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刀 疤 [阿根廷]博尔赫斯 他脸上有一条险恶的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阿根廷]博尔赫斯

他脸上有一条险恶的伤疤:一道灰白色的、几乎不间断的弧线,从一侧太阳穴横贯到另侧的颧骨。他的真实姓名无关紧要,塔夸伦博的人都管他叫做红土农场的英国人。

我最近一次在北方省份旅行的时候,遇上卡拉瓜塔河水暴涨,只能在红土农场过夜。晚饭后,我们到外面去看看天色。不知是由于高兴还是由于腻烦,我忽然异想天开,提到了他脸上的伤疤。英国人脸色一沉,有好几秒钟冷场,我以为他准会把我撵出去。最后,他声调一点没有改变,对我说道:    

“我不妨把这个伤疤的来历告诉你,可是有一个条件:不论情节多么丢人,多么不光彩,都如实讲,不打折扣。”    

我当然同意。下面就是他的故事。   

1922年前后,康诺特的一个城里有许多策划争取爱尔兰独立的人,我是其中之一。一天下午,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个成员,一个名叫穆恩的人来到我们这里。    

他年纪不到二十岁,又瘦小又窝囊,像无脊椎动物似的叫人看了不舒服。我们走到市区尽头,周围的房屋稀稀落落,这时突然响起一阵枪声,使我们大吃一惊。我们赶紧拐进一条土路。一个士兵从着火的棚屋里出来,映着火光,身躯显得特别高大。他厉声吆喝,叫我们站住,我加快了脚步,我那个伙伴却没有跟上。我转过身,只见穆恩吓得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我马上再往回跑,一拳把那个士兵打倒在地,使劲推推穆恩,狠狠骂他,叫他跟我走。他吓瘫了,我只得拽住他的胳臂拉着他跑。我们在火光四起的黑夜里夺路而逃,背后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穆恩的右臂给一颗子弹擦过,我们逃进小松林时,他竟然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我替他倒了一杯茶,包扎了伤口,发现他挨的那枪只擦破了一点皮肉,没有伤筋动骨。  

那一年,我在贝克莱将军的乡间宅第驻防。那座房屋很破败。我们从后院进屋,穆恩嘴唇颤抖干燥,喃喃地说着那晚的经历,很有趣。第二天,穆恩已经恢复了镇静。他接过我给他的一枝烟,然后严格地盘问我,要了解“我们革命党的经济来源”。他提的问题很有条理,我实话实说,告诉他情况很严重。南面枪声激烈,我对穆恩说,伙伴们在等着我们。我的大衣和手枪在我自己的房间里,我取了回来时,发现穆恩两眼紧闭,躺在沙发上,他觉得自己在发烧,说肩膀痛得厉害。    

我明白他已经怯懦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我尴尬地请他自己多加保重,然后向他告别。那个胆小的人叫我害臊。 

我们在将军的大宅里待了九天。有一天,我们聊天时,他打听我们的计划,夸夸其谈地加以批评或者修改。他还经常抨击我们“可悲的经济基础”,武断而阴沉地预言结局肯定一团糟。   

第十天,爱尔兰皇家警察辅助部队完全控制了城市。我那天清晨出门,午前就回了。穆恩在图书室里和谁正讲着话,我听声调知道他在打电话。我听见他提到我的名字,接着又说我晚上七点钟回,还出点子说可以等我穿过花园时逮捕我。我那位十分理智的朋友正在十分理智地出卖我。我还听到他要求保证他的人身安全。    

故事的头绪到这里就乱了,也断了。我只记得那个告密者要逃跑,我穿过梦魔似的黑走廊和使人晕眩的长楼梯穷追不舍。穆恩很熟悉房子的布局,比我清楚得多,有几次几乎被他逃脱。但在士兵们抓住我之前,我把他逼到一个死角。我从墙上将军的兵器摆设中抽出一把弯刀,用那半月形的钢刃在他脸上留下了一条半月形的永不消退的血的印记。

