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拼命想时想不到,不想时答案却走了出来,那是常有的事。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

作文

拼命想时想不到,不想时答案却走了出来,那是常有的事。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不经意中走出来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过的老问题。所以说,以前想的越深,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机会就越大。

仔细体悟以上文字,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踏破铁鞋才能得来全不费工夫 我们读书思考问题,拼命想时想不到,不想时答案却走了出来。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不经意中走出来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过的老问题。所以说,以前想的越深,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机会就越大。读书思考如此,做其他事情也如此,付出才会有收获,机遇也偏爱有准备的人。 著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也曾说过:“机会总是偏爱有所准备的人。” 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一生共获得了10次奖金、16次奖章和几十个国家的106个名誉头衔,其中有两次荣获诺贝尔物理奖。她和丈夫彼埃尔•居里共同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不仅为医学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奠定了现代的原子物理学基础。她的成功告诉我们只有经历了踏破铁鞋的努力,才会“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收获。从做家庭教师开始,玛丽就一直在为未来做准备,为有所成就做准备。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她始终没有放弃学习,这使她在24岁走进大学时仍然聪慧过人。如果没有几年家庭教师生活的锻炼,没有几年坚持不辍的学习,没有这些准备,也许不会有今天的“居里夫人”。她之所以如此成功就是应为,居里夫人在机会来临之前做到了充分的准备,没有这样的努力和付出,她也许不会有如此成功。 上帝往往会用苦难来鞭策与命运抗争的人们,让逆境来测量他们的生存技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而极端的困苦并非对每个人有益,在无法容纳的时候,很多人的意识、心理、感情、情绪就会聚集、板结、膨胀、无法承受,在恐惧和绝望的挤压下选择放弃和放任。但是那些平时积聚了生存知识和技能的人,他们的生命就能发出奇异的强光,这艰难困苦也许就是在为成功作准备吧。 当然准备需要时间和精力,更需要耐心,有时更要承受诸多痛苦。这就要我们在机会来临之前不要感慨命运的无常,命运是公平的,它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你付出多少劳动,它就给你多少回报。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因此在成功之前,必须做好准备,付出努力。 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从最基本的小事做起,打好坚实的基础,才会有机会受到机遇的垂青。不能脚踏实地地把身边的事情做好,再大的人生理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记住,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那些成功者无一不是经历了踏破铁鞋的努力,才有了“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收获。 【解析】 试题分析:这类作文的关键首先要分析材料,阐述清楚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从中立意。写作要从现象分析本质,把问题的根源找到。这段材料谈的是读书思考的方法,正是因为有了深入的思考,才有了豁然开朗的了悟。联系社会现实来看,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其他方面,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感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殊不知,正是有了踏破铁鞋的努力,才有了“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收获。读书、思考如此,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也如此。参考立意:付出才会有收获,机遇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思考是领悟的前提等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第题。(12分)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汙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记棚民事 〔清〕梅曾亮

1.第段中当地百姓反对棚民开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本文前两段均用“余览(闻)其说而是之”作结,试分别概括“其说”内容。(2分)

3.分析第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4.对第段划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后两种观点各有优点,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观点能够平息棚民与“相告讦者”之间的冲突。

C.后观点能够避免开山所致损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后观点都是作者认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5.作者对“棚民开山”有没有明确的观点?对此你如何评价?(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7分)

    虞寄字次安,少聪敏。及长,好学,善属文。性冲静,有栖遁之志。弱冠举秀才,对策高第。岳阳王为会稽太守,引寄为行参军,迁记室参军,领郡五官掾。又转中记室,掾如故。在职简略烦苛,务存大体,曹局之内,终日寂然。侯景之乱,寄随兄荔入台,及城陷,遁还乡里。张彪往临川,强寄俱行。寄与彪将郑玮同舟而载,玮尝忤彪意,乃劫寄奔于晋安。时陈宝应据有闽中,得寄甚喜。陈武帝平侯景,寄劝令自结,宝应从之,乃遣使归诚。承圣元年,除中书侍郎,宝应爱其才,托以道阻不遣。每欲引寄为僚属,委以文翰,寄固辞获免。及宝应结昏留异,潜有逆谋,寄微知其意,言说之际,每陈逆顺之理,微以讽谏,宝应辄引说他事以拒之。寄知宝应不可谏,虑祸及己,乃为居士服以拒绝之。常居东山寺,伪称脚疾,不复起,宝应以为假托,使烧寄所卧屋,寄安卧不动。亲近将扶寄出,寄曰:“吾命有所悬,避欲安往?”所纵火者,旋自救之。宝应自此方信之。

    及留异称兵,宝应资其部曲,寄乃因书极谏。宝应览书大怒。或谓宝应曰:“虞公病笃,言多错谬。”宝应意乃小释。亦为寄有民望,且容之。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顾谓其子扞秦曰:“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扞秦但泣而已。宝应既禽,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初,沙门慧标涉猎有才思,及宝应起兵,作五言诗以送之,曰:“送马犹临水,离旗稍引风。好看今夜月,当照紫微宫。”宝应得之甚悦。慧标以示寄,寄一览便止,正色无言。慧标退,寄谓所亲曰:“标公既以此始,必以此终。”后竟坐是诛。   (节选自《南史 陈书》)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玮尝彪意(               (2)及宝应结留异(  

(3)自救之(                 (4)后竟是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2分)

A.劫寄奔于晋安           因书极谏

B.曹局                 言说

C.作五言诗送之           慧标示寄

D.寄微知               宝应资部曲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每欲引寄为僚属,委以文翰,寄固辞获免。

