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常人岂可“无法” ■徐建融 ①20世纪前期的中国画坛,画家...

阅读下文,完成题。

常人岂可“无法”

■徐建融

  20世纪前期的中国画坛,画家画的“写实”与文人画的“写意”之争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迄今学术界对此仍多有评论,大抵以倡“写实”、斥“写意”为非,指其“全面否定文人画以至中国画”,而以坚守“写意”、摒弃“写实”为是,以为这才能坚决捍卫并弘扬文人画也即中国画。近读9月25日“笔会”躲斋先生《鲁迅与文人画》一文,提出鲁迅先生既否定文人写意画,又允肯陈师曾、齐白石的文人写意画——这一视点,可以提供我们对当年这场论争以新的认识。

  “存形莫善于画”。造型,是绘画之所以为绘画的本质属性,中国画也不可能是例外。而所谓造型,即以客观为对象的物我交融,以形似为前提的形神兼备的形象塑造,所以,它的基础是客观形似。这就是所谓“写实”,其实质决非真实的再现复制,而是典型地拉开与真实的距离。唐宋时期的中国画,我们通常称作画家画,便是在这上面用功夫,是谓“画之本法”。要想成为画家,必须过造型这一关。当然,要想成为优秀的画家,光凭过客观形似的造型关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达到形神兼备、物我交融。而一旦成了优秀的画家,他对于客观形似的造型反而会有所不逮。

  明清时期勃兴的文人画也即“写意”画,它改变了中国画的造型本质,而以笔墨为中心,对于形象的塑造,它注重的是主观和神似,而不再是客观和形似,这样的形象,区别于“写实”,又称“意象”。文人画家则又称“利家”,以区别于专业画家的“行家”,他的用功,主要也不在“画之本法”的造型,而在“画外功夫”的诗文、书法。但问题是,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偏才实在少之又少。所以,就如用钱锺书等个别人的成就,来否定高考、取消高考,大学的教育一定沦于“荒谬绝伦”一样,一旦用董其昌、石涛等个别画家的成就,来否定造型、取消造型,中国画的发展也一定沦于“荒谬绝伦”。然而,文人画家们以其居高的话语权,却恰恰以董其昌、石涛为例,否定、取消了中国画的造型原则。他们认为,从上古绘画的不能形似,到古典绘画的高度形似,再到现代绘画的不要形似,是不断进步,讲求机械的“写实”,则“直如照相机,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何贵乎人邪?何重乎于艺术邪?”所以主张“写意”,就是“不与照相机争功”——不想想,难道摩托车发明后,就得取消跑步比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画家普遍拙于造型,并以拙于造型为荣(为与生活真实拉开距离),工于造型为耻(以为仅仅是生活真实的再现复制)。所以,不仅新文化人发起“美术革命”,对文人“写意”画的风靡提出严厉的批评;传统的国画家中如张大千、谢稚柳等少数有识者,对文人“写意”画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它不过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是池沼而不是江海。谢稚柳明确表示:“中国画是写实的。”张大千再三告诫他的学生:“要学画家画,千万不要学文人画。”

相比于“写意”画风的坚守者的自以为以先进取代落后,                     所以,不仅鲁迅对陈师曾、齐白石颇允肯,徐悲鸿对金农、齐白石同样大力推扬,张大千一面赞赏金农“实在画得好”,一面又说他“实在不会画”。换言之,当时对“写意”画风的批评,旨在为绘画这所“大学”重新树立造型“高考”的普招原则,而不是否定针对造型“高考”不过关的特招的灵活性。同时期徐悲鸿与徐志摩关于西方绘画学院派与现代派的争论,性质同此。明乎此,便不难理解,鲁迅等对“写意”画包括西方现代派的批评,是从绘画的普遍性、原则性而论;而他们对齐白石等“写意”画家的肯定,是从绘画的特殊性、灵活性而论。二者是并不矛盾的。反观坚守文人“写意”观者,把灵活性当作原则性,把特殊性当作普遍性,以钱锺书的成功为例坚决主张取消高考,“家家石涛,人人昌硕”,固然做到了“画之本法”的“形式欠缺”,又有几个具有“画外功夫”的“精神优美”呢?至以高考不过关就意味着具有偏才,以“形式欠缺”了就意味着“精神优美”,“逸笔草草”就意味着所发抒出来的就是“胸中逸气”,并斥高考过关者为庸才,“形式周密”者为“精神不美”、为匠气,在逻辑上也是完全不能成立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其前提是“世岂易得”的“至人”,天下滔滔的常人尽皆“无法”,貌似在继承、弘扬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实质恰恰是败坏中国画的传统。所以,我尝有言:“天下有平常之事,有非常之事。非常人为非常之事则可,平常人为非常之事则殆;非常人为平常之事为无上功德,平常人不为平常之事可乎?”