“博尔赫斯,你我虽然素昧平生,我把这事的真相告诉了你。你尽可以瞧不起我,我不会难受的。”他说到这里停住了。我发现他的手在颤抖。    

“穆恩后来怎么啦?”我问道。    

“他领到了犹大的赏钱,逃到巴西去了。那天下午,他看到几个喝醉的士兵在广场上把一个模型似的人当靶子射击。”     

我等他讲下去,可是半晌没有下文。最后我请他往下讲。

于是他呻吟一声,怜惜地把那条弯曲的灰白伤疤指给我看。“难道你不信吗?”他喃喃地说,“难道你没有看到我脸上带着卑鄙的印记吗?我用这种方式讲故事,为的是让你能从头听到完。我告发了庇护我的人,我就是穆恩。现在你蔑视我吧。”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穆恩脸上那条可怕的伤疤,让他的面目显得狰狞。穆恩跟谁都不来往,除了怕吓到别人,更多还是因为他害怕别人知道伤疤的由来后唾弃与排斥他。

B.穆恩在讲述自己的“刀疤”故事时,虽说话语平静,声调一点没有改变,但他的手却在颤抖不休。这说明时光流逝,他仍未能走出那段屈辱往事给自己带来的心理阴影。

C.“我”开始以为穆恩是英国人,为了讨好他,特意说一个具有英吉利精神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穆恩很高兴,得意忘形之际,竟然将自己是爱尔兰人的秘密给泄露了出来。

D.这篇小说构思巧妙,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主人公穆恩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当年的行为,表现了他的自我反省。

E.“于是他呻吟一声,怜惜地把那条弯曲的灰白伤疤指给我看”,谈及自己伤疤的来由,穆恩仍然心有余悸,情不自禁呻吟起来;将伤疤“指给我看”,是希望得到我的安慰。

2.“刀疤”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小说主人公穆恩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穆恩讲述的明明是自己的故事,却从战友的角度来讲述,这种写法合情合理,新颖别致。对于这种说法,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答:                                                              

 

1.答D给3分,B给2分,A给1分,C.E不给分。 2.①充当小说的线索,串联情节。小说主要围绕穆恩脸上的“刀疤”来历讲述故事。(2分)②反映主人公的身份和经历,表现其性格特征。“刀疤”是战友对穆恩的出卖进行惩罚所留下来的永不消退的印记,也是让穆恩终生难以忘怀,陷入深深自责和忏悔的印启。由“刀疤”可知主人公的经历和性格。(2分)③制造悬念,为后文揭示“刀疤”来历构成悬念,为提示人物的真实身份埋下伏笔,并能够起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2分) 3.①他是一个胆小怕死的人。(1分)遭遇敌人,穆恩吓得一动不动,呆若木鸡。右臂擦伤,竟抽抽搭搭哭了起来。被敌人围困,为保自己安全,出卖战友。(1分)②他也是一个夸夸其谈的叛徒。(1分)对作战计划夸夸其谈地加以批评或者修改。(1分)③他是一个最大限度的敞开自己的内心,进行极度深刻反思的自省者。(1分)战争之后,穆恩活在人世,但心灵却陷入深深自责和忏悔中。给别人讲述“刀疤”来历时,采用了从战友的角度讲述自己故事的方式,借此来反思自己,谴责自己。(1分)(言之有理即可) 4.观点一:这种写法合情合理,新颖别致。(2分)①小说通过主人公穆恩对自己“刀疤”来历的回忆,将故事的原委娓娓道来,生动刻画了一个曾经在战争中出卖战友,忍受一生的来自自己心灵中难以消除的自责的人。(2分)②穆恩的叙述是第一人称的,但等我们读完,会发现穆恩原来是从他的战友角度叙述的,是第三人称叙述。这样通过第一、第三人称的巧妙转换,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信性; (2分)③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手段,增强了艺术感染力。(2分) 观点二:这种写法虽说新颖独特,但对于主题的提示以及听者、读者等受众来说,却不大适宜。①小说一反惯例,从战友的角度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样的叙述形式,不宜于直接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无法很好地表达出穆恩的属性和反思。②也给听者和读者了解事情真相带来一定的影响。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他害怕别人知道伤疤的由来后唾弃与排斥他”表述不够准确,应是他内心后悔而痛苦。C项穆恩泄露秘密并非因为得意忘形,只是因为高兴之余言语不慎。E项穆恩的“呻吟”和将“‘伤疤’指给我看”是因为穆恩为战友因自己的出场而死痛苦不堪,为自己出卖战友的卑鄙罪恶忏悔反省。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刀疤”是战友对穆恩的出卖进行惩罚所留下来的永不消退的印记,也是让穆恩终生难以忘怀,陷入深深自责和忏悔的印启。由“刀疤”可知主人公的经历和性格。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赏析人物形象又成了小说阅读的必考题目,人物描写的方法:①正面描写,一般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事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小说通过主人公穆恩对自己“刀疤”来历的回忆,将故事的原委娓娓道来,生动刻画了一个曾经在战争中出卖战友,忍受一生的来自自己心灵中难以消除的自责的人。穆恩的叙述是第一人称的,但等我们读完,会发现穆恩原来是从他的战友角度叙述的,是第三人称叙述。这样通过第一、第三人称的巧妙转换,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信性。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提示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范仲淹《渔家傲》中表达诗人虽有乡愁但却以忧国忧民保家卫国为使命,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2)李密《陈情表》中,用一“外”一“内”形象地写出自己举目无亲惨状的一句是:              