宝应既禽,凡诸宾客微有交涉者皆伏诛,唯寄以先识免祸。

4.沙门慧标的五言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概括虞寄在陈宝应叛逆过程中的做法及态度。(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8分)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从体裁角度看,两首诗都属于           。(1分)

2.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是(  )(3分)

A.陶者是底层社会的劳动者,其生活贫苦以至于屋无瓦片。

B.“鳞鳞”二字既是写大厦之多,同时写出剥削者比比皆是。

C.“尽被占”写出了蜜蜂享受尽无限风光和采花酿蜜的自由。

D.“为谁辛苦为谁甜”无疑而问,以反诘语气抒发强烈情感。

3.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但又各具特色,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默写 (6分)(任选6题,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

(2)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3)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4)                      ,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任重而道远。(《论语》)

(6)                  ,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小石潭记》)

(7)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孟子《鱼我所欲也》)

(8)              ,鲜克有终。(《诗经 大雅 荡》)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题。(20分)

嘉绒藏寨

龚静

    依着大渡河,沿着丹巴县城窄长的道路开出没多久,就上了盘山路。我们去甲居嘉绒藏寨。“美人谷宾馆”服务员拉姆的家就住在那里,眼瞎她坐在车头,带我们去她家做客。

    转了几个弯,一层层依山势而建的白、红、黑三色的臧居于山谷豁然出现。藏寨如今也是旅游景点,半山腰设障收费。不过游人似乎还不多,路口并不车水马龙。

    满山满眼的藏居,一下子似乎把我们看傻了,梯田、树林、草丛、土路,什么是自然与人居的和谐?眼前才真正是!城里人的毛病又出来了,赶快拍照摄影,但也没办法,只有把照片带回去才算是一个见证。初步的激动过后,才回过神来,精彩的在后面呢,不急不急。

    踩着云母片闪烁的土路进入寨子,往前看是藏居门口鲜艳的盆花,附视是错落于梯田山林的藏居红白鲜明的样子,仰望有掩映于苹果树的藏居天台,好像来到了一个大山庄,真正的山里的庄园。不时,头上苹果林里鸟声啾啾,但闻鸟语不见鸟影,苹果红梨子绿,果树枝叶繁茂,林中藏居仿佛非现实的影像。

    拉姆的家到了,路沿伸下一把直直的独木梯子,仅容半只脚,背转身来,战战兢兢地一步步,终于下完。其实我们也可以绕道从门口进去的,独木梯望之峭拔的样子激起好奇。

    拉姆的父母哥嫂已经在底楼厨房烧火了,院子一隅摆了两竹筐的苹果梨子,是拉姆妈妈采取山上自家果园里摘的,忍不住让人不洗也想吃一个。红漆勾勒的藏式窗台上一簸箕辣椒红得惹人心跳,丁姐姐情不自禁抱着要拍张照。院子一边的屋子或许是他们平时吃饭的地方,火塘方桌,非常干净。

    通向二楼的楼梯角落堆着小山似的土豆,这是此地主要农作物之一。楼梯通向二楼天台,如果说搂在屋子除了外墙窗户,颜色基本是素色,这里就是五彩斑斓了——圆木装饰的墙体是红色的,窗子的颜色红黄蓝相拼,木格窗户饰以金粉花雕,间隔的黑色柱子上垂下串串红辣椒,略略往上一看,三楼顶上铺晒着玉米,一片金黄差点迷了眼睛。

    坐在天台铺着卡垫的围栏上,是山,是果树,是次第错落的藏寨,秋天的阳光毫不吝啬盖下来,好像那口青稞酒吸下去的感觉。是真正土酿的青稞酒,发酵的青稞堆拢在大碗里,插上麦管,就着麦管,里面的青稞酒汁丝缕入口,酸甜的香,仿佛江南的家制酿酒。想起多次来此的导游多吉说的话:“这里的生活不富裕,但富足。”

    阳光温温热热得恰好,在寨子里四处走走,石蹬终点,又是一座藏式“别墅”,一只黑狗窜出果树林,令人一惊,它却不吠不叫,自顾自跑了。一位老妪走过,手指着不远处的屋子,要我们“来耍嘛”。前面屋子二楼小阳台里站着个望野眼的男子,阳台西式风格,也似石库门房子的临街阳台,刚才身处“庐山”没看清藏居立面,此番视点转换,又是一喜。

    跨过石头荆棘垒成的矮篱笆,歪歪扭扭的树长得自由率性,杂七杂八的草到处安家,前后左右,不需剪裁,都是好景。光线穿过大树和大树,披在藏居上,细密的树叶似乎将眼前的一切朦胧化了,感觉竟若柯罗的画意,19世纪法国枫丹白露的乡村,似乎与嘉绒藏寨叠幻起来,缭绕于山林草木间的气息是超越时空的。

    离开时,站在独木楼梯上,回头看门楣台阶上的盆花,高山杜鹃、秋海棠和太阳花雏菊等,映衬背阴处黛色的山,是不加任何灰调的饱满。

                                                              (选自《新民晚报》)

1.第节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       描写,其作用是             。(3分)

2.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段。(4分)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第节中“这里的生活不富裕,但富足”,“富足表现在那些地方?(3分)

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分析不正确的是(  )(2分)

A第段划线句中的”似乎“表明眼前所见现象只是猜测而已,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B第段划线句中形象的说明藏寨给作者力抓杀的视觉震撼,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

C第段划线句运用通感的手法,真切细腻地再现了青稞酒美味、沁人心脾的口感。

D第段划线句中将藏居阳台比作石库门房子的临街阳台,体现藏居阳台视野宽广。

5.第段写到“法国枫丹白露的乡村”,有何作用?(4分)

6.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赏析文章的结尾。(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