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在金日作三首(其二) (南宋)宇文虚中 遥夜沉沉满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在金日作三首(其二)

(南宋)宇文虚中

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

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

回首两朝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

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穿胸不汝忘!

注:①金国陷汴京,掳徽、钦二帝,下面“两朝”即指此事。宇文虚中因出使金国而被软禁,身虽留而心不屈。

西河馆:春秋时期晋国扣留鲁国大臣季孙意如,要把他长期安置在西河地方的宾馆里。

北海羊:苏武牧羊。

:指金国。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分)

2.此诗后三联怎样将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的?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赏析。(4分)

 

1. 描写了在沉沉的长夜里,浓霜布满帐幕,身处异乡的诗人难得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祖国)的情景。 2. 本诗颔联和颈联为间接抒情。颔联借典故抒情,用了西河馆和北海羊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被金国软禁,但也要效法苏武守志不屈(不变节);颈联景、事抒情,诗人回想起徽、钦二帝遭俘虏离开朝廷,被金人抢占的祖国土地已经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借此来抒发对国耻的深沉悲愤。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满怀仇恨,视死如归、以身报国的情操。 【解析】 1.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情景描写,答题的思路是先描述本联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特点,最后再分析借助景物所抒发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抒情方式,颔联借典把情,颈联是借景抒怀,尾联则是直把胸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全斌,并州太原人。其父事庄宗,为岢岚军使,私畜勇士百余人,庄宗疑其有异志。召之,惧不敢行。全斌时年十二,谓其父曰:“此盖疑大人有他图,愿以全斌为质,必得释。”父从其计,果获全,因以全斌隶帐下。

及庄宗入洛,累历内职。同光末,国有内难,兵入宫城,近臣宿将皆弃甲遁去,惟全斌与符彦卿等十数人居中战。庄宗中流矢,扶掖至绛霄殿,全斌恸哭而去。明宗即位,补禁军列校。后数立战功,屡迁官职。

宋初,李筠以潞州叛,全斌与慕容延钊由东路会大军进讨,以功拜安国军节度。诏令完葺西山堡砦,不逾时而。建隆四年,与洺州防御使郭进等率兵入太原境,俘数千人以归,进克乐平。

乾德二年冬,又为忠武军节度。即日下诏伐蜀,命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率禁军步骑二万、诸州兵万人由凤州路进讨。召示川峡地图,授以方略。

乾德四年,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会有诉全斌及彦进破蜀日,夺民家子女玉帛等不法事,与诸将同时召还。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上欲含忍,而衔冤之诉,日拥国门,称其隐没金银、犀玉、钱帛十六万七百余贯。遂令中书门下召与讼者质证其事。而全斌等皆引伏。其令御史台于朝堂集文武百官议其罪。”

于是百官定议,全斌等罪当大辟,请律处分。乃下诏曰:“尚念前劳,特从宽,止停旄钺,犹委藩宣。我非无恩,尔当自省。”

开宝末,车驾幸洛阳郊祀,召全斌侍祠,以为武宁军节度。仍以银器万两、帛万匹、钱千万赐之。全斌至镇数月卒,年六十九。赠中书令。

                              (选自 《宋史·王全斌传》有删改)

注:旄钺:节度使。藩宣:藩镇宣政,官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惟全斌与符彦卿等十数人居中         :抵抗

B不逾时而                             :赴任

C律处分                             准:依照

D特从宽                              贷:宽恕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B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C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D太祖以全斌等初立功/虽犯法/不欲辱以狱吏/但令中书问状/全斌等具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王全斌忠勇仁义,当国家有内乱的时候,一直抵抗敌贼、守护庄宗,不得已才离开。

B王全斌率军伐蜀前皇帝召他来看川陕地图,告诉他战略方针。

C王全斌深得宋皇宽容爱护。当百官议定他当处死刑时,皇帝只让其反省,不做处理。

D王全斌从12岁开始担任官职,先后被庄宗、明宗、宋太祖重用。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此盖疑大人有他图,愿以全斌为质,必得释。(4分)

成都平,命参知政事吕余庆知府事,全斌但典军旅。(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尽管人类活动对于气温的全面上升确实起了作用,但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要归咎于自然原因。他们对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温度变化所作的研究结果表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近来在一些报告中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解释是靠不住的。

担任华盛顿大学的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大气和海洋联合所所长的约翰•华莱士说:“我们所作的研究已经清楚地表明,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是怎样引起气候的短期变动的。反过来,这种变动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大气层的温室效应(大部分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可能引起的气候变暖的程度。”他告诫道,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而放松对人类破坏环境行为的注意。

这些气象学家说,从1975年到1990年间,北半球冬季气温(特别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和俄罗斯等地)上升了03摄氏度。他们还认为,这一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他们还认为,北半球地区从1900年至1990年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月温差约有一半也是由这种变动引起的。

华莱士说:“尽管人类活动与气温的全面上升可能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气候变化绝大部分应归因于自然,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由于地表吸收热量的能力(热容量)比海洋低得多,地表冬季与夏季的温差非常大。因此,当大气环流带动暖气团过北半球各大陆以及冷气团吹过海洋上空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往往比较暖和。”他说,尽管科学家们尚不完全了解引起大气环流形式变化的真正原因,但他确信这与自然变化有关。            

1.第二段中华莱士说的“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指的是(   

A.全球气温自1975年以来全面上升。

B.北半球近一个世纪以来月温差的变化。

C.自然界的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

D.北半球地区1975年到1990年间冬季气温上升变化和1900年至1990年月温差变化。

2.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文意的一项是(   

A.近一个世纪,特别是1975年以来的气温的变化与自然变化有关。

B.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C.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的行为与大气环流形式的变化不无关系。

D.“温室效应”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半球冬季气温上升有1/3是由大气环流的自然变动引起的,还有2/3是由“温室效应”造成的。

B.如果气温全面上升“归因于自然”的说法被证实,那么,以往的“温室效应”归因说将被基本否定。

C.华莱士认为“气温的全面上升”与“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无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忽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D.南半球陆地少,海洋多,冬季与夏季的温差应该比北半球小。

 

查看答案

请根据漫画的传递的含意写篇作文。(60分)

满分5 manfen5.com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漫画含意作文;观点明确,条理清楚;书写工整,标点规范;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3)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5)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了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6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12.11)》)

子路曰:“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13.3)》)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写一个出自《论语·子路(13.3)》语段的成语(1分)。

2.《论语.颜渊(12.11)》中第一个“君”“臣”“父”“子”的词性都是______,而第二个“君”“臣”“父”“子”则为______。(2分)

3.孔子主张“正名”。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解说道:“在社会关系中,每一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任何人有其名,就应当完成其责任和义务。这便是名字的意义。”请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理解。(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