                 

(3)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                                     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①长是、系行舟。

【注】①漫:空,徒劳。

1.“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以军事入奏,因进言曰:“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息,则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革矣。”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

会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实尽夺州县财赋,远近骚然,士大夫争言其害,栻亦以为言。上曰:“正志谓但取之诸郡,非取之于民也。”栻曰:“今日州郡财赋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阙,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旋阅其实,果如栻言,即诏罢之。

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栻夜草疏极谏其不可,旦诣朝堂,质责宰相虞允文曰:“宦官执政,自(蔡)京、(王)黼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允文惭愤不堪。栻复奏:“文武诚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孝宗感悟,命得中寝。然宰相实阴附说,明年出栻知袁州,申说前命,中外喧哗,说竟以谪死。

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栻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曰宣。

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选自《宋史》(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密谋                       帮助

B.以军事入奏                   间:偶尔

C.上然曰                       :精神抖擞

D.孝宗感悟,命得中             寝:停止

2.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B.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C.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D.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虞允文任命张说担任签书枢密院事的职务,张栻坚决谏阻,并责备虞允文,终使虞允文的任命得以终止。

B.张栻担任公辅时很有名望,可惜英年早逝,孝宗皇帝深感叹息。他去世时,贤士大夫和江陵、静江的百姓都很伤心。

C.发运使史正志推行皇上支持的“均输”方案,张栻和士大夫们都极力反对,且言辞异常激烈。

D.张栻以荫补入官列,担任直秘阁;同时又少年老成,才能卓异,应对得体,使幕府的人都自叹不如,因而深得皇上信任。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思想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是以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政者刻意求德施德,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其实质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B.对理政者而言,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所利,各得所需,就是有德。

C.不刻意追求有德反而成就大德的理政者,才是真正有大德、厚德的理政者;为名声求德的人,反而失去了德。

D.理政者只有用合理的规则将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才能成全大德。

2.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理政者要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中得到治政的启示,否则就会私欲膨胀,扰民乱民。

B.防止理政者乱作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

C.“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理政者通过自己的“无为”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有为”。

D.“无为”指的是“道法自然”,理政者的行为必须遵循事物的内在规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他主张理政者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B.在作者看来,虽然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

C.老子认为大事由小事积累而成,对理政者而言,如果不善于从小事做起,抓住关键细节,就不能成就大业。

D.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得益于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这是老子提倡“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依据。

 

查看答案

以“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