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15分) 名实篇 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

文言文阅读。(15分)

名实篇

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着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①,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其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②,遂设燕③言,面相讨试。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④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⑤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不绝于世,岂不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

【注】 ①童竖:童仆。②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③ 燕:通“宴”, 宴席。④ 触涂:处处。⑤迒háng,(鸟兽的)脚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但察之未                 熟:熟练

B.日欢谐                     竞:整.从头到尾

C.迁为泗州别驾               及:等到

D.岂不                     弘:伟大

2.下列句子,全都是“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3分)

伯石让卿,王莽辞政                 以孝着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

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   四海悠悠.皆慕名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

B.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徒有虚名,于是设宴叙谈,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思法。

C.人一旦有了虚假的行为,后面没办法处处相继周全时,那么原先的功绩也就会随之而毁。

D.圣人用前人之名教育后人的原因是一方面可以劝勉世人立名,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得实惠。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l)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3分)

(2)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3分)

 

1.A 2.B 3.D 4.(1)“如今不修身却想在世上流传好的名声,就好比容貌很丑却要求在镜子里现出美丽的影子。(令、责、句式各 l分) (2)因为一件虚假的事情毁掉了百件真实的事情,(这)就是贪求虚名的欲望无休止的缘故。(以、伪、已各 l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A.“但察之未熟耳”中的“熟”可以联系《淮阴侯列传》中的句子“于是信熟视之”,由此可以推知应解释为“仔细”。或者联系句子中的“察”也可以推测出“熟”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要求,题中问的是哪方面。可以利用排除的办法来做这类题目。比如“求虚名的做法”,所写的事件应该能体现这一特点。②“以孝着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是真情流露,不是求虚名。④“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体现了朝廷寻求名士的诚意。⑥“四海悠悠.皆慕名者”体现了世人对有名望的人的仰慕之情,不是具体做法。故选B。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首先要浏览四个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段落和句子,然后将选项与原句进行比较。此类题目的误区主要有:张冠李戴、时间地点错位、曲解实词虚词之意、胡乱推测。经比较可得知D项“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得实惠”有误,文中的原句是“劝其立名,则获其实”,这里的“其实”应解释为“实际的名声”,所以不是“从中获得实惠”,而是获得实际的名声。故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第一句中“令”,美好(可以联系“令堂”“令郎”);“责”,要求;“求令名于世”,状语后置。第二句中“以”,因为;“伪”,形容词做名词,虚假的事;“已”,停止,休止。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名与实的关系,好比形与影的关系。德行技艺周厚.那名就一定好;容貌美丽,那影就一定美。如今不修身而想在世上传美好的名声,就好比容貌很丑而要求镜子里现出美丽的影子。 我见列世上的人,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人的虚或实,真或伪固然在于心,但没有不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只是观察得不仔细罢了。一旦观察得真切,那种巧于作伪就还不如拙而诚实,(否则)接着招来的羞辱也够大的。伯石的推让御位,王莽的辞谢政权,在当时.自以为既巧又密。可是被后人记载下来,留传万世,就叫人看了毛竖骨寒了。近来有个大贵人,以孝著称,先后居丧,哀痛伤身过度、也足以超过一般人了。可他曾在茅屋之中,还用豆来涂脸,(有意)使脸上成疮,来显出他哭泣得多么厉害,但这种做作不能蒙过身旁童仆的眼晴,反而使外边人说他在服丧期间的居所饮食都在伪装。因为一件伪装的事情毁掉了百件真实的事情,这就是贪求虚名的欲望无休止的缘故。 有一个士族,读的书不过二二百卷,天资笨拙,可家世殷实富裕,他向来矜持,多用牛酒珍宝玩好来结交那些名士。名士中对牛酒珍宝玩好感兴趣的,一个个接着吹捧他,使朝廷也以为他有文采才华,曾经派他出境访问。东莱王韩晋明深爱文学,对他的作品发生怀疑,怀疑大多数的作品,不是他本人所命意构思的,于是就设宴叙谈,当面讨论测试。当时整天欢乐和谐,诗人满座,属音赋韵,提笔作诗,这个士族轻率间就写成,可全然没有先前的风格韵味,好在客人们各自在沉思吟味,没有发觉。韩晋明宴会后叹息道:“果真像我所估量的那样。” 邺下有个少年,出任襄国县令,能勤勉,公事经手,常加抚恤,来谋求声誉。每派遣兵差。都要握手相送,有时还拿出梨枣糕饼,人人赠别,说:“上边有命令要麻烦你们,我感情上实在不忍,路上饥渴,送这些以表思念。”民众对他称赞,不绝于口。等到迁任泗州别驾官时,这种费用一天天增多,不可能经常办到,可见一有虚假,就到处难以相继,原先的功绩也随之而毁失。 有人问道:“(一个人)的精神灭亡了,形体消失了,遗留下来的名声和评价,到如蝉壳蛇皮,鸟兽足迹,(毫无意义),与死去的人有什么相关呢?可是圣人为何却要用他们的名声教育后人。”我的回答是:这是为了劝勉,劝勉大家树立好名声,就能获得实际的名声。而且褒奖了一个伯夷,就有千万人树立起清廉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季札记,就有千万人树立起仁爱的风气了;褒奖了一个柳下惠,就有千万人树立起贞节的风气了。所以圣人希望那些像鱼鳞风翼一样优秀杰出的人,都能在世上不断涌现,难道不够伟大吗?天下悠悠众生,都是爱慕名声的,圣人大概是顺着他们的情感而追求向善的意愿罢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无食桑葚!(《诗经·氓》)

(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_,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6)____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不是           ”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一些负面事件能引发公众强烈的情绪波动,引发“舆论围观”。公众开始必然力挺围观,确以为“围观可以改变现状”。当看守所的“非正常死亡”变得跟交通事故一样平常,当拆迁自焚变得和矿难一样频繁,当突发事件的死难者抽象为冷冰冰的数字,当无良商家为牟利在食品上的所作所为,早已成为“审毒疲劳”,曾几何时,这些负面事件涉及的社会公义、道德己很难触发公共痛感。到后来,民众发现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并没有因为你的“围观”而改善。

请你就“舆论围观”现象发表看法。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有理。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 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已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1.在①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              

2.在②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3.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查看答案

下面语段中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两艘中国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袭击,两艘商船上的13人全部遇难。枪杀事件牵动了国人的心。但正如向来都以变幻莫测面貌示人的金三角一样,案件同样扑朔迷离。一个月来,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0月28日,9名泰国陆军现役军人慑于压力主动向泰国警方投案自首,至此,震惊东南亚的“10·5湄公河惨案”真相呼之欲出

A变幻莫测       B扑朔迷离     C莫衷一是    D呼之欲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