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

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说是清明吃螺蛳,可以明目。买几斤螺蛳,入盐,少放一点五香大料,煮出一大盆,可供孩子吃一天;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有一支小弓箭,附在双股麻线拧成的弓弦上。竹箭从竹片窝成的弓背当中的一个窟窿里穿过去。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吃了,用螺狮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弓背弯成满月,一撒手,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在平地上,射上屋顶是没有问题的。——竹箭被弓背挡住,是射不出去的。

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瓦匠捡漏时,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螺蛳弓都是车匠做,——其实这东西不用上床子旋,只要用破竹的作刀即能做成,应该由竹器店供应才对。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螺蛳弓分大、中、小三号,弹力有差,射程远近不同,价钱也不一样。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听吧,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哒——哒!”

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 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本文有删节)

1..小说回忆了四十多年前故乡的人和事,但倒数第二段却又补写了 1981 年的回乡见闻,时空上有很大的跳跃,你认为这一段有没有必要补写,为什么?(2 分)

2..简要概括戴车匠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3..赏析画线部分的语言表现技巧。(6分)

4..文中写清明节吃螺蛳射螺蛳壳的风俗,有什么作用?试加以分析。(4分)

5..结合全文,品味小说最后一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1..有必要。补写部分交代了车匠店的没落,照应了开头的“很古老的行业”,一方面使首尾照应,结构完整;(1分)另一方面与上文它“热闹”时的情景构成对比,突显了时代变革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1分) 2..①喜爱清雅;②诚实勤奋;③手艺高超;④疼爱孩子;⑤有忧患意识 (答对一点给1分,给满4分为止) 3..①运用鲜活的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等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戴车匠娴熟的手工技艺。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的合用。戴车匠刨木时刨花飞舞的灵动景象如在眼前,;③侧面描写(衬托):以小孩子聚精会神的观看作烘托。④语言自然朴实、口语化。“很好看”“—看看半天”等话,亲切可感,自然流露出对戴车匠的赞赏之情。(答对3点即给6分。每点中要点1分,结合文本具体赏析1分) 4..①叙述故乡风俗,丰富小说内容。②寄托对往事和人的深情怀念。③引出匠人对自己前途命运的担忧(倒数3.4;5段)。④刻画人物的需要,在清明节的气氛中写人物,更见情致。(每点1分) 5..①对故人往事的怀念,对平凡人物的关怀;②对传统手工艺消失的惋惜;③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往情深;④对世事变迁的慨叹。(每点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补叙的作用。补叙往往出现在一段文章或一篇文章的末尾,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来历、性格作补充介绍,或对某一事物作解释性的说明,以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人物或事件。补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从而使作品的思想意义鲜明、深刻,也兴起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对其作用一定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回答,在结构上要思考,与题目、开头、上文等关系,在内容上主旨,人物形象上。如果有手法,要点出。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情节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把钥匙。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必须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全面、恰当、实事求是。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从情节中引出的结论,反过来可以解释情节。只有全面而恰当的结论才能正确解释全部情节。第二,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多角度进行分析。第三,分清主次,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第四,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注重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在第二段环境描写突起清雅,从三四段动作和选木材料颜色突其勤奋诚实,从做工和弹弓看突其技艺高超,从养耗子和做弹弓看疼爱孩子,从若有所思看忧患意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赏析画线的语句,一般可以从文本内涵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入手。本题要求赏析画线部分的语言表现技巧,要结合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并结合句子使用的艺术手法和关键词语。 “踩”“执刀”“就料”“吐出”等动作描写,色彩鲜明的形容词的合用,比喻、拟人、排比、侧面描写(衬托)等修辞, “很好看”“—看看半天”等口语话,都是答题的关键点。然后结合文本具体赏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这一段讲述清明节吃螺蛳射螺蛳壳的风俗,在结构方面引起下文的作用,在内容方面,丰富内容。在主旨情感上,寄托对往事和人的深情怀念。在清明节环境烘托下,突显人物形象。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 试题分析: 最后一段的含义,一般在内容上,主旨上,情感上分析。车匠在内容上表达对故人、平凡人物怀念和对世事变迁的慨叹。车匠就全文而言,代表的是传统手工艺、传统文化精神,最后一个,表达其消失的惋惜和珍惜。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在一个共同体或社会中,秩序并不是一种随意达成的状态,而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形成的特定状态或情势。滕尼斯划分了两类秩序:一类是共同体的秩序,它的产生立足于“意志的协调一致,基本上是建立在和睦的基础之上,通过习俗与宗教产生并改良”;另一类是社会的秩序,它是“以聚合一起的,联合的选择意志即惯例为基础的,通过政治的立法获得其安全,通过公众舆论而得到其思想的和有意识的解释,即获得自我辩护”。