1.第段中加点词“意象”的含义是                              。(2分)

2.简析第段划线句的作用。(3分)

3.概括第段的主要内容。(2分)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3分)

无论是新文化人还是传统画家

仅仅是“写意画的泛滥”和“写意画家对写实画风的全盘否定”

而绝不是否定“写意画中的佼佼者”

从而对“写实”画风全盘否定

当时力倡“写实”画风的

所否定的“写意画”

A          B

C          D

5.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3分)

A造型即绘画的本质属性,它需要典型的拉开与真实的距离。

B明清“写意”画注重“画外功夫”,但是偏才仍要过造型关。

C徐悲鸿肯定西方绘画学院,但是并不全盘否定现代派作品。

D“无法而法,乃为执法”是针对“至人”而言,常人需慎取。

6.作者在第段中称“可以提供我们对当年这场论争以新的认识”,请借鉴“新的认识”评价下列事件。

    2010年10月,网友在微博上摘录了或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项的车延高新作《徐帆》。诗歌直白的几近不像诗歌,被网友称作“羊羔体”、“口水诗”。有评论说白话不是诗歌,诗歌底线被当今的许多诗人随意僭越,才导致了当今诗歌愈益庸俗化和粗鄙化。车延高说,这首诗采用的是一种零度抒情的白语手法,“是我写作的异种风格,是我写作的一种尝试”。

 

1.(2分)画家塑造的注重主观和神似(1 分)的形象(1分)。 2.(3分)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以摩托车比喻写意,跑步比喻写实(或者写类比,1分)。补充说明主张写意者以进步说否定写实的荒谬(1分)。 3.(2分)新文化人及传统画家中有识之士对民国拙于造型的现状以及风气(1分)提出批评(1分)。 4.(3分)C 5.(3分)B 6.(4分)答题参考示例:诗歌创作也要讲究基础,正如画家的基础是造型,诗人也要讲究诗歌的诗意、含蓄等特征(1分)。尽管从诗歌创作的特殊性、灵活性看,所谓“零度抒情”等手法不无价值,我们肯定一些新尝试、新创作(1分)。但是,更多的诗人还是需要基于基础创作(1分)。(评分说明:扣住“新的认识”1分,“新的认识”只要提到“造型是成为画家的基础”即可;结合事件分析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应把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归纳。本题结合上下文语境“它注重的是主观和神似,而不再是客观和形似,这样的形象,区别于‘写实’,又称‘意象’”可总结出,这里的“意象”指的就是重的是主观和神似的形象。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应从手法、内容和结构三方面来分析。从手法上看,“摩托车”和“跑步”都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分别比喻“写意”和“写实”;同时也是把摩托车发明后不会取消跑步比赛与写意不能否定写实进行类比。从内容上看,这句话说明主张写意者以进步说否定写实是荒谬的。从结构上看,这句话是一段的结尾,起到总结上文,补充说明的作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可先通读全段,分清层次,归纳每一层的含义,然后归纳段意。第4段一共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写出了民国画家普遍拙于造型的现状,第二层,写出了新文化人对这种拙于造型的现状的批评,第三层,写出了张大千、谢稚柳等人对这种拙于造型现状的批评,由此可总结出,第4段写了新文化人和传统画家的有识之士对民国画家拙于造型的现状的批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所供句子可分为两部分,④是写意画风的坚守者反对写实画风,承接上文,应放在开头;①②③⑤⑥反映了主张写实画风的人并不全盘否定写意画,其中⑤①衔接紧密,应排在一起,⑥②③是主张写实画风的人的主张,应排在一起。由此即可确定答案。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 试题分析: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B项信息在第三段,原文只说“过不了造型关,却拥有极高“画外功夫”的偏才实在少之又少”并没有提到“偏才仍要过造型关”。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在解答时需要结合原文所要求的文段总结出“新的认识”的具体内容,然后借助所总结出的“新的认识”来分析所供材料。根据第①段的内容,可总结出“新的认识”是指:造型是成为画家的基础;不可以“写意”画中的特殊成功者否定“写实”;写意画只是中国画传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从绘画的普遍性、原则性来看,“写实”是不容否定的;从绘画的特殊性、灵活性而论,“写意”中的佼佼者值得肯定;常人不可无法,不可不造型;至人方可谈无法,写意。考生依据这些来分析所供材料,指出绘画需遵从这个规律,写诗为文也需遵从这个规律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题: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星星不怕显得像萤火虫那样。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修顿首白,先辈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遑遑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注:子云:扬雄,西汉辞赋家;仲淹:王通,隋代人。

