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斜月 黄裳① 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斜月     黄裳①

            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冷落尤临弦上调,欢意少,空将万感收残照。

             窗外剑光②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未到盖棺心未了,尘虑扰,双眸竟入扶桑晓。

【注】①黄裳,字勉仲,北宋词人。延平(今福建南平)人。著有《演山集》六十卷。②剑光:用“双剑化龙”典。《晋书•张华传》载:雷焕任丰城县令时得双剑,剑名“龙泉”“太阿”。雷焕死后,“龙泉”不知流落何方。后雷焕之子佩“太阿”过延平津,剑从鞘中跃进潭内。使人潜水寻剑不得,只见双龙在水中相偎。③扶桑: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故谓为日出处。

1.词中体现主人公彻夜未眠的词语是上阕的            和下阕的           。(2分)

2.请结合全词,概括“未到盖棺心未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4分)

 

1. 残照 晓(每处1分) 2.①塑造了一个虽不得志而又坚忍不屈的形象。②词中主人公白日饯别朋友,傍晚独自登楼,彻夜辗转未眠,竟至迎来曙光 ③曲折地表现出平生不得意,凸现壮心未酬的抑郁,④“未到盖棺心未了”,呈现出隐忍坚毅,奋斗不已的情怀,(每个要点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抓住题干中的要求。能体现“主人公彻夜未眠”的词语应是一些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题目是“斜月”可见是深夜,而上片中说“空将万感收残照”,此处“残照”说明是傍晚,从傍晚到深夜,可以时间之久,作者无奈中只能将万千头绪投向夕阳;下片说“双眸竟入扶桑晓”,此处一个“晓”说明天已亮,就这样,作者思索着直到天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答题的模式:诗歌中塑造了一位……的形象。……体现了人物……的情感或特点。全词描写一次欢宴后人去楼空,作者的孤独寂寥之情,由傍晚到日出作者因烦忧而整夜未眠。上片写傍晚词人宴饮结束后,看到人去楼空后的失落之感。“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以“清歌归去”“人声悄”写宴饮后的场景氛围。“冷落”二字写出作者心中所感,也是全词文眼。“欢意少”进一步写出作者的寂寞忧愁心态。“空将万感收残照”,道出作者无奈中只能将万千头绪投向夕阳。下片写作者因忧愁整夜未眠。“窗外剑光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写出月光入户之态。是描写斜月的名句,正是这月光仿佛也在窥视年少的难以入眠的作者。“未到盖棺心未了。”写出作者对未来的雄心壮志以及坚定的信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15分)

名实篇

颜之推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着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①,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其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②,遂设燕③言,面相讨试。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凡遣兵役,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云:“上命相烦,情所不忍,道路饥渴,以此见思。”民庶称之,不容于口。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④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⑤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柳下惠,而千万人立贞风矣。故圣人欲其鱼鳞凤翼,不绝于世,岂不哉?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其情而致其善耳。”

【注】 ①童竖:童仆。②机杼: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③ 燕:通“宴”, 宴席。④ 触涂:处处。⑤迒háng,(鸟兽的)脚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但察之未                 熟:熟练

B.日欢谐                     竞:整.从头到尾

C.迁为泗州别驾               及:等到

D.岂不                     弘:伟大

2.下列句子,全都是“求虚名”做法的一组是(    )(3分)

伯石让卿,王莽辞政                 以孝着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

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握手送离,或赍梨枣饼饵,人人赠别   四海悠悠.皆慕名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

B.东莱王韩晋明怀疑某一士族徒有虚名,于是设宴叙谈,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思法。

C.人一旦有了虚假的行为,后面没办法处处相继周全时,那么原先的功绩也就会随之而毁。

D.圣人用前人之名教育后人的原因是一方面可以劝勉世人立名,一方面可以从中获得实惠。

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l)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3分)

(2)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3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无食桑葚!(《诗经·氓》)

(2)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_,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6)______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不是           ”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并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一些负面事件能引发公众强烈的情绪波动,引发“舆论围观”。公众开始必然力挺围观,确以为“围观可以改变现状”。当看守所的“非正常死亡”变得跟交通事故一样平常,当拆迁自焚变得和矿难一样频繁,当突发事件的死难者抽象为冷冰冰的数字,当无良商家为牟利在食品上的所作所为,早已成为“审毒疲劳”,曾几何时,这些负面事件涉及的社会公义、道德己很难触发公共痛感。到后来,民众发现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并没有因为你的“围观”而改善。

请你就“舆论围观”现象发表看法。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有理。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 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已累己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人生道路。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慰安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自然和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

1.在①处填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              

2.在②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3.画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