4.欧阳修认为自己的文章“不足学”“不可学”的原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查看答案

用简明语言概括下面—则新闻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德国海德堡大学国际冲突研究所周二公布最新一年“全球冲突晴雨表”报告。在“冲突晴雨表”分布图上,北美和欧洲大部分国家被涂上了代表“和平”的白色;中国则是黄色,表示为“危机地区”;俄罗斯和印度则是橙色,表示面临“地区冲突”;中东、非洲、中美洲部分国家还涂上了“红色”,代表“战争”。   

研究人员担心,2014年许多危机可能在某个时候升级,甚至发展成战争。除了美国对叙利亚可能发动战争外,中国东海上有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争端也是一个“热点”。

A海德堡大学公布最新—年“全球冲突晴雨表”报告

B2014年许多危机可能在某个时候升级

C叙利亚、中国东海成危机地区

D德发布“全球冲突晴雨表”,中国东海成战争“热点”

 

查看答案

下面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值张老师的令郎结婚之际,我们办公室全体人员集体制作了一段视频,向他全家表达了诚挚的祝福。

B.淮海路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C.刚刚接到出版社寄来的论著样书,我匆匆打开,看到扉页上印着几位编者的姓名,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

D李教授出院了,小王在电话里对他说:“欣闻您康复出院,特表示衷心祝贺,不知您何时来上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