秩序在分工和交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随着它们的变化而调整和变动。对于一个共同体或社会说,秩序的起方式可能是多样的,甚至是偶然的。

秩序起后,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期才能发挥功能并进行再生产。秩序维持的基本条件有:(1)暴力手段是垄断的而不是分散的,防止了共同体或社会内部冲突的无限扩大;(2)建立了有效的惩罚和激励机制,能对行为者行为产生必要的约束和引导;(3)具有对弱者的最低限度的保护机制,可以把各种关系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4)能发展起调节或协调内部关系的中介物,使行为者之间能够正常地、便利地交往,并形成相对稳定的预期。

秩序在形成过程中被赋予了价值或意义,承载着特定群体的目的或所有群体达成的共识。用布尔(Bull)的话说,“社会生活的秩序并非个人或群体之间达成的任何一种情势,而是一种能带特定结果的格局、一种能实现社会生活中某些目标或价值的安排。”因此,秩序是具有价值意义和目标取向的,是共同体(或社会)内部关系以及共同体(或社会)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集中反映。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说:“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自己看,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中国古代的老子对“善”的推崇,孔子对“仕”的诠释,都是对秩序赋予的最高价值。在现代社会,秩序实现的价值可以被归纳为:生命的安全、遵守承诺和保护财产,或者是生命、真理和财产。因此,社会生活的秩序是指“一种能维持社会生活达到这样一些基本的、首要的或普遍目标的人类活动模式”。当然,这种目标赋予秩序终极性的价值要求,是理想的秩序功能。

1..下列对“秩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秩序是具有价值意义和目标取向的,是共同体内部关系以及共同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集中反映。

B.秩序是在分工和交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着它们的变化而调整和变动的。

C.秩序基本上是建立在意志的协调一致及和睦的基础之上,通过习俗和宗教产生并改良的。

D.秩序是在一个共同体或社会中,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形成的特定状态或情势。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一些国家,犯罪行为泛滥,社会成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这说明其社会秩序在形成过程中没有被赋予价值。

B.垄断的暴力手段、有效的惩罚和激励机制都是维持秩序所必需的,否则社会内部就无法约束行为者的行为和防止内部冲突。

C.社会生活的秩序中个人与群体的利益总是无法达成一致的,因此社会生活秩序只能以群体的目标安排。

D.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以,对以任何形式建立的任何组织都不能予以取缔。

3..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建立良好的秩序的条件。(3分)

 

查看答案

根据下表内容,完成后边两个小题。(5分)

某旅游景点统计一览表

年份

门票价格(元)

游客量(万人次)

旅游收入(亿元)

2010

25

47

11

2011

30

70

18

2012

35

100

25

2013

40

125

35

2014

70

(前两月)20

(前两月)13

1.用一句话概述该旅游景点前四年的发展情况:(3分)

2.如果按常理预测,该旅游景点2014年的情况可能是:(2分)

 

查看答案

议论文举例论证中有一种“列举法”,即用简短的语句连续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例证明同一个观点。这样的论证,气势和力度兼而有之。请以“有梦想才会有奇迹”为论点,补写两个事例(100字左右)。(4分)

袁隆平梦见水稻大到可以让人在稻穗下乘凉,怀揣这份梦想,他孜孜以求,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       

 

查看答案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我们在朗读古典诗歌作品时,应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

    因此,我们在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古诗音韵的搭配规律,读出字音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韵字开口越大者,一般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

    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情选词,按词定韵。

开口度小、音阻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

A.④③⑤①②    B.④⑤①③②   C.③⑤①②④    D.③⑤④①②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补偿中国典诗歌反复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的

B.近些年,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国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许多人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

C.目前,武汉至广州铁路运输状况相当紧张,是全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尤其是大量的客运需求长期难以得到满足。

D.面对目前愈演愈烈的中美贸易纠纷,哈里森和桑福德不约而同提出了吸引中国企业去美国投资设厂这条民间和解路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