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各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 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  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 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 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6分)

 

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音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2.①诗歌首联“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写战乱导致生灵涂炭,“万事非”三字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②三、四两句写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尾联“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的担忧之情。(答出四种情感变化及分析即可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手法,解答时需要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答案要有观点有分析,言之成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题就要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他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761年(上元二年)深秋,当时杜甫在成都。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发生大饥荒,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遍野。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余眛。余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史记﹒刺客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专诸于公子光         进:推荐

B.既至王前,专诸         擘: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C.公子光为足疾          详:“佯”,假装

D.光既得专诸,善待之         客:好客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光得专诸              填然鼓之,兵刃

B.进专诸于公子光           今其智反不能及

C.伍子胥知公子光欲杀吴王僚      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

D.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进之     因人之力敝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火打劫,派兵围楚。不料楚国出兵断其回路,导致国内空虚,给公子光夺位造成可乘之机。

B.公子光看到夺位之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王僚,王僚终于上当被杀。

C.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欲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夺位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对专诸的承诺,还是封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

(2)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①一场名为“ALS冰桶挑战赛”的活动正在互联网线上线下如火如荼地进行。活动规则极为简单,挑战者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同时向自己的3个朋友发起挑战。

②关于“冰桶挑战”的起源,一个广为认可的说法是,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及其朋友们发起了这项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并让世人对这种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据悉,目前针对ALS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一般是2至5年。英国物理学家蒂芬·霍金就是ALS病的患者。

③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美国《大西洋月刊》15日称,Facebook上参与这个话题的网友已达1500万人次。参与者包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金刚狼”休·杰克曼、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等。名人效应带来连锁反应。短短两周内,ALS协会已经收到近400万美元的捐款,是2013年同期的4倍。不过“认怂”的名人也有。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被点名后,并没有选择湿身,而是选择用捐款来支持该活动。这几天,这桶冰水已浇至中国。在新浪微博上,“冰桶挑战”是排名第一的热门话题,短短几天,阅读量已达数亿。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优酷土豆CEO古永锵、奇虎董事长周鸿祎、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等都完成了各自挑战。可以想象的是,国内掀起的“冰桶”热,动静也不会小。

④然而,在“冰桶”热背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一部分网友不屑于一些名人在传播公益的同时夹带“私货”,批评该活动是炒作多于公益;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不管形式如何,只要达到目的就好。笔者以为,单从宣传角度来看,该活动确实达到了目的,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病症,唤起世人的同情心。从这点上说,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冰桶挑战赛”有别于传统的公益项目,它借助于社交网络和短视频的快速传播能力,给公益植入了互联网基因,使得未来其他公益活动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但另一方面,尽管活动参与者的初衷或许不错,不过指名道姓击鼓传花式的传播方式,虽说造成了很大影响,实际上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

⑤“刻奇(Kitsch)”一词来源于德语,原意为“媚俗”或者“自媚”。因昆德拉的作品而广为人知。后来,“刻奇”被用于形容一种网络现象,可以理解为“虚假的崇高”“灵魂的虚肿症”。“刻奇”的一种结果就是,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我们在网上常见的诸如“不转不是中国人”“你必须懂的10条做人道理”等这些提法,都是“刻奇”的表现。

(摘编自2014年8月21日《中国青年报》)

1.下列关于“冰桶挑战”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名人效应又带来连锁反应,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等名人的参与为ALS协会带来了更多的捐款。

B.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发起了“冰桶挑战”活动,“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

C.“渐冻人”病目前还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只有2至5年,让世人对这种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也是“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之一。

D.“冰桶挑战”规则非常简单,挑战者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介绍“冰桶挑战”活动的规则及起源,指出了“冰桶挑战”活动所承载的公益性。

B.③段指出“社交网络”有力推动了“冰桶挑战”的迅速传播,表明由于名人效应引起的连锁反应,媒体给予关注,多方助推使得“冰桶挑战”成为热门话题。

C.④段提出舆论对于“冰桶挑战”有不同看法,作者认为,单从宣传角度来看,该活动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但其传播方式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