1.、根据第段划线句,概括吴充的文章特点。(用自己的话)(2分)

2.、可填入第段“□”中的虚词,最不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       B       C       D 

3.、在第段画线句中划出停顿处,用“/”标出。(2分)

4.、本文虽为书信,实际上是一篇观点鲜明的文论,请写出欧阳修的文学主张。(用文中的话)(2分)

5.、第段划线句含有两种论证方法,请分别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8分)

梁贾说

苏轼

梁民有贾于南者,七年而后返。杏实、海藻,呼吸山川之秀,饮泉之香,食土之洁,泠泠风气,如在其左右。朔易弦化,磨去风瘤,望之蝤蛴然,盖项领也。

倦游以归,顾视形影,日有德色。倘佯旧都,踌躇乎四邻,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入其闺,登其堂,视其妻,反惊以走:“是何怪耶?”妻劳之,则曰:“何关于汝!”馈之浆,则愤不饮。举案而饲之,则愤不食。与之语,则向墙而欷歔。披巾栉而视之,则唾而不。谓其妻曰:“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妻而怍,仰而叹,曰:“闻之居富贵者,不糟糠;有姬姜者,不弃憔悴。子以无瘿归,我以有瘿逐。呜呼,瘿邪,非妾妇之罪也!”妻竟出。于是,贾归家三年,乡之人憎其行,不与婚。而土地风气,蒸变其毛脉,啜菽饮水,动摇其肌肤,前之丑稍稍复故。于是还其室,敬相待如初。

君子谓是行也,知贾之薄于礼义多矣。

居士曰:贫易主,贵易交,不常其所守,何独梁贾哉!

1.、解释加点字:(4分)

(1)杏实、海藻(                (2)则唾而不       

(3)闻之居富贵者,不糟糠(      (4)前之丑稍稍复故(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

(2)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非妾妇之罪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B呼吸山川之秀,饮泉      人憎其行

C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皆背晋以归梁       则向墙欷歔

D 倦游     无瘿归

3.、本文第段划“      ”的句子刻画梁贾这一人物形象,运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请分别分析。(4分)

4.、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2分)

 

查看答案

古诗词鉴赏,完成后面题目。(9分)

卜算子   蒋冕(明)

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

惊起却低飞,有意同谁语?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

注:蒋冕,明代诗人,为人刚正,遭到忌恨和排挤。

1.、本词没有题目,请你拟一标题“□□”。(1分)

2.、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斜日坠荒山”中的“坠”是“落”的意思,但比“落”更体现出斜日落下的速度之快。

B“冷入残芦去”中的“冷”既是天气冷,又是雁的心理“冷”。

C “有意同谁语”运用反问的手法,突出雁的孤独。

D “啄尽枝头数点霜”中的“霜”,重在表现孤雁饥饿难忍的程度。

3.、苏轼也写过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请分析,这两首词的最后一句,在主旨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6分)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4)                         ,时矫首而遐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

(6)君子周而不比,                     (《论语》)

(7)落花人独立,                   (翁宏《春残》)

(8)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