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5分) 无争议陷阱 余秋雨 ①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5分)

无争议陷阱

余秋雨

①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

②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出来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议人物”。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

③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④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⑤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⑥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没有争议的理由。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

⑦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来消解它。第一个定义是:那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叫伟大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后面这个定义,是美国一位传媒大王说的。

                                                                  (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

1.(2分)第①节加点词“围猎/围啄”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无争议陷阱”社会现象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新的建筑出来遭到民众否定    B.生命的过程都必然经历生老病死

C.北京公布新的高考方案引发广泛争鸣  D.陈光标高调慈善举动引起不少人反感

3.(4分)请解释“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这句话的内涵。

4.(2分)第⑥节□处要填写的关联词依次是:__________

A.如果         因为                    B所以       因为

  C尽管    但     也                      D所以   但    而且

5.(5分)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有人指责他的作品语言粗糙,品味不高;有人质疑他的作品专以揭露龌龊、邪恶、丑陋、血腥等中国文化的负面因素来取悦诺贝尔奖评委。请结合文意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公众群起而围攻(“围”的意思1分,“猎/啄”的意思1分) 2.B 3.(1)有争议,说明该成果挑战(否定、撼动、触犯)了既有成果(过往信条、公认的秩序、原定的规则),争议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可以实现创新。(2分)(或答“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 有争议意味着有创新”之类意思也可得分)。(2)无争议,可能利用了权势,或者缺乏创新。(或答①无争议,远近都接受的没有创新,可能利用了权势。②无争议,意味着没有进步的空间,没有改进的可能,缺乏创新。)(2分) 4.A 5.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1)国民的心理习惯中固有的“无争议陷阱”(第一自然段)。(2)人们习惯用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思维标准评议莫言作品。(第二自然段)(3)诺贝尔奖是国际上公认的,当其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一些小人会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第三、四自然段)(4)莫言独特的灵感、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们及其作品不遵循世俗的规范,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第五自然段)(5)莫言其人其作品本身不可能完美,社会却缺乏理解与包容。(第六自然段)(6)现今中国社会上有为数很多的小人,他们常以“争议”为名来扼杀莫言这样的创新者。(第七自然段)(以上6个点,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其中三点可得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此类题目一定要回归文本,结合前后的语境来推敲词语的意思。“围猎/围啄”在文章第一节,联系其前面的句子“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可以推敲出“围猎/围啄”应是指公众围攻。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凭借整体感知,经过辨别,快速准确地捕捉到命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所谓“整合信息” 就是根据答题的要求,对筛选所得的信息作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形成准确的答案。分析可知,B项”生命的过程都必然经历生老病死“这一内容属于自然规律,是不需要争议的。故选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入手。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关键作用,要理解它,不仅要注意它本身的结构和修饰限制成份,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入的地位。如果句子在语段中起总起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如果起小结作用,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无论总起还是小结,关键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句中“有争议”指“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有争议意味着有创新”等。“无争议”指远近都接受的没有创新,可能利用了权势;或意味着没有进步的空间,没有改进的可能,缺乏创新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此类题目要依据分句之间的关系进行选择。“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这一句只是假设,“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这一句中一个“却”字说明此句内容发生了转折,“没有争议的理由”这一句是解释“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的原因。依据分句之间的关系,可以选填出关联词语。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即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结合原文可知,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人们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思维标准,或莫言独特的灵感、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们及其作品不遵循世俗的规范,或莫言其人其作品本身不可能完美,社会却缺乏理解与包容等。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生总有痛苦和快乐。有人认为:逃离痛苦才能得到快乐;也有人认为:逃离痛苦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快乐。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12分)

                                     论 习

曾巩

治乱之本在君之好恶,好恶在所习。

少习也正,其长也必贤;少习也不正,其长难与共为治矣。不幸而然,则将磨之。孰能磨之?择人焉。朝夕相与俱,出入言动相缀接焉,是则可磨之也。主然而是者助之,主然而违者替之,不释则极论之,勉焉。除其蔽欲而接之以道,不见邪者而变焉,其志素定矣,然后可与共为治。其为大体,不亦艰且勤与?

满分5 manfen5.com 然于习之也,有渐矣,古之所以为治者,岂异焉?此众官不有任也,岂必人之不材也?朝夕未尝相与居也,出入言动未尝相缀接也,是焉而不能助,违焉而不能替,不释而莫之极论也。其蔽欲日益固,其为道日益拙,所见寺人女妇邪者也。其志素定矣未也?其可共为治乎?其为大体,不亦怠且忽   

噫!宰相虽尊也,然其见也有间矣。置斯职也,不慎欤!使职此者不尽也,而寺人女妇得其心,其谁曰可也?噫!左右侍从之官,其非所谓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欤!

1.段“不幸而然”中的“然”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段运用了假设论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3分)

3.可填入第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B      C     D     

4.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B.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C.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D.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5.简述本文的观点,并对此加以评价。(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17分)

温序字次房,太原祁人也。仕州从事。建武二年,骑都尉弓里戍将兵平定北州,到太原,历访英俊大人,问以策谋。戍见序奇之,上疏荐焉。于是征为侍御史,迁武陵都尉,病免官。

六年,拜谒者,迁护羌校尉。序行部至襄武,为隗嚣别将苟宇所拘劫。宇谓序曰:“子若与我并威同力,天下可图也。”序曰:“受国重任,当效死,义不贪生、背恩德。”

宇等复晓譬之。序素有气力,大怒,叱宇等曰:“虏何敢迫胁汉将!”因以节楇杀数人。贼众争欲杀之。宇止之曰:“此义士节,可赐以剑。”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

序主簿韩遵、从事王忠持尸归敛。光武闻而怜之,命忠送丧到洛阳,赐城傍为冢地,赙谷千斛、缣五百匹,除三子为郎中。长子寿,服为邹平侯相。梦序告之曰:“久客思乡里。”寿即弃官,上书乞骸骨归葬。帝许之,乃反旧茔焉。

                                          (选自 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

【注释】①楇 :击。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当效死       2背恩德   3)此义士     4)服为邹平侯相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历访英俊大人  B.问以策谋  C.仕州从事   D.苟背恩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

  序受剑,衔须于口,顾左右曰:“既为贼所迫杀,无令须污土。”遂伏剑而死。

4.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3

5.作者把温序放在“独行列传”里,从上文中概括这一归类的原因。(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以下小题。(8分)

                     送人游吴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1.本诗的题材是             。(1分)

2.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姑苏人家,傍河而居的风物特点。

B颔联以名词性短语构成对比写出水乡悠久的历史和美景。

C颈联“卖”和“载”两个动词,描绘了吴地的繁荣和富足。

D本诗的语言典雅华美,在简朴疏淡中透出水乡氤氲的韵味。

3.赏析独具匠心的尾联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4分)

 

查看答案

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余嘉其能行古道,                (韩愈《师说》)

(4)         ,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5)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论语·颜渊》)

(7)         ,化为绕指柔。           (刘琨《重赠卢》)

(8)         ,得养人术。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