D.⑤段紧承④段,提出“刻奇主义”一词的来源及含义,并借此指出“冰桶挑战”是一场网络媚俗,表明作者对这场活动所持的态度是否定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桶挑战”搭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快速在社交网络中传播,尤其是借名人效应,使得它在短时间内成为热门话题。

B.从“冰桶挑战”活动的规则看,它实则是以一种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尤其是名人,一旦被点名,便身不由己。

C.从“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看,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举措实则是一种最符合“冰桶挑战”活动本意的做法,值得我们称赞。

D.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这类网络现象中的“刻奇”表现是虚假的崇高和灵魂的虚肿。

 

查看答案

写作(60分)

逆境往往能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能够逆水行舟勇往直前,但有时逆境却压得我们难以喘息,甚至让我们变得麻木,固步自封。请就“逆境与顺境谁更能造就成功的人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班级,以及能表明自己身份的语句。

题材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同一事物往往有多方面的特征,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评价。请你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从褒和贬两个角度,各写一句话,对我国三国时期的人物张飞进行评价。(6分

答:1褒:

(2)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小题

杨锦

日暖云轻的清晨,捋一捋惺忪的睡眼,携一阵恣怠,于巷间徘徊,惬几丝凉意,忆几个暖季。那时,他静憩树旁闲观戏蚁,她端坐窗前捧书低吟。那时,可静赏月景,彼此欢声笑语,但如今却适逢几份雾气已渐看不太清。

在雾色中踱步而行,似有种雾里看花的意境,巷口的青石板已渐烙印上岁月的痕迹,苔色一层深似一层,似乎在用老者深邃的眼神会意着我:“你还记得什么?”或许它应被我们遗弃,或许应被人们想起。踏着这份沉重的绿意,我仿佛回至从前。

巷道间,三两好友肩并肩有说有笑,有时彼此抒发愤懑的情绪,有时则互相逗笑,于谈笑间我们俯身静待栀子花的开放,抬头赞咏梅花傲霜斗雪的挺立,直视眼前淡竹昂扬的姿态。我们越走越远,或被栀子花迷住,或被梅花折服,被淡竹所倾倒,已渐渐在雾色中探寻不到彼此的踪迹

独倚窗前,一页页翻动着仅余的残页,嗅着,看着,听着岁月的琐屑,几阵雨纷至沓来,或有“风雨故人来”的感受,我想忆起什么,但终被烦躁的心绪打消。

隽几份诗情,只身单骑(ji),或近观戏花,或俯身低吟,间或舞动马鞍飞驰旷野,倦了便用水轻拭去倦意,继而于溪边款款而行。霎时,遥闻几阵羊群觅食的天籁之音,简单而又悠长,清脆而又深远,抬头可窥见毫无他色的天宇,蓝的那么虚幻,洁得那么彻底,竟让我饕餮般的一览无遗。

路边走走停停,原野上四处探寻,一路有无数的风景,我本应庆幸,我本应欣喜,只是我的心绪已渐觉沉重,不是风景不好,而是很多东西已经逝去。

                                       节选《散文网精选》

1.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3分)

A 通读全文可知作者主要以“愁”,“叹”为情感线索进行行文,抒情。

B 第①段中,“她”“他”代指与作者感情要好的同桌,表达作者对同桌的思念之情。

C 作者于第②段中运用比喻与拟人的写作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这一切应被我们遗弃”的无奈与叹惋之情,并且表明“这一切应被人们想起”这一观点。

D 作者于第④中产生的烦躁心情是因为那阵雨纷至沓来而导致的

E 本文是抒情性散文,通过环境描写的变幻来体现作者复杂的心情,最后以“很多东西已经逝去”落笔表达对物是人非的遗憾与感慨之情。

2.作者为何以一个“寻”字为题?(2分)

3.请简要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6分)

4.作者为何说:“但如今却适逢几份雾气已渐看不太清”,请简述你的看法。(4分)

5.第⑤段能否删去?若能请简要说明理由,若不能请简述④ ⑤两段的联系(4分)

6.最后一段中“很多东西已经逝去”,请简要分析作者认为逝去的应是什么?(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