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夫 ,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夫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

(2)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杜牧《阿房宫赋》)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1)知效一官 行比一乡 (2)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 (3)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知效”、“ 不齿”、“ 智”、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词中作者两次巧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达到了极佳的叙事抒情效果,两个“秦楼月”与两个“音尘绝”内含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5分)

 

2.这首词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想象。请结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两处诗文加以简要说明。(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乡,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尚志斋说》

1.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                      追求 目标

B况乎弛焉以嬉,嫚焉以发,初无定的          轻侮 蔑视

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                        害怕 减损

D和而有制,严而不离                        分开 超过

2.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立志始终不可改变”的一组是(3分)

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 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 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  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要和没有志向人绝交、不和他做朋友的,因为这样的人没有追求,会耽误自己

B没有志向,还想不成为做事随意的人,大概很少见吧。这就是立志是最要因素的道理。

C有志向的人跟随老师,寻找朋友,好好读书,弄清道理,这都是实现目标所应做的事情。

D如果一个人一旦确立志向,哪怕是想将来成为圣人,只要始终坚持,是有可能实现的。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0分

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乡,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

 

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几个朋友闲谈,谈到了中国文化的根。但是意见实在是相左,我们决定找一个参照系,最后选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我们想用反证法也就是说要证明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不是中国文化的根,并找出一个新的根来。

问题一,究竟什么是文化的根?

《新华字典》关于根的解释是事物的本源根据,凭依,依据。据说还是佛学名词。是指能产生感觉、善恶观念的机体或精神力量,如:根器、根力、根门、根源。又查《康熙字典》,说根是木橛子,也说是草的本根,又说是根的词义重指根须。我觉得最靠谱的就是这句话了。换句话说,就是所谓文化的源头,就是一个文化的建立基础。

问题二,究竟什么是文化?

仔细地搜索去,我基本认为我们要讨论的文化,大概是指精神范畴的,应该是被一个社会的人普遍接受的。而这个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者叫载体就是文字。《现代汉语词典》还有一说,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那么我们的定义就是所谓的文化,就是一个社会被文字系统的阐明,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问题三,就是这个“中国”了。

我仔细地研究去,原来中国的定义其实源自于《尚书禹贡》“九州攸同,四墺既宅,九川涤源,四海会同,九泽既陂,六府孔修。庶土交正,祇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所谓的中邦就是中国啊!

我又查看了历史教科书,在禹(夏朝)实行诸侯国分管体制,各诸侯都以天子为尊,但是各领封地,天子也自领一块封地。这个封地就叫中央之国。其他诸侯国围绕着中央之国。这个中央联邦共和国,简称为中国。

到这里,似乎我们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也就是我们有了一个答案定义:所谓中国文化的根,就是指从有中央联邦共和国以来,直到今天,在这个范围内形成的社会,有文字系统阐明,并被大家作为规范我们这个人类社会思想和行为的理论源头。

如此说来,我们中国文化的根原来真的并不是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啊!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根!

那么,中国文化的根究竟在那里,是单一的吗?我们再想一想吧!

1.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是一个社会被文字系统的阐明,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B是指存在于精神范畴的,被社会的人普遍接受 文字表现形式或载体。

C在今天的社会有文字系统阐明,规范我们人类社会思想和行为的理论源头。

D指考古学上的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2.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根”的阐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本源指能产生感觉、善恶观念的机体或精神力量,被证实源自佛学。

B根的词义。换句话说,就是所谓文化的源头,就是一个文化的建立基础。

C出自“九州攸同,四墺既宅,九川涤源,四海会同,九泽既陂,六府孔修“的文化

D是“中央联邦这个范围内至今有文字系统阐明,规范社会思想和行为的理论源头。 

3.根据原文,下列推断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距今不过2500年左右。处于我们中国文化传承的中间阶段。

B我们不承认春秋战国之前的历史有文化,那这之前社会也没有文明。

C我们现在的很多文化理论观点是从国外泊来的,跟所谓中国文化之根没有直接关系。

D我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主要理论体系是儒学,是应该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两个孩子得到一个橙子,他们争来争去。最终达成协议,一个孩子负责切橙子,另一个可以先选择切好的橙子。他们按照商定好的办法各自取得一半橙子,高高兴兴地拿回家去了。一个孩子回家后,把半个橙子的皮剥掉扔了,把果肉榨成果汁喝。另一个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出扔了,把皮留下来磨碎,将其混在面粉里烤蛋糕吃。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园内有一方清水塘,常见各种漂浮物。为保持塘水清净,管理方准备制作一块告示牌,请你代写一句得体的话。(3分)(不超过20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